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成飞 李锦红 马玉佳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经济不断发展。然而,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主要表现为农民生活污染、农村生产污染等,这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我国高度重视乡村环境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根源及措施,以期为改善我国乡村环境问题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2-008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X321 文章标识码:A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成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期,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农村环境治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全民共治,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解决乡村生态环境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实施生态环境整治五年计划[2],可见,国家对农村环境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解决乡村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乡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如果乡村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如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等,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改善环境可以提高乡村的吸引力,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乡村,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 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表现
1.1农村生活污染
生活垃圾问题威胁着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政策的实施,乡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通过调查发现,首先,农村的路边、村边堆满了生活垃圾,虽然国家为农村配备了垃圾桶和回收站,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设备和设施,回收的垃圾只能就地焚烧或者填埋等,使农村土地造成了二次污染。其次,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居民靠拢,例如,大量使用塑料袋、任意丢弃一次性餐具、随意处理电池等。这些污染源既不容易自然分解,又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同时,现代农村还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家电等,这类产品一旦废弃,往往被随意堆放,进一步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3]。最后,农村厨余垃圾和旱厕的普遍使用,是农村生活污染的主要构成。由于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加之农村缺少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等,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1.2农村生产污染
1.2.1农业生产污染
第一,农村种植业。首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目前农村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化生产技术,为了追求高产量农作物,增加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化肥除了会导致土地盐碱化、酸化等问题,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产生刺激性气味等。此外,由于农民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对使用过的农作物薄膜、化肥农药包装随意处理,导致土地二次被破坏。土地、地下水被污染之后,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特别是农膜,虽然能够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和温度,但因其难以降解和破坏土壤结构等弊端,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第二,农村畜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人们对肉类、蛋类的需求逐渐增加,农村的牲畜养殖业也随之兴盛。同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场需求进一步上升,刺激了养殖业的扩大发展,但这也给农村带来了生态环境威胁。牲畜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不能妥善处理,农村牲畜养殖普遍采用自建房作为养殖场,人与牲畜生活在一起,消毒杀菌技术不专业。农村也缺少相应的排污设备,牲畜的粪便和污水基本是就近堆放或者排向附近小沟,导致水污染严重。随意堆放牲畜排泄物,在降水量较大时,雨水冲刷使粪便顺势流到道路、耕地和村民家中,对村民生产和居住环境都造成了影响[4]。
1.2.2工业生产污染
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的工业化生产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乡镇企业应运而生,这对促进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成效,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城市的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存在规模较小、分布不集中、生产设备及技术相对滞后等特性,即使设有处理设备,也难以达到专业标准,这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另外,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差异,城市一些重污染企业为逃避政府法律法规防控,开始向农村转移,这些企业将工厂设备与人员迁到农村,开展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未经合规处理随意排放[5]。据调查显示,部分城市将垃圾处理厂设立在农村地区,将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随意堆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源和土壤,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还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农村的长期发展。
2 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环境治理不平衡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最初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展开,城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密集和城市建筑类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工业中的“三废”开始向农村转移。农村作为传统的农耕经济地区,其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相对较小。这种城乡的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两地在社会管理和资金投入上存在差别。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为了维持生计,一些农民进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自身纳污能力不断削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2.2主要原因:乡村生态环境制度体系不健全
制度体系建设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国家生态治理的法律制度方面比较宏观,或者主要侧重于对城市和工业方面开展生态保护,对于乡村地区的生态问题缺乏详细且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面向农业生产和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尚未完善,具体的执行标准仍有欠缺,并且现有的环保法律中对农民的补偿机制尚未健全。除此之外,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监管和监督体制也存在不足。基层政府部门的环境治理权责不清晰,存在职责交叉和重叠的现象,这就容易导致环境监测和管理机构在生态保护执行及监督方面偏弱,从而严重影响了解决乡村环境问题的效率。
2.3直接原因:基层生态环境治理资源不足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资金投入是一大难题,其投入机制和投入模式尚未健全,且运行经费有限。2021年12月,国家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58亿元,支持15万个行政村开展环境整治,对全国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养殖场粪污处理、污水治理等方面进行整治,全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全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但是,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仍有2/3的行政村未达到环境整治要求,并且已完成整治的地区成效不稳定。农村黑臭水体问题突出,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畜禽养殖方式不规范等问题大量存在,由于经费缺乏和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国家财政资金绩效未得到充分发挥。
2.4其他原因:乡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
我国农民的生产活动长期以来具有封闭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独立生产,集体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目前,村民的生态意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对自身污染行为的认识不足,误以为自己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第二,对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缺乏信心,例如,在基层政府要求每户定期支付村庄清洁费用时,村民往往不愿意承担这笔开支。第三,参与度不足,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渠道有限,往往容易忽视基层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推广。第四,对环境信息的法律法规了解较少,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有限[6]。少数文化素养较高、生态意识较强的村民在发现乡村生态环境问题后,通过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但相关政府的回应和整改往往不及时,影响了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当前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3.1发展乡村生态产业,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强调了生态经济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协调的重要性。在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提升乡村内部活力。在第一产业方面,要立足乡村基础资源,发展乡村优势和特色农业。在第二产业方面,要依靠乡村资源,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工业,注重发展绿色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在第三产业方面,可以依托当地的文化与环境资源,加强交通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特色小镇、农家乐、观光果园、康养基地等乡村工程。同时,不断改变“重城轻农”的观念,补齐乡村在生态环境上技术、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不足,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广大农民真正从“金山银山”中得到实惠,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3.2健全乡村环境保护运行制度体系
首先,应健全法律监督制度。一方面,明确基层政府、环保部门和村民委员会对乡村环保的相关职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另一方面,严格监督立法和执法过程,结合乡村特殊环境的情况,拓展监管范围,同时加强对监察人员的素质考核。其次,应健全环境奖惩制度。乡政府可根据先进村民和组织积极保护环境的行为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例如,设置金钱奖励、开展表彰评选活动等提高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于破坏环境的村民,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最后,应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面临严重的乡村生态问题,政府必须加以支持和引导,针对乡村保护环境的行为,可采取分发补偿金等方式,例如,以补偿标准为前提,设立专门的生态补偿账户,采用货币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援助等方式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力度
为进一步实现全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我国仍有2/3的行政村未达到环境整治要求,主要源于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齐全、不规范,养殖业生产和布局有待优化,长效机制不健全,治理成效不明显。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旱厕改造、改水及配套的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7]。根据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每年的污染物排放量,因地制宜推广低成本、治理高效的防治技术,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为确保资金充足,应当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社会捐助和企业投资等,也应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保障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有效平稳运行,推动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
3.4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我国应加强乡村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低,不了解危害环境的行为,如使用低廉高效农药,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等。因此,必须重视对村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当地政府和相关宣传单位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环保及健康知识,不定期开展卫生教育工作等。如开设“环境保护培训班”,以村组为单位,实施垃圾定时倾倒,评选“最美环保家庭”等措施,不断提高村民的环保自觉性。在行动上,乡镇政府要引导村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强化群众民主参与意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村规民约,进行民主协商,平等沟通,使各方利益均衡,营造整个乡村有序参与、民主协商的氛围[8]。同时,当地村民委员会还可通过电视广播,戏剧下乡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环保知识和环保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此外,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在当地的中小学开展环保知识与实践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全乡村形成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4 结束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乡村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得到重视,通过深入了解乡村生态问题,总结乡村生态问题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根源,探索出解决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解决乡村的各种突出生态问题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戴先谱,吴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9: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3]高云霄.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2.
[4]程艳妮.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2,13(01):111-113.
[5]邓敏.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重构策略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2):121-123.
[6]常烃.乡村振兴政策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9):24-26.
[7]黄满凤.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武平县岩前镇为例[D].厦门:集美大学,2020.
[8]周南海,杨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治理策略[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6):188-190.
作者简介:申成飞(199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李锦红(1998—),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玉佳(1999—),女,汉族,河南鹤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