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环境音乐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结合可提升城市艺术品质和文化内涵,促进旅游发展,为城市进步和市民福祉作出贡献。环境音乐选取与创作往往被忽视,缺乏专业性、艺术性,因此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的跨学科研究亟待开展。文章旨在为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效结合提供参考策略,并引发学界与业界对跨学科研究的关注。方法:环境音乐设计尚属新兴研究领域,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文章通过探索系列有效策略,论述环境音乐设计在提升城市景观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结果:环境音乐与人的情绪、人流速度、记忆加工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并与人脑认知加工有必然联系,因此有针对性的环境音乐设计能引导人们的行为认知。注重文化融合与创新,挖掘本地音乐文化,结合景观空间特性,辅助其他感官体验,积极发挥环境音乐的教育功能、社交功能等,可实现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的有效结合。结论:环境音乐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环境音乐;城市景观设计;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J60-05;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环境音乐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声学、建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环境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环境音乐研究现状
环境音乐研究包括音乐与情绪的关系研究、音乐与空间的关系研究、音乐对行为的影响研究、环境音乐的声学特性研究、环境音乐的心理学研究、环境音乐的跨文化研究,以及环境音乐的未来发展研究等。
音乐的情感效应源于其内在的结构要素,如音高、节奏和和声,这些因素能够与听众的个人经验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特定的情感反应。卡罗尔·库斯兰[1](2001)的音乐情感理论明确指出了音乐结构特征对情绪产生的直接影响。王帅帅、李颖等[2](2020)基于脑电信号探讨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对学习记忆的影响,特别是基于脑电信号溯源分析的方法,为研究音乐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这表明音乐可以作用于大脑的认知加工过程,对深入理解音乐如何影响大脑的认知加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凯拉瑞斯、肯特[3](1993年)发现,快节奏音乐可加快顾客在商店中的购物速度,慢节奏音乐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一发现为商业环境音乐设计提供了现实指导。由此可见,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工具。
环境音乐跨学科研究,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否会有不同的音乐感知和反应的关注。汉·杰森等[4]在2014年的研究中,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环境音乐的偏好和反应,结果发现文化差异对音乐感知具有显著影响。这一发现对全球化时代的环境音乐设计具有实践意义,也提示了环境音乐的设计与推广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
此外,音乐与空间的关系在环境音乐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贝利尼[5](1971)研究了音乐与空间设计之间的联系,认为音乐能够改变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进而影响空间的氛围与功能。
总之,环境音乐研究跨越多个学科,旨在深入理解环境音乐的作用和价值,以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未来,环境音乐研究可探讨在特定环境中的应用和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如医院、学校、公共交通等。
2 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跨学科研究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景观设计在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音乐作为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营造城市氛围、增强市民幸福感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将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效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艺术品质,而且能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
各地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建造了许多网红打卡点,这些城市景观如果能够有机应用环境音乐必将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感官体验。鉴于环境音乐对人的情绪、行为等的影响,可将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结合,深入挖掘和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使环境音乐成为文化传承和展示的载体,提升城市的整体艺术品质,从而推动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城市环境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3 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效结合的策略
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能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城市空间,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身心,保持愉悦的心情。为了更有效地将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以指导实践。
3.1 文化融合与创新
环境音乐跨文化研究成果表明,在选取和创作环境音乐时,须深入挖掘并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融为一体,进而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本地艺术家对本土文化具有天然的敏感度和深刻的理解,他们熟知本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传统乐器及音乐风格,能在作品中巧妙融入这些元素,使环境音乐不仅作为背景音乐,更成为讲述地方故事的声音画卷。例如,运用地方特色乐器的独特音色,或将方言吟唱融入现代编曲,彰显音乐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鼓励本地艺术家参与环境音乐创作,为本地艺术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归属感。当本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由本地艺术家创作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旋律时,他们不仅会感到亲切与自豪,而且会在无形中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3.2 空间特性分析
城市空间的声学特性对环境音乐设计至关重要。声学分析有助于理解不同空间的特性,如回声、混响时间和声音扩散,这些特性决定了音乐的听觉效果。因此,设计师需要根据各类空间的声学特性量身定制音乐,确保音乐与空间和谐共融。例如,商业区环境音乐需要促进消费和优化顾客的购物体验。节奏快、音量适中的音乐能激发购物热情,同时避免不适。更重要的是,设计师需要根据活动性质和人流密度调整音乐类型,利用智能技术,根据时间、天气、人流密度等因素动态调整音乐的类型和音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需求。
3.3 注重环境音乐的多感官体验
环境音乐的多感官体验作为一种创新设计方法,整合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元素,为人们带来了沉浸式的音乐体验,能极大地增强人们对音乐及周围环境的感知。例如,在音乐喷泉中,水花和灯光随音乐节奏及强度而变化,达成视觉与听觉的和谐统一。这种同步效应不仅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增强音乐的情感表达力,使人们在观赏和聆听过程中产生深层情感共鸣。还可通过地面振动传递音乐节奏或通过温度变化模拟音乐情感氛围,使人们更直接地感受到音乐的物理特性。这种触觉体验可提升人们对音乐空间的感知能力。此外,还可借助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打造虚拟音乐体验空间,如虚拟音乐会、音乐博物馆等。
总之,通过多感官体验设计,环境音乐从被动的听觉享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性的感官探索,必将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全新的艺术体验方式,使音乐与环境、技术与人文紧密结合。
3.4 发挥环境音乐的社交功能
精心挑选和设计音乐,能在公园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中营造友好、包容的氛围,激发市民开展社交互动。在音乐选择上,须兼顾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层次人群的喜好,以实现多元化的交流。要以环境音乐为纽带,定期举办公共音乐会、节日庆典等活动,既吸引市民参与,又增强社区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此外,要设置互动式音乐装置,如感应式音乐台阶或触摸式音乐墙,激发市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进彼此的互动与交流。音乐互动设备的风格具有随机性,可以长期保持新鲜感,从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同时,可结合现代科技,如让市民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和讨论喜爱的音乐,促进线上线下社交互动。在设计环境音乐时,须确保其对所有群体,包括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具有可接近性和包容性,营造友好的音乐空间。
3.5 发挥环境音乐的教育功能
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环境音乐的教育功能呈现出多维度与深层次的特点,既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公众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通过精心设计公共空间音乐系统,环境音乐得以传承和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如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音乐,不仅增强了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历史的机会。在纪念性场所或重要历史节点播放红色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传承革命精神,这亦是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手段。
环境音乐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传播,为市民提供了欣赏艺术的机会,能够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与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城市可借助环境音乐举办各类教育活动,如户外音乐会、公共讲座等,为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互动学习与体验音乐的平台。这些活动能够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通过共享音乐体验相互理解与尊重。环境音乐建设亦能激发创意思维,通过音乐喷泉、互动音乐装置等创新形式,鼓励市民探索音乐与环境的互动,这也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环境音乐的教育功能全面且深远,具有文化传承、艺术普及、情感教育、社会融合、创意启发、跨学科学习和审美培养等多方面的益处,对构建富有文化底蕴、和谐美丽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3.6 遵守法规与标准
在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制定并遵循相应的法规与标准至关重要,这能确保音乐播放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首先,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规定音乐播放的时间、音量、内容和频率,以防止对周边居民和环境带来噪声污染和干扰。这些法规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性,如居民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以及不同时段的声学需求。其次,制定指导环境音乐设计与实施的规范,包括音乐选择、音质要求以及播放设备的技术指标。这些规范应确保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和艺术性,同时满足公众安全和健康的要求。此外,要鼓励使用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以提供清晰且不失真的音乐播放效果。
拟定法规与标准应鼓励公众参与,如公开征求意见、举行听证会等,使市民能够参与环境音乐的选择和管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市民满意度,还能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同时,法规应对环境音乐的版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保护音乐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激励更多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针对环境音乐的维护和管理,也应制定相应规定,确保音乐播放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3.7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环境音乐的长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将之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并加大资源投入力度,持续进行建设与维护。这意味着环境音乐并非一次性项目,而是一项需要定期评估与更新的持续性工作。因此,构建环境音乐评估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涵盖音乐播放效果的定期评估,以及公众意见收集,以优化其效果。
须综合考虑法规标准、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文化价值等,通过前瞻性规划,使环境音乐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持续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
在环境音乐建设中,还可进一步探索商业模式开发,通过广告、赞助或其他商业合作方式筹集资金,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例如,与当地企业合作,在特定时段播放广告音乐,或举办音乐节和文化活动,以吸引赞助商和游客。
4 结语
环境音乐与城市景观设计紧密结合,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可行路径。环境音乐亦可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总之,将环境音乐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游客的手段,既能够提升城市吸引力,又可以促进旅游、餐饮和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经济循环。
参考文献:
[1] 卡罗尔·库斯兰.音乐与情感:理论与研究[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315-342.
[2] 王帅帅,李颖,李继鹏,等.基于皮层脑网络的背景音乐对空间认知工作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20(8):587-595.
[3] 凯拉瑞斯,肯特.对音乐在节奏、音调和协和性方面变化引起的反应的探索性调查[J].消费者心理学杂志,1993(4):401-414.
[4] 汉·杰森.跨音乐文化感知与偏好[J].音乐科学,2014(5):127-148.
[5] 贝利尼.节奏的奇特[J].心理学报,1971(2):288-304.
作者简介:张宇 (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