赵文静
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深入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逻辑结构,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本文以《穷人》一文为例,探讨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基于问题的情感思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层面的思辨,促使他们对文本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
《穷人》一文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塑造了一个尽管生活贫困却充满善意的家庭形象。在故事中,桑娜和丈夫面对艰难的生活环境,依然保持着对善良的坚守。作者通过多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如,文中多次提到了主人公的“沉默”。当丈夫回到家时,“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这是桑娜的第一次沉默,此时丈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惧中,看到桑娜沉默,他也不说话了。而在桑娜告诉丈夫邻居去世的消息后,“桑娜沉默了”,这是桑娜的第二次沉默,这次沉默带着试探,她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的反应,也在等丈夫做决定。这些留白给了学生思考和解读人物情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留白:“太多的‘沉默是否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讨论过后纷纷表示否定。教师继续引导:“你怎么理解文中多次出现的‘沉默?”经过思考,学生对“沉默”的解读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认为“沉默”揭示了丈夫和妻子内心的挣扎,有的学生则认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认可,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本可以明确描绘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什么故意留下空白呢?”学生经过思考后表示,虽然文本中多次出现“沉默”,但是并没有影响文本的整体感情色彩,反而能凸显主人公的善良和无私。通过对文本留白的思考,学生既可以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加深对人物的了解,又能在问题中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另外,学生也能学会从文本中发现问题,从而培养探究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是思辨阅读的起点,教师在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情感进行思辨探究,有利于学生把握阅读重点,明确探究方向。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传递的情感,思考作者的意图,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二、基于情境的细节思辨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探索中,并从作者的视角出发进行阅读思考。这种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助于他们深刻把握文章的内涵和脉络,在细节之处进行思辨,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桑娜和丈夫,还原人物的思考过程。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在描写这一场景时,作者并未深入刻画桑娜的语言和内心活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代入,为桑娜的心理活动“配音”,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并理解角色的行为。在演绎抱起孩子的动作时,学生体会了主人公桑娜的内心活动,而在诠释“连忙把帐子拉好”的动作时,则呈现了多元且深入的理解。学生认为:桑娜急忙拉好帐子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寒冷侵袭。学生依据前文中的环境描写,推断故事发生在冬天,在表演过程中将自己的情绪代入情境中,展现出一种急切的神态。这样的演绎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强化了对文本细节思考的能力。
基于情境的细节思辨,让学生不仅能够深入解读和分析文本,还能通过角色代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着眼文本的细微之处,借助连贯的逻辑推理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三、基于实践的应用思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写作模仿及互评反思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探索文本的精妙之处。这种富有实践性的思辨活动有助于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述,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深刻领会文章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还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穷人》一文中,桑娜的丈夫作为后出场的角色,并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情节反转,打破固有思维,深入理解文中丈夫的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假设桑娜在出门之前告诉丈夫给邻居家送一些炭火,而丈夫恰好发现了这两个孩子,那么接下来的情节会怎样发展呢?同学们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发挥想象,创作一篇新版的《穷人》。”这样的写作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考验,还能测试他们对原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解读。在原文中,作者对桑娜的丈夫只有简单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相比桑娜复杂的心理描写,丈夫起到了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是“善良的穷人夫妇”的总体特征,学生需要运用原文中描写桑娜的方式,将桑娜的丈夫转换成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
在写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朗读和互评。通过互评作品,学生表达了各自的想法和建议。对于丈夫的性格和反应,有的学生认为他和桑娜一样心地善良,有的学生则认为他会表现得更加坚定。在互评活动结束后,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与换位思考会发现桑娜的丈夫的形象更加立体,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和情感的人物。在创作中,学生既要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又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努力,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的思辨感悟融入文字中。
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思辨活动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模仿课文进行写作,学生能直观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架构及表达手法,进而加深对原文的领悟。此外,互评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视角检视自己的作品,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技巧,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条理性。
综上所述,思辨性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和模仿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