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
摘 要:明朝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在福建长乐发现的《天妃碑》、郑和铜钟,见证了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历史壮举,展现出海上女神天妃和航海家王景弘等福建先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天妃碑》;郑和铜钟;王景弘;闽人智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9.025
5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比欧洲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第一次远洋航行整整早了87年,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规模的奇迹。在福建长乐发现的《天妃碑》、郑和铜钟,就是郑和下西洋伟大壮举的历史见证,它同时展现了福建先民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闽人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一次历史见证。
1 《天妃碑》记载海上女神护佑郑和下西洋
《天妃碑》(图1),1930年出土于长乐县城关南山。石碑高162厘米,宽78厘米,碑额篆刻“天妃灵应之记”六个字,字框上端及两侧装饰明月、祥云图案,正文阴刻楷书31行,共计1177字。落款是郑和及其部属,时间在宣德六年(1431),也就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写的。
碑文回顾了郑和奉命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经历。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六年(1431),前后28年,郑和统领官兵数万人,驾乘大船100多艘七下西洋,跋涉沧海5万多千米。郑和船队先后抵达了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非洲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扩大了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
由石碑的名称可知,这通碑是专门为纪念海上女神天妃而刻写的。它为什么竖立在福建长乐呢?碑文写得很清楚,一是郑和船队要在这里等候季风航行,二是在这里兴建了天妃神庙,举行了祈祷出海平安的盛大典礼。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均以江苏太仓刘家港为起点,途经福建长乐太平港伺风出洋,时间短的两三天,长的要10个月。当时的大帆船出海都要借助季风航行,太平港位于闽江下游入海口,水深面阔,是优良的避风港。这里又是福建重要的造船基地,可以为郑和下西洋提供充足的船只。与此同时,郑和还在福建地区选招随员,进行休整,补充给养。郑和船队的到来,使海滨小城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碑文记载,郑和船队在长乐逗留期间,在城关南山一带兴建了天妃宫以及佛教、道教的寺庙,祈求神灵保佑航海顺利。在船队官兵们的心目中,最为推崇的还是海上女神天妃。天妃又称“天后”“天上圣母”“妈祖”。她俗名林默,出生于北宋时期福建省莆田县湄洲岛,是一个普通的渔家姑娘。她聪明伶俐,风里来浪里去,练就了一身搏击海水的本领;她助人为乐,经常出没波涛救助遇难的商人和渔民。在一次救难事件中,她英勇献身,年仅27岁。乡亲们怀念她,传说她得道成仙了,于是在湄洲岛上专门为她建了一座庙堂。她的事迹越传越远,引起了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给她戴上了各种神圣的桂冠。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等地都建了众多的天妃庙,天妃成了航海者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保护神。
因此,郑和特地上奏皇帝批准在长乐也兴建了天妃行宫。每次远航,郑和都要带领水师官兵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盛典,祈祷神灵保佑一帆风顺,使大家找到了心灵上的安慰,极大地增强了克服风浪险阻的信心和勇气。碑文中很具体地形容了天妃灵验的传说:船队航行海上,每当飓风侵袭,天妃就会在苍茫的海空中显灵,使船队化险为夷;每当碰到海盗抢劫掠压,官兵们感觉到了天妃的帮助而表现神勇,于是就能克敌制胜。无时不在的女神使船队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及至异国他乡的百姓听闻天妃的名声,也都肃然起敬、顶礼膜拜。因此,郑和与他的部下热情歌颂了天妃的功德,在碑中郑重地写道:“浩浩荡荡的船队,像云一样的船帆高立地张挂着,不分日夜地快速行进,在惊涛骇浪中就像行驶在四面八达的大路上一样,这一切除了是依靠朝廷的威严洪福以外,那就是特别地得益于天妃保佑啊!”为了永久纪念,树立此碑,碑名就叫“天妃灵应之记”。
2 与郑和联名铸造铜钟的航海家王景弘
郑和在长乐修建神庙、塑造神像的同时,还配制钟鼓乐器。1981年,在福建南平发现了郑和当年为天妃宫铸造的铜钟。据长乐的老人回忆,这口铜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日寇掠夺而搬运到南平的,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郑和铜钟铸于明宣德六年(1431),铜钟高83厘米,口径49厘米,重77千克(图2、图3)。钟的外表“呈褐绿色,钟纽为双龙柄,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当中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①。铜钟下部的铭文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②
铭文中提到的王景弘,明洪武二年(1369)出生于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村(今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少时因家庭贫困,无力供他读书,功名无望,后入宫为宦官,侍奉燕王朱棣。在北平燕王府,接受朱棣以及姚广孝等名士培养,受到良好的教育。
建文元年(1399),王景弘与郑和跟随朱棣起兵,参与“靖难之役”。战事从河北、山东至江苏境内,历时近4年。朱棣登基后,王景弘与郑和同属有战功的宦官,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赏识,担任内宫太监。两年之后,朱棣于永乐三年(1405)六月任命郑和与王景弘为钦差出使西洋,由此开启航海生涯。
在下西洋过程中,王景弘主要负责船舶建造、水手选拔、后勤保障、航路选择、航行指挥、船队管理、对外贸易等事务。“宣德五年(1430),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1433年,在完成各项任务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印度古里。此后4个月,王景弘作为最高统帅,独自带领船队扶柩返回中国,完成了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远航。”③
王景弘与郑和携手下西洋,共同创造了当时航海史上三个“世界之最”:组建世界最庞大的船队、制造世界最巨大的海船,完成世界最遥远的航程。此外,还历史性地形成了六大航行枢纽,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晚年,王景弘在南京编写了航海专著《赴西洋水程》,大大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正统二年(1437),王景弘去世,享年69岁。
王景弘不仅是伟大的航海家,也是明朝卓有建树的外交活动家之一。“每次出使西洋,船队都满载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及各种精美工艺品与各国交流”④,建立通商关系,开展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留下了许多佳话。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为纪念郑和、王景弘而留存的遗迹有30多处。东南亚国家有许多以“三宝”命名的地方,如泰国的三宝港、马来西亚的三宝山、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等,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有一条路直接命名为“王总兵路”,以纪念王景弘下西洋期间对文莱的特别贡献。
“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曳冯夷宫。驱役飞廉决鸿蒙,遍历岛屿凌巨谼。”这是明宣宗朱瞻基赐予王景弘的诗,称赞他忠诚执行使命,指挥庞大的船队劈波斩浪,走访众多岛屿,为促进中外交流做出贡献。
3 福建人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历史见证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作为是古代闽人智慧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世界航海史和海洋经略史上,福建和福建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洋是福建人的主场,不仅有《山海经》认证的“闽在海中”,更有《越绝书》所言福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福建人划水就像驾车骑马一样自然。3752千米的陆地海岸线是福建人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起点。
“国货之光”福船可谓福建的“特产”,它因遥遥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水密隔舱技术而闻名于世(图4)。早在三国时期,福建就是吴国的造船基地,吴国在福州开元寺东直巷设置典船校尉,在宁德霞浦沙江古县村创建温麻船屯。此后历朝历代,福建都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
三国时期,福建航海人才的优秀已经名声在外。“弘舸连舳,巨舰接舮……篙工楫师,选自闽粤。”从左思的《吴都赋》描绘当时的航海盛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航海人才主要来自闽粤两地。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人员大部分来自福建漳州、泉州和福州的长乐、福清,除王景弘外,还有副使晋江人侯显,以及五次跟随郑和远涉重洋、掌管观测日月星辰的阴阳官福清人林贵和。
明清时期册封琉球的航海活动,福建人也大多是官方指定人选。1392年,明太祖为方便中国与琉球之间贡使往来,赐“闽中舟工三十六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向海外派出移民。这些人多为航海家、学者或其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在琉球负责与航海、造船有关的工作,编写、翻译外交文书,开展对华贸易等事务”⑤,在琉球社会中地位较高。这些移民到达琉球后,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了那霸唐营(后称“久米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发展成为一支影响中琉关系及琉球历史进程的力量。
闽人与海,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生于闽海边长于闽海边的福建人,不为群山所困,一代代毅然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辽阔的世界,把世界作为实现人生梦想的大舞台。在遥远的闽越土著时期,闽人就驾驭独木舟,劈波斩浪,驶向南太平洋群岛,接受热带风雨的洗礼;在秦汉,中原汉人驰舟于闽东的三都澳,因此三都澳曾有秦澳之称;在唐朝,因晋人南迁而繁荣的泉州港,异军突起,跻身为中国四大贸易港;在宋元,泉州港更加富盛,与东洋西洋贸易往来达到顶点,泉州被称为刺桐港,是与埃及亚历山大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九龙江入海口的漳州月港,紧扣全球化浪潮,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鸦片战争后,闭关自赏的晚清帝国被动打开国门,但来自闽海边的福州人林则徐,主动开阔视野,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晚清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林则徐女婿沈葆桢,弘扬则徐放眼看世界的精神,兴办马尾造船厂,雇洋人为顾问和教席,造船造枪造炮,培育海军将才,造就著名思想家严复、陈季同,海军名将邓世昌、萨镇冰,振威将军叶祖珪等。抗战时期,以陈嘉庚为领袖的南洋闽籍华侨华人,不忘祖国,捐资出力,为抗战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福建领风气之先,成为与世界联系最密切的外向型省份之一。福建人的经济实力、海洋基因以及广布全球的1580万闽籍侨胞,加上海洋历史的积淀,使福建有充分的理由、充分的优势参与未来世界的竞争。
海水筑梦,海浪有情,闽人之光,永远闪耀海洋。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时代,福建作为海丝核心区,正不断厚植海洋情怀,承袭历代闽人先进分子的智慧,精心经略蓝色疆域,构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注释
①黄慧珍.郑和碑铭的史料价值[J].思想战线,1988(1):74.
②刘克明.从郑和铜钟看明代冶金技术的进展[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11):33.
③④徐士媛,张杰,游华东,等.拨开历史云烟,还原真实的王景弘[N].福建日报,2023-11-10(7).
⑤徐业龙.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国的宗藩关系:以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文英墓为中心的考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