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音乐课堂钢琴的技巧性运用分析

2024-06-17 04:58:48高婧仪
高考·中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中音乐钢琴新课标

高婧仪

摘 要:新课标对不同年级阶段的音乐教师“师范性”技能提出了不同的技术性要求,而钢琴的弹奏恰恰是音乐教师培养的必修科目。作为音乐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具,如何在已具备九年音乐知识储备的高中学生音乐课堂恰当有效地使用钢琴,将钢琴完美融合进教学模式,逐步训练高中学生正确进行音乐鉴赏与歌唱,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研究与探讨的重点话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音乐;钢琴

钢琴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具之一,因陪伴着高中学生经历了整整九年的义务教育时光,而成为他们最为熟知的乐器。

在高中音乐新课标背景下,对于学生的“音乐欣赏、音乐知识、音乐表演等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标准,而作为传递情感、提升学生美学体验与音乐素养的重要载体,高中音乐教师如何恰当地在课堂适时阶段进行钢琴的技巧性运用显得尤为重要[1]。

一、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与高中音乐课堂的钢琴运用现状

随着《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实施办法》的出台,音乐学科被正式纳入高二合格性考试,这一转变直接强调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升将成为高中音乐教学主线。教师要对学生的音乐实际水平进行总结分析,归纳探寻合格性考试的考题类型,与此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钢琴对学生的直观影响力,双管齐下调整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侧重点。

(一)高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现状

高中学生都经历过中考前的音乐学测,所以他们的音乐课堂知识相对较为课本化、模式化,但也因选拔的原因,高中同一个班的学生往往都来自不同学校、接受过的音乐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儿时接受过系统性器乐、声乐教育,但即便如此,往往都在小升初阶段就停止了音乐专业课的学习,再加上三年初中专注于文化课,使得他们儿时的音乐技能基本功已所剩无几,留下的只有大体印象,具象化概念已遗忘。

音乐鉴赏能力:九年的音乐欣赏聆听教育使高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物理属性有较为熟练的感知,但若是再从专业角度出发,如类似“f”“p”“mf”

“mp”,或是和弦、织体、调式调性等曲式分析内容,能够跟上教学进度的就只有儿时接触过初步乐理的器乐、声乐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跟随大流顺应附和,或是完全生疏不解。

音乐表演能力: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往往以歌唱为主,初中阶段以基础音乐知识为主、歌唱为辅,加之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所以高中学生或多或少对音乐表演有一定了解,但他们的歌唱表演也仅停留在以反复聆听为基础的巩固式学习,从唱谱到唱词的过程却是很少经历,所以如果没有重复聆听原曲的阶段,只有谱例的呈现,学生就会手足无措。而针对不同的谱例也存在区别,如面对的是较为熟悉的“简谱”,少数学生还能带着思考进行慢速地跟唱,但若是面对极少接触的“五线谱”,就几乎变成了连正常跟唱都无法实施。这种学唱阶段的壁垒始终在困扰着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使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被局限。

高中学生已形成初步的个人心理特点,他们往往会极度需要通过音乐进行自我想法的宣泄,但由于上述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的限制,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呈现只存在于自我随口的哼唱,并借用电子设备进行录音记录,无法以谱例的方式进行留存和更改,因此得到的成果无法称之为完整的音乐作品。

(二)高中音乐课堂的钢琴运用现状

高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更多地偏向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因此主要教材也就集中在《音乐鉴赏》这本书中。钢琴这一教具在高中音乐课中的作用也从单方面的歌曲伴奏慢慢向音乐赏析、音乐视唱、歌唱练声等专业性角度进行扩展。同时,《音乐鉴赏》课本后面四分之一的内容在集中介绍西方音乐,其中围绕多个著名作曲家的钢琴作品进行鉴赏分析,但由于高中音乐教师往往学生时期的专业不一,很大一部分教师并不是钢琴专业的毕业生,因此钢琴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课本中的很多钢琴作品,部分教师无法实际弹奏给学生欣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质量,教师大都选择电子播放的方式,而这一做法造成的实际体验感与实体演奏产生较大差异,作品所能带给学生们的音乐影响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钢琴技巧性运用之识谱与视唱

高中音乐课堂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无论是音乐鉴赏、还是音乐歌唱的提升,首要条件一定是音乐识谱与视唱水平,这可以更好地改善音乐素养提升的进度。

(一)简谱与五线谱的识谱能力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采用的是简谱谱例,每一首赏析作品,无论是艺术歌曲、器乐作品、戏曲音乐,还是号子、山歌、小调,都会有简谱谱例的呈现,此时就可借用钢琴来辅助学生识谱,增强学生对简谱的熟练度。

在钢琴旋律示范时,演示“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不同节奏型,拓展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教材谱例中还常出现如:“∽”“﹥”等学生较少接触的音乐演奏符号,这些都可以用钢琴进行具象化的演绎,而不再是教师纯粹口述传达。

(二)旋律视唱

各类谱例的视唱练习是快速提高识谱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乐感与旋律表述的有效途径。在视唱的过程中,不光可以从旋律中体会中国民族调式的典雅婉转、西洋大调的宽阔雄伟和小调的幽暗曲折,还可以感受2/4、4/4、6/8等不同节拍的独特韵律,同时模拟不同乐器装饰音的旋律走向……

三、钢琴技巧性运用之即兴弹唱

“钢琴的即兴弹唱通常被规定为音乐师范生专业考试、音乐教师资格证面试、音乐教师竞聘的专业技能考核、音乐教师基本功审核等各类选拔性测试的必考项目。[2]”这是因为,钢琴作为固定教具,若是能够被音乐教师们在课堂中有效地进行运用,通过即兴弹唱这一项内容,便可潜移默化地发挥音乐的认知与审美功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意识。

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歌唱》等教科书上的作品,其即兴伴奏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钢琴水准才能发挥效果,但如今音乐教师因毕业专业不同,会形成伴奏的弹奏难度差异,但这完全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填充,比如非钢琴专业的教师可采取大小调、中国民族调式的显著特点进行分类式伴奏,以最基础的伴奏音型垫底,层层递进深入[3]。此时的教学侧重面发生转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在初步聆听中,下意识判断旋律为“大小调”还是“中国民族调式”,而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会对之后的教学进度开展造成积极影响。

高中音乐教材中“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单元是大小调音乐尽情展现的篇章。此时教师只需依据常规大小调伴奏即可,有创造性的教师还可将部分大调音乐转化成小调旋律进行伴奏,或将小调音乐转成大调伴奏,两相对比之下就可以让学生真实体会大调广阔旋律与小调幽暗旋律之间的差异。例如:将江苏民歌《茉莉花》转变为小调进行弹奏,便会完全破坏其宽广的音乐氛围,音效瞬间转变成阴郁昏暗的风格,但若是仍保持《茉莉花》大调的旋律,将伴奏变为小调,则会出现词不达意的音乐感觉,此种方式下产生的音乐,即便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也能发出及时感叹。那么,教师便只需要顺势引出具体理论概念,学生就会记忆犹新,这样的自发感悟,相比教师的客观讲述,会更令学生记忆深刻。

由于学生自小接触的课堂音乐、流行音乐,大部分以大小调为主,除去学习中国民族器乐的部分学生,很多高中学生都不曾听闻过中国民族调式。因此“多彩的民歌”“民间器乐”“文人情致”单元成为拓宽高中学生音乐审美领域的重点项目。

在进行这几单元教学时,教师切记不可将任何大小调伴奏旋律强加其中,不光会破坏中国民族调式的旋律音韵,还会给学生造成乐感混乱的情况。教师应当先将中国民族调式的大概内容,如“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进行转变后的六声、七声调式,对学生进行介绍,之后进行主旋律欣赏,最后加入伴奏弹唱,循序渐进地深入,才能让学生将中国式音乐的典雅贯穿于学生乐感领域。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内容之外,《音乐鉴赏》教科书最后四分之一的内容是以西方音乐为主的,其中针对不同音乐时期的各类器乐作品为教学中心,声乐作品数量较少。这几个单元的音乐类型囊括度非常广泛,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钢琴进行器乐伴奏搭配。

提到西方器乐作品,“乐器之王”钢琴的作品自然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学习这类音乐,只需要教师提前练习其中的重要片段旋律即可,比如肖邦的《b小调夜曲》,从教师的弹奏中就明显凸显肖邦夜曲的音乐风格。但若是出现钢琴之外,如小提琴、手风琴等器乐作品时,便要进行初步再创作钢琴伴奏。此时有器乐伴奏经验的教师会发现: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它的器乐作品伴奏谱往往会根据主旋律器乐旋律的和声展开谱写,为了保证音乐的和谐,其整体调式调性不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可部分节奏节拍为了起到修饰的作用会出现细微的变化。

教师在进行这部分伴奏编创时,完全可以将其与高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这一特殊要点进行互动融合,在指导学生创作的同时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教师自我编创,还是将它作为引导学生曲式创作的课堂教学环节,活动之前都必须认真了解不同器乐作品作曲家所处的音乐时期风格特点,编创的内容也要尽可能偏向作曲家所属时期特征,如巴洛克时期的庄重典雅、古典时期的抒情细腻、浪漫主义时期的幻想色彩……使用这种类型的钢琴伴奏才足以让学生在创作中感悟不同时期音乐特征。在“标题音乐”“交响诗”“管弦乐曲”等音乐演奏篇章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钢琴的独奏或合奏。如若有独奏,教师可进行片段演奏,从钢琴片段的音乐风格中联想整部作品的音乐特征;若有合奏,也可运用钢琴与主旋律乐器的伴奏搭配,带领学生们了解“和声”的概念。

高中音乐教材中音乐类型多种多样,即兴伴奏的区分更是截然不同,因此需要教师以扎实的钢琴即兴伴奏基本功作为奠基,才可发挥钢琴的教具功能。

四、钢琴技巧性运用之隐藏线任务

钢琴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还会出现一些特定的专项教学辅助功能,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会引申出各类新思路[4]。高中音乐书虽然被明确分为各个不同主题单元,单元又被分为多个篇章,但其中一直都存在“明线”“暗线”与“隐藏线”。

“明线”指主题内容线,按音乐主题区分;“暗线”指知识概念线,有很多音乐作品虽然被区分在天差地别的单元,但它们知识点完全相同,完全可以融合在同一节课进行教授;“隐藏线”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主题、知识点南辕北辙,但却可以借用相同的教学手段进行讲授。

“明线”与“暗线”已经成为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重点探究项目,此处进行“隐藏线”的举例:如“合唱曲”与“复调的巡礼”这两个单元,在《音乐鉴赏》书中位置相隔甚远,看起来毫无关联,但却可以应用钢琴以及相同的教学方式将它们呈现给学生。

(一)隐藏线之钢琴的合唱队角色

钢琴出现在每年合唱比赛时,扮演着“引导员”与“伴奏师”的角色。

引导员工作:

1.带领合唱队学员练声开嗓。合唱的效果好坏同练声开嗓的训练程度有直接关联,练声不光可以带来最好的音效,还可以短时间将学员音准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2.为不同声部的学员指明前行的方向。在多声部练习阶段,帮助成员把控音准,多次的训练便可在成员心中固定音乐旋律线,而不至于让成员摸不着头脑地盲目行进。

3.弹奏多声部和声效果。在未尝试合唱之前进行多声部和声效果的演示,可以抢先一步在合唱成员的旋律线中对各个声部进行定位;在合唱中弹奏和声,可以及时将已经偏离的声部拉回正确的旋律位置,也可帮助正确的声部巩固自信;在合唱结束后进行和声弹奏,则可以让学生自觉听出自己所唱声部是否出现走调偏离的情况,同时判定偏离的距离,以便调整。

“伴奏师工作”:顾名思义,合唱的钢琴伴奏。

(二)隐藏线之不同单元的相同教学方式

“复调音乐的巡礼”这一单元,重点在于介绍巴洛克时期的标志性人物——巴赫,以及他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创作手法——复调。

所谓复调,其实就是将几段旋律线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多声音乐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如若是将其转化为大众熟悉的音乐语言,便是:将多声部的合唱音乐转化为一个人在钢琴上进行的多声部弹奏。

接触到此类创作手法时,可将其作为合唱训练展开,让学生们演唱小段合唱作品,各声部毫无相同之处,但最后教师却可以独自一人在钢琴中弹奏,利用这一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何为“复调”。

教学方式的更新往往会引发各种思考,而这的前提一定是高中教师将截然不同的单元内容完全吃透,寻找其可融合的概括点[5]。此时便需恰当地将身边熟悉的教具进行技巧性运用,就如钢琴这般,除却其众所周知的音乐教学功能外,还可以成为不同单元教学的内容连接器,不会显得刻意,起到了对学生思维引导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师的钢琴教具绝不仅仅是摆件或伴奏的工具,若是及时进行“技巧性运用”开发,在理论与实践操作中都可以起到关键性效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实践、探索、总结出全新的钢琴功效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高悦斌.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素养教学范式探究[J].当代音乐,2020(6):61-63.

[2]陈超.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分析[J].艺术评鉴,2019(23):101-103.

[3]刘海蓉.音乐听觉在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音乐创作,2018(8):178-179.

[4]秦明哲.钢琴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1):67-68.

[5]杨凌云.钢琴的多种教学功能[J].中国音乐教育,2006(4):27-28.

猜你喜欢
高中音乐钢琴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纸钢琴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方法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析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01:19
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育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