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是孔大山导演执导的首部长片,其荣获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奖。影片以多类型杂糅为特征,将科幻、喜剧等元素融合,通过构建荒诞的“真实事件”进行科幻叙事,演绎一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故事,其叙事文本中不乏隐喻表达。文章旨在分析该片的符号隐喻,以电影符号学视角对该片进行深层解读。方法:文章基于电影符号学,从人物、场景、情节、文化四个方面对影片进行符号解读。影片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打破了与观众的第四堵墙,将观众缝合进这个荒诞的寻找外星人的叙事之中。影片主人公走上了癫狂、荒诞的追寻外星人之旅,最终触及人生乃至宇宙的奥秘,达成了自我的和解与救赎。结果:《宇宙探索编辑部》对科幻元素的使用,区别于“硬科幻”电影的工业化与科技化,其通过一些看似“伪科学”的元素来表达另类的科幻构想。导演孔大山通过哲学与诗歌,将人类与宇宙联系起来,透过科幻的外壳探讨存在主义问题,让影片呈现出理想主义色彩。结论:《宇宙探索编辑部》探究国产科幻电影的全新可能,让“软科幻”电影文本登上银幕,走进大众视野。
关键词: 《宇宙探索编辑部》;电影符号学; “软科幻”电影;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宇宙探索编辑部》以科幻、喜剧的标签走进大众视野,自2021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亮相便引发热议。影片讲述科幻杂志主编唐志军一生都在探索宇宙与外星人之谜,机缘巧合下踏上了寻找外星人的荒山之行,最终与自我和解的故事。影片探讨人与宇宙的关系,更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片的拍摄源于一则荒诞的新闻:一个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抓到了外星人,结果装在冰柜里的只是一个硅胶做的假人。于是孔大山假设“村民说的都是事实”,开启了剧本创作,历时四年终于把这个荒诞与真实并存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影片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营造一个真实的故事环境,呈现出间离的效果,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和沉浸感。在电影类型上,《宇宙探索编辑部》混合多种类型片元素,勾勒出现实社会边缘群体的人生画像。影片记录了一名父亲对宏大宇宙与人类情感的探索,随着剧情推进与情绪积累,他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科幻故事被赋予普世的价值观念,呈现出浪漫的理想主义底色。《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叙事结构与众多意象具有强烈的隐喻意味,因此本文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1 电影符号学理论
电影符号学的研究受费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直接影响。在1915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指出了语言与言语的不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语族的编码;而言语则是人们交流中实际的话语,主要是为了表达或者接收信息。同时他将符号分成两个部分,即能指和所指。而列维-斯特劳斯使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模式分析人类的亲属关系,以研究人类学。
电影符号学的发展过程,分为第一电影符号学和第二电影符号学两个阶段,其核心人物是克里斯蒂安·麦茨。1964年麦茨发表文章《电影:语言还是言语》,首次陈述了电影符号学的观点,各国电影理论家随后发表或出版相关论著。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是一个符号系统。从符号学的角度去分析一部电影,能够了解电影内涵的更多可能。1977年《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一书出版,电影符号学研究出现了分水岭,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第一电影符号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电影的语言符号特性、电影符码的划分以及影片的叙事结构。相较于第一电影符号学,第二电影符号学更加注重精神分析,对电影影像结构与心理结构进行类比分析[1]。电影符号学旨在将电影研究构建成科学系统的理论学科,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电影本性,把握电影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含义。
2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符号学意义
2.1 人物符号:类型化的人物塑造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英文名为journey to the west,即“西游记”,电影中许多符号元素与传统故事《西游记》相互呼应,其人物的特质或多或少对应着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影片开篇使用对比蒙太奇手法,使主角唐志军年轻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意气风发,与30年后的颓废、偏执、落魄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个人物带有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影子。在那个充满希冀的开放年代,知识分子对未知事物秉持着一种热情的求知精神。30年光阴转瞬即逝,持续的激情所换来的,是唐志军连暖气费都交不起的落魄处境。唐志军这一“能指”所代表的,是对理想主义者是否值得坚守理想的赤裸拷问。而秦彩蓉这一角色是和唐志军看似相对的存在,她经营着自己的眼镜店,与镜头交流的都是家长里短与对唐志军的数落。但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者,却选择跟着唐志军进荒山找外星人,秦彩蓉的“能指”背后是奔波于生计的普罗大众,而这一人物对自我追求的付出,带有这一群体理想的映射。嘴硬心软的秦彩蓉与懦弱又固执的唐志军,这样两个相对固化的人物,构成了反差式主人公与伙伴的角色,奠定了人物产生矛盾冲突的基础[2]。
2.2 场景符号:人物深层渴望的映射
麦茨曾说:“电影符号存在于任何一个场景之中,电影的影像像文字,场景则像句子,场景由影像构成,正如同句子由文字构成一样。”由此可见,电影中的场景可以作为理解电影含义的独特符号,而这一符号构建了电影的内容与形式,承载着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内涵。《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场景符号,同样发挥着电影符号的隐性功能。
影片开端,编辑部长期入不敷出,唐志军只能去精神病院开廉价讲座赚取生活费。在片中,唐志军的女儿因患有遗传可能性的抑郁症离世,这是唐志军执着于寻找外星人的原因之一。精神病院的场景符号隐喻唐志军这一角色被困于“女儿离世”的囚笼,而他始终解不开谜题的答案。精神病院这一场景,与《西游记》元素相呼应,具有强烈的暗示含义。唐志军一行人经由村民指路,一路上获取真真假假的消息,最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深入西南,抵达人迹罕至的荒山之中,找到了那个神秘传说中的山洞。在荒山之行的结尾,刻着壁画的山洞这一“能指”隐喻像是《西游记》中藏有真经的大雷音寺,唐志军渴望外星人能给他穷尽一生的追问一个解答。在山洞中,亦真亦幻仿若梦境的奇遇,也正是对唐志军所追寻的信念的回应。
2.3 情节符号:荒诞的寻找外星人之旅
在情节设置上,《宇宙探索编辑部》具有公路片的类型特质,公路、伙伴和“在路上”的人物状态构建了公路片的外部形式框架。主人公经历挫折,经历成长与蜕变,以此获得心灵救赎,形成了具有治愈意义的公路片情节设定[3]。在《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唐志军为了筹钱去调查疑似“外星人信号”的发源地,卖掉了留存几十年的宇航服,随后带领同伴开启“蜀道难”的荒山之行。从村民口中听说的奇闻怪谈、乘坐玩具车的指路怪人与突然落满麻雀的石狮子等情节符号,充斥着民俗的诡谲气氛。在孙一通被麻雀团团围住后从唐志军视线中消失这一情节里,麻雀这一意象带来了强烈而又独特的视觉冲击。
导演孔大山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用晃动的跟拍镜头与“跳切”的手法为影片营造纪录片的质感,这种纪实感使镜头客观存在于电影之中。无论是花费520元购买外星人腿骨,还是头顶铁锅的怪人孙一通,都在客观镜头下成了影片讲述的真实故事的一部分。而当唐志军辞别众人,孤身前往深山继续探寻外星人之谜后,影片中的客观镜头消失了,由此开启亦真亦幻的电影时刻。当孙一通拿着骨棒重新出现在镜头中时,消失的客观镜头增强了这一角色的神秘感,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新的银幕梦境。在山洞中孙一通与唐志军交谈,以及后来他被麻雀簇拥带走等情节,更为电影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
2.4 文化符号:诗歌、哲学与人类情感
《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部分文化元素,承载着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记忆。“气功热”“UFO热”与那个时代人们探索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息息相关。唐志军是这一代文化影响之下的个体缩影,在余热散尽陷入窘迫现实时,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科幻世界中,将一生的心血都倾注于这样一条旁人无法理解的民科探索之路上。影片的叙事文本荒诞不经,但故事却现实又沉重。在现实主义的内核之下,导演用“诗”这一符号消解其中的沉重与痛苦,同时借助这一符号,将影片所探讨的“人类存在的意义”上升到宇宙真理的高度,将存在主义的哲思融入诗歌符号之中。
影片中出现过的诗行,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孙一通利用一本《新华字典》创作的。当他在山洞之中被飞舞的麻雀包裹时,他就像平时广播那样,用方言吟诵自己创作的诗句,像是在吟诵咒语。麻雀带着孙一通远去,那些诗句也随之去往远方,带着人类的情感抵达宇宙。目睹这一切的唐志军,终于领悟了那个困扰他许久的问题,给了女儿那句迟到的解答。片尾,唐志军在婚礼上的祝词回应了整部影片关于存在主义问题的探讨——我们即是存在本身,而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人类在不断续写这首关于人类理想的宇宙之诗。
3 国产科幻电影的未知探索
科幻电影通常采用大量的科幻元素,依据科学理论构建电影世界,在电影中构想人类文明的未来。作为类型片的一种,科幻电影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硬科幻”是以“硬科学”为基础,在世界观建构的过程中创作出新的技术与发明,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而“软科幻”作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科幻流派,与“硬科幻”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即“不写我们已知的科学,而是去阐述人类情感”的科幻故事。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硬科幻”电影的代表作,凭借高技术、高投入的工业化电影风格,展现出“硬科幻”电影的基本要素,除了恢宏的视觉效果,还对庞大的世界观进行建构,最终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世界。作为一部“软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对科幻元素的使用区别于“硬科幻”电影的恢宏场面与科技构想,主要借助科幻元素对哲学与人类情感进行具象化描绘。影片整体透露出一种荒诞的、疯癫的叙事风格,脱离了严谨的科学逻辑,在半真半假的叙事过程中,不断铺垫人物的情感元素,最终建构一个幻想故事。《宇宙探索编辑部》作为一部“软科幻”电影,强调的是科幻元素与人类社会的内在关系和情感联结[4]。
除了科幻元素外,《宇宙探索编辑部》也不乏喜剧元素。导演利用喜剧元素营造出能够拉近观众与科幻叙事文本之间距离的喜剧性时刻:“流浪的球”、按摩仪接收外太空信号和接地气的台词设计,在使叙事文本融入商业性元素的同时,展现出一种“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当剧情急转直下,进入唐志军沉重、痛苦的追寻时刻,喜剧的外壳被剥离,存在主义的精神内核随着唐志军那句埋藏在心底的疑问显露而出:“我们人类存在在这个宇宙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片尾处,镜头逐渐拉远,地球越来越渺小,宇宙逐渐尽收眼底,镜头穿过星系、星云,最后无数星星在画面里凝聚成了DNA的形状。这一段致敬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的镜头,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对唐志军最后所问问题的回答,也是这首关于人类与宇宙的诗解答个体迷茫的回音。
4 结语
导演李玉评价,《宇宙探索编辑部》使她联想到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解构、再虚构,从而产生新的现代意义。也许这部电影无法被归类,而是在开辟新的浪潮。在国产科幻电影起步的今天,《宇宙探索编辑部》展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全新可能。从电影符号学的角度去解读该片,旨在梳理表层内容从而对其深层内涵进行解码,以理解电影所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头顶铁锅的少年、落满麻雀的石狮子、宛若咒语的诗歌,这样一部科幻、喜剧等多种元素杂糅的影片,通过荒诞的叙事文本,借助电影符号构建各类隐喻,书写了有关宇宙与人类存在的浪漫诗歌。《宇宙探索编辑部》是孔大山执导的首部长片,他用这部电影建构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向观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西行“取经”之旅结束,这一趟对宇宙的探索、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之旅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74-275.
[2] 陈思佳.从电影符号学视角探析人物符号的主要表现形式[J].声屏世界,2022(1):53-54.
[3] 张燕,贾茂松.《宇宙探索编辑部》:类型策略、悲情形象和失衡立场[J].电影评介,2023(7):22-28.
[4] 梅紫.《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只对“荒诞”感兴趣[N].中国电影报,2023-04-05(007).
作者简介:杜佳忆 (2001—),女,研究方向:电影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