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新
李绅是我们无锡人,唐史中与李绅有关的记载有三个三:中唐新乐府运动三杰:李绅、白居易、元稹。李绅生命中在精神上的知交是白居易。他与白居易还是生死之交:772年李绅与白居易同一年出生、846年同一年去世、两人都高寿74周岁。李绅生命中物质上的知交和金主是元稹(779-821年):元稹是元杂剧《西厢记》张生的原型,元稹与元载等鲜卑皇族在中唐时期,是最擅长与阿拉伯商人接触的中国官员,虽然是富甲天下的风流才子,却只活了42周岁。
长庆翰林三俊:长庆是唐穆宗年号(821-824年),李绅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是李德裕(787-850年)。在这三年里,李绅、李德裕、元稹同为翰林学士。
中唐三名相:李绅(840年起当宰相)、李德裕(820年起当宰相)、牛僧孺(830年起当宰相)。
一、鲤鱼跳龙门中国历史上有两条成功逆袭、跳越了龙门的鲤鱼。唐朝的鲤鱼是李绅。宋朝的鲤鱼是范仲淹。他们俩都出身贫寒,李绅在无锡惠山寺读书、范仲淹在苏州礼泉寺读书,都是在寺庙里苦读而高中了进士。李绅凭两首《悯农诗》流芳百世,范仲淹则以一篇《岳阳楼记》名垂千古,两人都死后殊荣:李绅的谥号是文肃,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
鲤鱼跳龙门少不了水。李绅的水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水。惠山的天下第二泉与李绅同年出生:李绅是大历七年(772年)出生,县令敬澄在大历元年到大历十二年(766-777年)挖成了惠山泉。“一个小和尚挑水喝”。15岁的小李绅在惠山寺读书的时候,天天要下山挑二泉水,在鉴玄和尚手把手的指导下,李绅学会了用二泉水煮茶、品茶的精湛茶艺,一生就再也离不开二泉水,后来也顺带把二泉水一起带进了京城。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就是把大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变成高附加值的供不应求的商品。李绅把大自然中最普通的一杯水,变成了自己仕途上的政治资本和享誉京城的高档商品。也让无锡与无锡特产二泉水、太湖石,也一起载入了中国史册。
范仲淹的水是太湖水。范仲淹从来没有到过洞庭湖,但是,他从小就长在太湖边,见惯了太湖水的“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笔下写的是洞庭湖水,心中想的是太湖水。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35岁的李绅科考得中,成为大唐唯一的无锡籍进士。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李绅因为在扬州毁佛铸币中的出色政绩而进京主管唐朝经济,成了历史上第一位无锡籍宰相。李绅还是无锡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广告代言人,让无锡两大特产:二泉水与太湖石享誉全国。甚至因供不应求而资源逐渐枯竭。无锡历来就是一个崇商的商业城市。吴越春秋时期。无锡因为盛产青铜剑,需要用太多的锡做原料却无锡,而被称为无锡,无锡也因为太湖石驰名,如今在无锡再也找不到高品位的太湖石,无锡更因为二泉水太出名,如今在无锡早已经喝不到惠山泉旁边竹炉山庄用松木煮出来的二泉茶。
李绅出生于文化底蕴丰厚的官宦世家,他的父亲也当过县令,他的遗传基因和家教素养都非常优秀。但他6岁因丧父而家道中落,由母亲带回娘家无锡东亭务农为生,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耕夏作、粗衣淡饭的农田生活,但即使如此,李绅也也只享受了三年母爱,9岁又丧母,然后就再与哥哥一起长大。李绅从小就奋发读书,少有才华,不仅能够出口成章,还练成了一手书法,受到了无锡士绅们的赞赏。公元786年,他们捐资把15岁的李绅送进了惠山寺,在鉴玄禅师门下苦读了十年寒窗。李绅常常怀念这一段刻骨铭心的读书日子。在《重到惠山》诗中,李绅慨叹:“碧峰依旧松筠老,重得经过已白头。俱是海天黄叶信,两逢霜节菊花秋。”李绅对惠山的二泉水情有独钟,说道:“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也。”李绅在惠山寺读书的十多年里,写下了许多田园诗歌在乡里民间传诵,特别是至今还在中国社会里脍炙人口的两首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悯农诗》,深受时任苏州刺史的韦夏卿的赞赏,因此而被广为传播,成为李绅走进中唐诗坛的一块敲门砖。
大约二十五六岁,李绅带着《悯农诗》这块敲门砖进京应试,虽然屡考不中,但也因此而认识了不少贵人与朋友。801年遇到了韩愈,韩愈把李绅举荐给陆修。802年,李绅、元稹与白居易相遇相识成为“同年”(同一次参加科考的人)。
元姓是鲜卑皇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时,带头改姓元宏。元稹生于大历14年(779年),排行第九,因此史书中小名元九。两年前,就是大历12年去世的名相元载,是阿拉伯商人的中国买办,史载:元载抄家的时候,仅胡椒就藏有800石(唐代1石等于53公斤,800石就是42400公斤或42.4吨)。当时在欧洲,胡椒是论颗粒买卖的,价格远超黄金。元载家中的胡椒,是阿拉伯商人从北纬17度线以南的南洋运到广州,再翻山越岭进洛阳元府。元载死后,阿拉伯商人就从元载府上,转移到了元稹家里。李绅与元稹结交之后,不仅得到了财务自由,还感染了元稹的消费观念,学到了阿拉伯语,也学到了阿拉伯商人的经商知识。
盛唐贵族奢好一口茶。李绅有一门顶级茶艺,于是。唐宪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就靠自己一手精湛的茶艺,住进了富甲天下的风流才子元稹的家中,寒门学子从此走进了大唐盛世最顶层的富人圈子。
元稹的社交圈子里还有两个与李绅有关的重要人物,一个是宰相李德裕,后来成为李绅政治上的贵人。一个是诗人白居易,后来成为李绅文学上的贵人。李绅在展示茶艺,为大伙儿煮茶、品茶的时候,总是感叹:“我故乡惠山的二泉水,堪称人间灵液,用二泉水煮出来的茶,那才是真正的好茶。否则我空有再好的茶艺,也是白搭,你们根本喝不到我在惠山寺每一天都喝的好茶。”他的感慨引起了唐代茶迷李德裕的兴趣。李德裕鼓动元稹出资,让寒门学子李绅再次回无锡后,用空酒坛(可装酒100市斤)从无锡带10坛二泉水进京。白居易喜欢玩石头,趁机要求李绅为他也顺带几块太湖石,两年后的806年,李绅果然在大运河里把无锡的二泉水、太湖石,千里迢迢一起带进了京城。李德裕品茶之后,终其一生就再也离不开二泉水。嗜饮二泉水的宰相李德裕,马上责令无锡县令通过“递铺”(就是后来的驿站),把泉水送到三千里之遥的长安,供他与元稹、李绅、白居易等一起煮茶。诗人皮日休把此事与天宝年间杨贵妃吃荔枝相提并论,为此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820年,李德裕、李绅、元稹一起主持朝政,被唐史誉为中唐时期治国理政特别有成就感的长庆翰林三俊。
唐代有茶圣陆羽,他写的《茶论》,把惠山泉定为天下第二泉。北宋名相蔡襄(1012-1067),是茶道中的亚圣,蔡襄写的《茶录》,直接就把二泉水的价值推高到了登峰造极的顶峰:让惠山泉水一瓶难求,也让中国的天下第一拳至今不知所踪。宋代士大夫流行斗茶。蔡襄每战必胜,从无败绩。蔡襄有两大法宝:第一宝是他自己独创的《小团月》茶饼。《小团月》茶饼是蔡襄的发明专利。直接就属于他个人的发明创造。第二宝就是二泉水了。北宋时期,二泉水已经成为极度紧俏的稀缺商品。蔡襄在建造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万安桥出名后,曾经应邀为上级领导、宰相欧阳修(1007-1072)的十卷《集古录》作序,欧阳修赠送给蔡襄的润笔四件礼品中,就有一瓶二泉水!注意:宋史记载的不是一坛水,而是一瓶二泉水。可见当时二泉水的弥足珍贵。蔡襄的最后一次斗茶却输给了苏东坡(1037-1101)。蔡襄用的还是《小团月》与《二泉水》。苏东坡另辟蹊径,采用了竹沥水(用竹子制水),结果是苏东坡胜出,轰动了整个汴京。苏东坡的茶道虽然不如蔡襄,但也深通“泉美茶香异”之理,他于熙宁年间(1068-1077)专程到无锡惠山,“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他品饮了竹炉山庄的惠山茶之后,连声赞妙,并把二水比作乳水,逢人就说“乳水君当飨惠泉”。宋徽宗时期(1082-1127靖康耻),因惠山泉水日见枯竭,二泉水被确定为大宋王朝的宫廷常备贡品。二泉水特供之后,市场上就没有了二泉水的踪影,商品名称也改为“自制惠山泉水”。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即使泥马渡江后,在金军追击下被迫南逃途经无锡时,仍有雅兴驻足惠山竹炉山庄品茗。如今惠山泉旁的二泉亭,就是当年地方官吏为迎接赵构所建。元朝时,大书法家、赵宋皇室的子孙赵孟頫,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如今也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当时,赵孟頫感叹宋高宗的无意北伐而吟诵了一首二泉诗:“南朝古寺惠山泉,裹茗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
说过了政治上的贵人李德裕与二泉水,让我们再说一说李绅文学上的贵人白居易与太湖石。在文学上,李绅、元稹与白居易)是中唐诗坛铁三角。读白居易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就是元稹)、李二十(就是李绅)》,字字句句都充满了中唐诗坛上的这三个铁哥们的真情厚谊。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写道:一篇《长恨》(长恨歌)有风情,十首《秦吟》《秦中吟十首》近正声。每被老元(元稹的昵称)偷格律,苦教短李(李绅的昵称)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如今在中国家喻户晓。作者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剧中的主人公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本人。唐贞元15年(799年)元稹20岁,风华正茂。与其母系远亲崔双文在蒲州相遇。时因蒲州驻军骚乱,元稹全力护花而萌生了恋情。李绅住进了元宅之后,元稹就把自己的这一段初恋故事,讲给了李绅分享。李绅写下了风靡京城的《莺莺歌》: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李绅的《莺莺歌》在京城传播之后,元稹就把自己的初恋,写成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意思是、我元稹写的可是真人真事呀)。元稹写道:”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处于蒲,亦止此寺。......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惊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这是《西厢记》的源头。元稹在《莺莺传》里写了一首《明月三五夜》的诗:“待月西厢下(剧名《西厢记》的出处),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稹在文末写明了小说的来龙去脉:“贞元(甲申)岁9月(804年9月),执事李公垂(就是李绅)宿于予靖安里第(李绅住在我长安靖安里家里),语及予是(讲起了我的初恋故事),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崔莺莺因李绅的《莺莺歌》而芳名传世至今)。”
如果说《悯农诗》是李绅仕途上的敲门砖。那么,《莺莺歌》就是李绅进入中唐上层社会的投名状。
李绅的《莺莺歌》在京城广为传播,让他认识了不少人。其中之一,就是当朝宰相李吉福的儿子李德裕。有了人脉,两年之后的元和元年(806年)李绅第三次参加科考,终于得中进士。这年李绅35岁。809年李绅一路顺风做到了翰林学士、后来与挚友元稹、贵人李德裕一起在历史上被并称为“长庆翰林三俊”。在此期间,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一起提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李绅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元稹、白居易先后仿效,写出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与《新乐府》50首,把诗歌写得通俗易懂,针砭时弊,关注民生,咏叹疾苦,成为一时风尚。
二、牛李党争:牛僧孺与太湖石
809年的科考中,时年29岁的牛僧孺血气方刚,在高考作文里激烈抨击朝政,但又不敢骂皇帝,就肆意谩骂了当时的宰相、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牛僧孺与时年26岁的李宗闵等一起,因此而得到了唐宪宗的赏识,高中了进士。809年的这一批年轻进士靠谩骂李德裕父亲李吉甫上位,史称牛党。年长的李德裕,为了捍卫家族的名誉,与李绅、元稹等世家子弟们联手,史称李党。宰相李吉甫不甘受辱,在唐宪宗面前声泪俱下哭诉。李德裕下决心要与牛党对着干,这就是牛李党争的根子。这一场党争,持续了40多年,拖垮了大唐。
李绅虽然出身贫寒,但毕竟是官宦世家子弟,而且还是806年,靠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上位的进士。自然就是李党的骨干分子。但是,李绅不仅是李德裕同一战壕里的亲密战友,还是牛僧孺的好朋友:因为无锡有令牛僧孺迷恋的太湖石!而李绅的诗友白居易,却是牛僧孺的石友。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窟窿是孔洞,窟窿石就是自带孔洞的石头。也有另一种说法:窟窿是共工触不周山,撑天的天柱断裂,天空被捅出了一个大窟窿。女娲采集太湖石补天,所以就有了窟窿石的名称。太湖石,是由石灰岩遭到太湖波涛的长时间侵蚀而形成的。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以“邹、漏、廋、透”的特色成为中华奇石之首。
根据《西游记》生成的石头故事:太湖石传说是女娲补天所用的石料。女娲补天完工后,剩下的一块最大的太湖石,“其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故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按一年二十四节气,故有二丈四尺围圆。按九官八卦,故上有九窍八孔。四面更无树木遮阴,盖自开天辟地以来,每天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逐因通灵而产石卵,石卵又化为石猴”。这一只石猴,后来就成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根据《红楼梦》生成的石头故事:《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女娲补天完工后,有一块太湖石被遗留在无稽崖的青埂峰上,这一块石头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前身。女娲补天完工的时候,这块石头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命苦,心想着自己和补天的石头不一样,因为天资没有她们聪明,所以没有去补天的资质。但是他也因此而逍遥自在。每天在青埂峰上思考人生,吸收日月精华,然后。有一天突然顿悟,就诞生了自己的意识,有了灵感。成了“通灵宝玉”。
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子,就把这块太湖石带到了太虚幻境中成为了神瑛侍者。然后神瑛侍者又想进入凡尘历尽红尘,所以才有了之后的贾宝玉含玉而生。
李绅与元稹、李德裕等结交之后,悯农诗人华丽转身,化为引领京城高消费的领军人物。李绅与刘禹锡(772年-842年)等诗人也有交往。刘禹锡有《赠李司空妓》诗传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就是李绅,李绅的家乡在无锡,无锡属苏州府,刘禹锡是李绅家乡的父母官。所以,李绅就邀请时任苏州刺史、因公务进京的刘禹锡参加其家宴。席间,李绅命家中歌妓唱曲助兴,刘禹锡听罢有感而写了此诗。
“司空见惯浑闲事”:刘禹锡从来没有见到过李绅家宴如此高规格的消费,司空李绅却早已经习以为常,见惯不惊。
悯农诗人李绅的高消费,一度引领了中唐京城消费的时代新潮流。惠山的二泉水与太湖石等无锡特产,更是风靡了大唐京城。当时大运河里往返于京城与无锡之间的漕运船,除了运送二泉水供当时的名相李德裕和李绅享用之外,还把太湖石也一起运进了京城。李绅、白居易与牛僧孺之间,也因为有了太湖石,而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
白居易为此写了《太湖石记》,描述了太湖石的迷人之处和牛僧孺对太湖石的痴迷(原文见附录,译文如下):太湖石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仙山、轻云,有的像神人、高士,有的像酒器,有的像剑戟。有像龙、凤的,有像蹲伏、欲动的,有像要飞翔、跳跃的,有像鬼怪、兽类的,有像行走、奔跑的,有像攫取、争斗的。风雨晦暗时,有的洞穴张着口,像吞纳乌云喷射雷电,令人望而生畏。雨晴景丽时,岩石山崖结满露珠,像云雾轻轻擦过,和善可亲。一早一晚,石头形态更是千变万化。可以这么说,三山五岳、百洞千壑,弯弯曲曲,丛聚集缩,尽在其中。自然界的百仞高山,一块小石就可以代表;千里景色,一瞬之间就可以看过来,这些都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得到。这大概就是宰相牛僧孺迷恋上太湖石的原因吧。所以。《太湖石记》开篇就是: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奇章公,就是中唐牛李党争的主角牛僧孺。据《清异录》记载,与李绅同时期的中唐名相牛僧孺痴迷于太湖石。他在府邸归仁里和南郭别墅,都收藏了大量的太湖石。白居易称牛僧孺“休息之时,与(太湖)石为伍”,几乎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
附录:《太湖石记》唐白居易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奇章公就是牛僧孺)嗜石。
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就是悯农诗人李绅)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诚哉是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族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
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而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阴。曰“牛氏(牛氏,就是牛僧孺)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
会昌三年(843年)五月丁丑记。
会昌三年,李绅从淮南节度使升任主管财务的宰相,与牛僧孺成为平级的同僚。白居易拿着李绅送给自己的太湖石,与牛僧孺结为石友。这三个人,因太湖石而结交。
太湖石的浩劫《北宋末年的花石纲》:去苏州的太湖西山岛游览,可以见到历史书上久负盛名的“花石纲”。西山岛东南端的石公山三面环水,一面倚丛岭,满山翠柏浓,青螺伏水,碧玉浮湖,山村水映从前,山下傍水的地方有两块奇石,像老翁和老婆婆一样,被称为石公、石婆。
据说杨志押运的花石纲,就从太湖西山岛启程。花石纲一共十条船,其余九条都安全到达京城,只有杨志因为邀功心切,船上的太湖石装载的太多,在黄河里翻了船。被高俅开除公职。弄的没有饭吃,只好卖刀果腹,却遇到了无赖牛二。一怒之下杀死了牛二,进了监狱,逼上了梁山。花石纲的主子是宋徽宗。北宋是艺术家的春天,引领时代潮流、创造了瘦金体的宋徽宗用花石纲做万寿山,是让奇花异木有一个好去处的创举。可惜,靖康之耻,不仅粉碎了皇帝的春花秋月,也摧毁了无锡运到开封的太湖石。
在无锡侥幸躲过劫难,如今还现存的几块太湖石上,每一块太湖石,背后都有一个园林和故事。难怪说石头能够幻化入世,直到记录一部尘世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些石头的故事!
1、惠山顾可久祠的“丈人峰”。从惠山下河塘一条小弄堂拐进,可以看到一块峭劲的太湖石傲立一隅,这就是丈人峰。丈人峰形态奇特,但并非“瘦漏皱透”,线条硬挺,酷似一个昂首袒腹、两臂开张的大将军,因此称为“丈人峰”。明代以刚直闻名的进士顾可久非常喜欢太湖石丈人峰,取园名为“石友园”。顾可久去世后,他的学生海瑞为他在惠山寺塘泾旁修建了一座祠堂,就是今天的顾可久祠,但这时丈人峰仍在城中石友园内。直到乾隆六十年,顾可久的九世孙顾光旭才将丈人峰移到这里,修建了“拜石山房”,并在石上刻诗两首:凿池傍云根,根深云作雨。独立天地间,不知有今古。
2、惠山二泉池前有太湖石,叠成观音立鳌鱼状,世称观音石,右有“轻舒翠袖”的龙女石,左有“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石,石下镌有四言铭文,落款“蕙岩”,为明代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中遗物,乾隆年间移此。明邵宝记有:“正德五年春三月,锡人浚惠山之泉,秋八月功成,凡为池三,为渠二,为亭、为堂各一,而三贤(湛挺、李绅、陆羽)祠故在泉上。”方池北边墙上,嵌有雍正五年(1727年)吏部员外郎王澍书“天下第二泉”大字题刻。
3、无锡惠山寄畅园邻梵阁边有一大方池,池边耸立着一座太湖石峰,高丈余,形如少女理妆,又如仙子捧首,这就是有名的太湖石:“美人石”。乾隆南巡到无锡来看美人石时,认为这不是少女,而是一位大丈夫,又赐名“介如”。
4、无锡城中公园的中门内耸立着三块太湖石,左边一块高2米多,玲珑剔透,形如天女散花,顶上有白花紫藤如仙女披发,石身布满铁钱纹,如水似云。“绣衣峰”三字,是明朝俞宪(嘉靖17年进士)手迹。俞宪官至湖广提刑按察使,退休后住岸桥弄建“读书”“独行”二园。绣衣峰是独行园故物,1906年移入城中公园。1982年春,在太湖石身旁移植了一棵罗汉松,与太湖石相互辉映。
5、梅园天心台矗有四峰太湖石,这就是著名的“米襄阳拜石”和“福、禄、寿”三星石。米襄阳就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米芾(1051年-1107年)。米芾的书法上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米芾爱石成癖,曾一口一个“石兄”、“石丈”地拜太湖石,他总结的“瘦、漏、皱、透”已成为太湖石审美观的经典。”“米襄阳拜石”也不愧为无锡太湖石中最为高古的一峰。这峰太湖石上据有九九八十一个孔,大可容拳,小仅纳指,是典型的水中湖石,古怪离奇,酷似米颠拱手作揖拜石的模样。三星石为“福禄寿”三峰,据称是形同三个汉字,但并不十分形似。这四峰湖石从哪里来?对历代太湖石卓有研究的王贵生经过考证认为,“米襄阳拜石”极可能是当年米芾“海岳庵”中的旧物。
果真如此,把它视作米芾当年作揖的石丈也未尝不可。
从公元820年无锡的悯农诗人李绅进京开始,到北宋杨志押运的宋徽宗的花石纲,无锡太湖石被运送到京城及故宫、颐和园、承德山庄等地,石源逐渐枯竭。1911年建设上海江湾跑马场的时候,我血缘上的太公陈焕文押船运到上海去的太湖石,很可能是运出无锡去外地的最后一批太湖石。如今这些太湖石,东一块、西一块的抛在如今我生活的上海市三湘世纪花城的草丛里,常令我在散步的时候感到痛心。
6、总算1918年开始建设的鼋头渚。侥幸为无锡保留了一块优质太湖石,就是藕花深处附近的那一块,石形玲珑剔透。这块太湖石是我的最爱。因为越剧演员王文娟、徐玉兰在这里拍摄了电影《追鱼》,我为这一块太湖石取名为《追鱼》。每一次我到鼋头渚,都会因为太湖石《追鱼》而流连忘返。
秦敦世有名句“千金能买太湖石,难买断岸此千尺”。1918年建造鼋头渚的时候,因为太湖石千金易得,品相优质的太湖石已经买绝。但是,比太湖石更美的鼋头渚,却因为与大地相连,任何人都无法用金钱买走!因此而亲笔题字“鼋头渚”三字并刻石。
7、1927年才开始建设的蠡园就找不到一块中看的太湖石了。王禹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把建园收购到的一大堆劣质太湖石垒成了现在的假山。虽然没有了苏州狮子林的“狮子峰”,但蠡园也因此而有了”假山真水“的美誉。
也有一些有文献记载的太湖石散落在全国各地:
1、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与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该石峰高约3米,宽约1.5米,厚约80厘米,重量3吨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孔多如蜂巢,可呈现“百孔淌泉,百孔冒烟”的奇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压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
2、苏州狮子林的“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狮子林因假山中的狮子峰而得名。元末明初沈万三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以“透、漏、瘦、皱”的太湖石堆叠。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石笋上悬葛垂萝。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东侧为含晖峰,西侧为吐月峰。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
3、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的瑞云峰也是一块正宗太湖石。与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的绉云峰并称为“江南三大名石”。此石形若半月,多孔,玲珑多姿,峰高5.12米,宽3.25米,厚1.3米,涡洞相套,褶皱相叠,剔透玲珑,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为宋徽宗的“花石纲”遗物。
4、杭州“绉云峰”高2点6米,也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起初位于杭州花圃,后因故被转移,现绉云峰位于曲院风荷的江南名石苑内。在江南三大园林名石中,上海的玉玲珑和苏州的瑞云峰都是太湖石,只有杭州的绉云峰,其实是出自广东英德的英石峰。
5、在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漂亮的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
6、北京圆明园中所谓的扬州名石,也是太湖石。乾隆曾经为这一块太湖石题名“青莲朵”,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被移入北京中山公园。
7、常熟人民公园的“沁雪石”。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有两块太湖石,一叫垂云,一叫沁雪。明代弘治年间,常熟县令的女公子生病,女巫说是衙门前的太湖石作祟。此石便是赵孟頫的沁雪石。前任县令从赵孟頫后人手里买得此石,树于县衙,弘扬文化。此任县令只爱女儿不爱文化,把太湖石扔出了县衙。退职进士钱承德恰在门外,令家人搬回家里,与他花园内的原有四石凑成五峰,花园改名“五老峰”,遍请名流题诗。名画家沈周有诗“沁此万古雪,亘地气魄壮”,本邑进士王鼎有诗‘蓬台直境天台路,绝胜王维画里传。如今园外的街巷仍叫五老峰。到了清代初年,沁雪石立在本邑大文学家钱谦益与柳如是的绛云楼前,钱柳有诗“沁雪摩挲新拜石”“洗罢新松看沁雪”。后绛云楼失火,就再没有沁雪石的消息。乾隆年间的邑人王应奎,《柳南随笔》中说,“绛云楼火,并石亦烬,旋碎裂,失所在”。现在沁雪石已经成为常熟人民公园的镇园之宝。今日虞山公园,游人如织。公园大道进到景深处,左侧有一“挹秀园”,是个盆景园,穿过此园,绕过游廊,为“环翠小筑”,前有一块场地,绿枫如盖,竹影婆娑,花木掩映下,一石屹立,便是沁雪石。能注意到这一奇石的游人并不多,知道发现此石故事的人就更少了。
无锡秦敦世用名句“千金能买太湖石,难买断岸此千尺”说明了一个大道理:值钱的石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移动的,比如:太湖石、鸡血石、雨花石、钻石、和氏璧等等,缺点是容易惹祸、容易易主、甚至丢失。无锡地区的太湖石越来越稀缺,就是这样的道理:千金能买!另一类是不可移动的,比如:鼋头渚、太湖仙岛、二湾等:都是无法花钱断岸买走的。
生产力的发展,既离不开商品的生产输入,也离不开商品的消费输出。1200年前,李绅把无锡最重要的两大特产:惠山的二泉水、太湖石带进了京城,让无锡名扬四海。但是,也因此而断送了这两大特产。二泉水从被宋徽宗圈定为宫廷日常用茶水的贡品水之后,泉水就逐渐干涸。如今已经没有任何人再能够品尝到李绅的那个世界里的二泉水了。而太湖石,如今在无锡的太湖里,也基本绝迹。
无锡太湖石与二泉水的宿命:让太湖石与二泉水走向世界的人,是无锡的悯农诗人李绅(772年-846年)。李绅对无锡的乡情很浓,他将惠山称作为“家山”,还将二泉水称为“人间灵液”,把二泉水也一起带进了京城。宋代苏轼也赞誉二泉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李绅进京做了大官之后,交了许多朋友。在政治上,他与李德裕结为死党,爱茶的李德裕,与李绅相识之后,就再也离不开无锡的二泉水。李绅与牛李党争的另一个主角牛僧孺也私交甚厚。与李绅结交之后,牛僧孺就再也离不开无锡的太湖石。于是,大运河成了漕运太湖石与二泉水的班船,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中国的爱茶人,大多数不知道天下第一泉的具体位置,但是,天下第二泉的水质最佳,全天下却人人皆知。
三、会昌毁佛铸币
李绅精明能干,且刚毅正直,但仕途并不顺畅。他生活在著名的“牛李党争”时期,在李绅诗中,虽然可以许多次看到他与白居易、牛党领袖牛增孺聚宴把酒吟唱的记载,但他的李党身份却让他多次沉浮顿挫。唐穆宗时期,李绅由朝廷中级官员上升为高级官员。唐敬宗继位之初,牛党在皇帝面前诬陷李绅曾不同意立唐敬宗为太子,被贬为端州(广东肇庆)司马,降了好几级。不久后唐敬宗亲眼查阅到了李绅当年推荐自己为太子的奏折,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难以纠正了。
白居易在《李绅家庙碑铭》中记录了李绅每一调任的政绩和离开时百姓的依依不舍。李绅当宣武军节度使时,有一年蝗虫闹灾,可是蝗虫们却不敢进入宣武军的区域,吓得绕地而行。所以,别地蝗灾严重,李绅辖区却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事后皇帝还下了个诏书作为表彰。李绅出任河南尹,当地本来有许多地痞无赖,经常穿着奇装异服,挥舞木杆在街上击球嬉闹,甚至大白天躺在官道上睡觉,车马都不敢靠前。听说李绅来了,泼皮无赖们望风而逃,纷纷变身良民。
会昌年间李绅任职淮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所管辖的区域大致在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节度使驻地以前在寿州,后来在扬州,简称为昌。这一区域与朝廷所在的长安很近,长江对岸是富饶绮丽的江南,当年隋朝为了统一江南并控制江南,一直把扬州当作大本营。大唐时任宰相李德裕以及其父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前任宰相牛僧孺,都曾经出任过淮南节度使。840年2月唐文宗去世,唐武宗李炎继位。牛党被贬逐。李党卷土重来。年奔七十古稀之年的李绅,当时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不由得意气风发,在唐武宗会昌灭佛运动中大展身手。
会昌灭佛铸币的起因是安史之乱后,公元758年唐肃宗铸《乾元重宝》的货币改革。《乾元重宝》是中国钱币史上的第一枚重宝:安史之乱后政府急需要钱,却又没有铸币的同,唐朝政府就想用少量的铜铸造大额铜钱。把本来铸10枚开元通宝的铜,用来铸成两枚标价为10文钱的乾元重宝:10枚开元通宝的铜,铸成了20枚开元通宝。这就在社会上造成了100%的通货膨胀率。唐代宗继位后,不得不承认货币自身的市场规则,重新规定了《乾元重宝》与《开元通宝》一比一等值流通。这样一来,《乾元重宝》的含铜量就高于流通价值,民间纷纷毁币铸造铜器、铜像来获利。市场上的流通钱币越来越少。寺庙里的铜佛像、铜器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持续到了845年,唐武宗不得不毁佛铸币,没收寺院铜像及钟磬,让各地政府用这些铜像、铜器重新铸钱,让化为佛像的乾元通宝,重新化为开元通宝。这一批佛币,史称为会昌开元。
中唐会昌灭佛是三武一宗灭佛中,对佛像损毁最严重的一次。武则天崇佛导致国库空虚,国穷庙富。中唐时期寺庙财富占到了社会总量的80%,唐武宗毁寺,前后拆毁4600多个寺庙。毁寺所得的铜像、法器,由各地铸币局融化后铸币。
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带头铸成了第一批会昌开元通宝。李绅毕竟自己是在寺庙里读书成才,对佛门情有独钟。所以,李绅的办法不是拆庙,而是把寺庙里的铜像改为泥塑木雕。比如说,寺庙大门口的四大金刚体型庞大,李绅想起了童年时期麦田里的稻草人,就用稻草扎成人形,再涂上高品质的黏土。最后由画家彩绘成像。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把大门口的四大金刚砸的粉碎的故事。至于佛像,李绅还是比较尊敬,多采用木雕。其中韦陀像比较小,甚至继续采用了铜像。
这样一来,李绅不仅完成了在淮南地区毁佛铸币的经济指标,还完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李绅亲手铸造的开元通宝,正面还是欧阳询写的开元通宝那四个字,但是,背面加了一个会昌的“昌”字。唐武宗对这个“昌”字大加赞赏。昌字,既是当时淮南首府扬州的简称,又切合了唐武宗的年号会昌,象征了唐武宗时期的繁荣昌盛,李绅因此而升职为主管财政的宰相。唐武宗还要求各地仿效,在所铸的会昌开元后刻字。会昌开元共有23种刻字。除了昌字,还有永、丹、福、平、桂等等。会昌六年唐武宗去世后,崇佛的唐宣宗继位,佛教卷土重来,大批会昌开元被重新融化铸造佛像。但是,也有不少寺庙仿效了李绅在扬州的做事风格,纷纷改铜像为泥塑木雕。据说,无锡的惠山泥人,就源于李绅会昌铸币的启发。
四、小结
中国是农业文明,无锡,却是孕育在农业文明中的一颗商业文明的种子。
如果把大自然视为一个鱼池,人就是生活在鱼池中的鱼儿,那么,就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生产是输入,消费是输出。不断生产与不断消费是平衡的两端。折其两端而求其中,鱼儿才能够在浴池中享受鱼乐(谐音:娱乐)。
首先是管仲在《侈靡》篇中强调了消费刺激经济的积极作用,认为“侈乐”是“民之所愿”,政府应该”足其所欲,瞻其所愿“,管仲认为富人的扩大消费,既促进了生产,又缓解了贫困。虽然李绅的消费主义是受到了阿拉伯商人的影响,但是,管仲的消费主义,也是李绅一生所倡导的消费主义的儒学理论根据。
其次是受到了范蠡的影响。范蠡是无锡人的财神。范蠡在去齐国创业经商之前,在湖州、宜兴、无锡一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陶器加工之外,最主要的是挖鱼池与种桑树:就是用挖鱼池的土堆高种植桑树养蚕宝宝,蚕宝宝的大便用来喂鱼这一个生态闭环。范蠡在齐国靠政治上的一番操作,得到了用马匹运输商品的许可,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把山东特产运到无锡,再把无锡特产运到山东。从而发家致富,成为陶朱公。
无锡的第一件名牌商品是青铜剑。据说无锡本来是有锡的,就因为盛产青铜剑,耗尽了本地的锡,于是就有了无锡的地名:无锡锡山山无锡。
无锡的第二件名牌商品是太湖石,第三件名牌商品是二泉水。这两件名牌,都因为李绅这个广告代言人做的太出色、销售太成功而资源枯竭。
无锡即将枯竭的名牌商品是紫砂壶;紫砂壶可以层出不穷,但制作紫砂壶的紫砂泥却是有限的。这一点,与太湖石的命运基本上差不多。
无锡也有用之不竭的名牌商品,那就是:铜无锡的黑泥制作的惠山泥人、用面粉制作的空心的油面筋、用猪排骨制作的无锡酱排骨。这三大名牌,因为资源永不枯竭,必将与无锡人永远共存。
无锡也有值得保护的名牌商品,比如太湖三白:太湖白鱼、太湖银鱼、太湖白虾,我觉得还应该加上太湖螃蟹。
这四大太湖水产品,如果没有无锡人对太湖的环境保护,是很可能与太湖石一样,只能够青史留名的。
太湖石、二泉水虽然只是落了一个青史留名的结局,但是,无锡却因为有了它们,而享誉全中国,走向了世界。
历史证明:商品,不仅需要生产,更需要有消费。我们应该赞赏李绅、元稹、白居易、范仲淹、包拯、蔡襄等一大批士大夫官员的敢于消费。我们应该谴责朱元璋摧毁社会合理消费,让清官卖儿卖女、甚至活活饿死,死后无钱安葬的社会现象再次出现。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鼓励消费,特别是先扶起来的人,必须把钻到的钱拿出来消费,买走劳动者的所有赖以生存的产品!这是我们今天纪念李绅的现实意义。
李绅生活在公元8、9世纪,相对应的就是崇商的穆罕默德创建阿拉伯帝国后的四大哈利法时期。永徽二年阿拉伯帝国的使者与唐高宗接触之后,武则天、李隆基就接受了来自阿拉的帝国的日益繁荣的商业活动。安史之乱阻断了陆路上的一带一路,李绅生活的时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日子。而无锡,就位于广州与汴京的正中间。于是,就给李绅参与商业活动,把让泉水、太湖石成了当时的高档商品,至于李绅的奢华,根据先有的史料,其实无可厚非,都属于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平衡点。春秋时期的管仲,对消费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就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范蠡在湖州、无锡、宜兴一带的商业活动,也是很好的商业实践。可以说:盛唐、两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消费活动,积极的正向发展因素,完全大于消极的负面影响。反而是明朝对官员消费的限制,才造成了严重的贪腐和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今日中国,也到了这样一个时期:让所有先富起来的人,不管他们的钱来自哪里、是否洁白无瑕,都只要能够拿出来消费、投资,就是对国家有利、有益,值得赞赏和倡导。
李绅在惠山留下了一个读书处。纪晓岚为《四库全书》收集的唯一一部地方志是《无锡县志》,里面这样写道:“李相书堂,在惠山。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相李绅像。绅未遇时,尝读书是山,堂即绅读书之所。”这部县志出自元代,距李绅已有三四百年,不知作者王仁辅所见是李绅旧舍还是后人所修,更不知是何人所修。
在21世纪初国内许多媒体上,曾经大肆传播一条信息:李绅是一个荒淫奢侈的高官,他爱吃鸡舌,每天居然宰杀二三百只鸡。甚至有高官在主流媒体撰文,分析为何李绅会从悯农诗人堕落成为奢侈官员,借以警告当代官员不要堕落。其实,这些媒体和作者从来没有查阅过任何资料,只是根据道听途说而胡言乱语。有一位媒体人曾做了调查,鸡舌的故事竟然出自一个中学老师的想象和编撰。面对询问,这位教师彻底确认自己无中生有地编造了李绅奢侈生活吃鸡舌的文章,只为博个眼球。有家媒体为此请教了南京大学著名文学教授莫砺锋,莫教授告诉他们,此事未见于任何正史,当不可靠不足信。
李绅是一个值得无锡人纪念的乡贤,写完这一篇文章,总觉得无锡亏欠了李绅,应该在惠山寺给李绅立一块石碑,上书:悯农诗人李绅读书处。不知无锡市是否有人大代表愿意把我的这一想法变成人大代表的建议,提交无锡市人民政府审议落实?
运河边上、锡山脚下,是我的母校:无锡市第一中学。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会仰望惠山寺,想念起李绅这一位多才多艺、能文、能政、能商的唐代乡贤。
写于2024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