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4-06-17 12:14:10张航王婧颖张洪光
村委主任 2024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张航 王婧颖 张洪光

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村牧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滞后现象,同时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牧区人民建设农村的决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内在动力,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使其更积极地投身于农村牧区全面振兴的奋斗过程中。基于此,文章简要介绍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概况,分析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概述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策略,以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2-007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249.2 文章标识码:A

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乎着亿万农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乡村文化振兴起着为乡村振兴“铸魂”的作用[1]。农村牧区在畜牧养殖业、食品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尽管农村牧区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仍然不足。为此,有必要对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为农村牧区文化振兴提供建设性意见。

1 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概况

我国牧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和甘肃等中西部地带以及边疆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地域面积广大,不仅是我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也占据重要地位[2]。近年来,农村牧区引入先进理念,借助现代工具,依托牧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当地的特色产业带动牧区经济不断发展。然而,尽管农村牧区在经济上取得了进步与增长,但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却不够明显,牧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并未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因此,农村牧区需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确保让牧区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多精神财富,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物质富足,还可以保证精神富有,从根本上助推乡村振兴。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当前,我国农村牧区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不仅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而且对牧区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尤为必要。

一方面,乡村文化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石,是中华文化魂系所在。乡村不仅包括农区,还包括牧区,而北方草原则是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广袤的草原上,先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生存智慧,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游牧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经历史长河的沉淀,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国家和民族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公共文化建设。加强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牧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提高牧区人民整体文化素养[3]。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支持,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因此,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是衡量乡村文化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也是牧区人民精神风貌的体现。加强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牧区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3 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的广泛关注,且关注度日益提升,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得到了政府和当地群众的积极响应,并处于不断探索实践中,但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我国牧区多分布于西部及西北部边缘地带,主要有新、藏、青、蒙、陇五大牧区[4]。这些牧区以绿色草原为主体,以生态景观、草原畜牧业为基础产业,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经济文化区域[5]。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各牧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公共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等不完善或设施滞后,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3.2建设资金不足

我国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建设资金匮乏,大部分资金被用于保障基础民生,用于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从而导致牧区居民忽视公共文化建设。此外,对于农村牧区而言,发展滞后也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没有完善的公共文化事业筹资体系,影响了牧区开展公共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发展。

3.3专业人才紧缺

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但部分地方政府未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导致社会力量及当地群众在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不足,存在形式主义或出现孤立无援的现象,加之相关行业面临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难以有效推进牧区公共文化建设。调查当前农村牧区的文化队伍发现,农村牧区的文化建设队伍中,村文化站普遍由当地村干部兼任,由于其没有额外工资,因此工作积极性较差,文化宣传往往流于形式。而在稍高层次的乡镇文化站,也存在专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文艺骨干素质低、专业人才不足、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少培训晋升机制等问题。长此以往,工作人员容易形成“人在岗心不在岗”的倦怠工作观,在工作过程中无法积极主动地发挥创造性,从而影响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事业的开展[6]。如果乡镇文化站、村文化站不能充分发挥领头作用,当地村民可能会认为文化建设并不重要,这将极大地影响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对乡村建设的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策略

4.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注重对相应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因此,在建设牧区公共文化过程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牧区人民有效接受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保障。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做好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合理安排和监管资金使用,确保每笔资金的使用都有据可查且专款专用[7]。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牧区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当地文化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为牧区人民提供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以及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营造特色鲜明的牧区文化氛围。

再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政府还要做好后续的维护工作。应当由专业团队负责维护,而不能仅是建设完毕就结束所有工作。

最后,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到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形成社会各方力量高度关注、共同致力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

4.2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公共文化建设优质人才队伍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了推动牧区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必须重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通过提高牧区文化人才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引进优秀文化机构等措施,优化人才环境,以吸引优质文化人才入驻牧区,并在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其次,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养。通过集中培训、分期分批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参观先进文化单位等多种形式,提高文化人才整体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打造一支专业力量过硬,文化素质良好的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优质人才队伍[8]。

最后,牧区各级政府还应发挥民间文化队伍在各牧区文化发展中的辅助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鼓励,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人才流动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定期培训和考核机制,以强化人才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动意识,增强其专业能力及服务意识,为牧区公共文化贡献力量,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

4.3充分挖掘牧区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文化体系

我国五大牧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均独具特色,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应充分挖掘各牧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文化体系。例如,青海地区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而且民间歌舞、节日习俗也丰富多样,包括奔放热烈的藏族歌舞、悠扬婉转的民歌《花儿》、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纳顿》《安昭》等。在节日习俗上有燃灯节、土族波波会、热贡六月会、圣纪节、花儿会等。通常每年秋收前的农历四月至六月,举办“花儿会”,各地举办时间不一,会期四天至五天,会场设擂台,举办歌手大赛。当地百姓登山对歌,即兴演唱,题目不限。“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甘、宁、新广为流传,是民族地域曲种之一,多以情歌为主,歌词生动形象,唱词浩繁,具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有“西北之魂”之称[9]。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牧区文化魅力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在牧区公共文化的建设中,既要组织开展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包括民歌民舞和节日习俗等,并引导牧民踊跃参与其中;同时,又要动员文化剧团或名人下乡义演,减轻牧区人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同时,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当地牧区民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热情。

4.4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功能,推进牧区公共文化建设

在当今网络普及的时代,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管理。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大各文化机构、各区域之间的交流频率,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应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10]。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建立村民微信群等,发布文化活动信息,推送各种文化活动的精彩视频,让公共文化服务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和效率。这样不仅可以推进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全方位发展,还可以创新农村牧区文化服务手段,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

在大数据时代,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千家万户,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牧区公共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由于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的大量普及,网络已成为农民大众文化娱乐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终端设备,为农村牧区群众推送积极健康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搭建一个才能展示平台,鼓励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激发其创新特色文化的积极性,让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创造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建设农村牧区的公共文化,还能进一步提升牧区群众的幸福感,让牧区群众感受到文化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而更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力。应该从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公共文化建设优质人才队伍;充分挖掘牧区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文化体系;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功能,推进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推动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2021(02):3-4.

[2]张少君.困境与突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艺术百家,2022,38(02):57-63.

[3]杨金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20):92-95.

[4]雷晓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以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为例[J].热带农业工程,2022,46(01):98-100.

[5]颜光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以广安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3):193-195+199.

[6]王璐瑶,毕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研究——以峨山县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2(01):146-150.

[7]韩福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补齐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短板[J].北方经济,2018(06):38-40.

[8]耿达,罗婧.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进路[J].领导科学,2021(14):103-107.

[9]孟小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分析[J].文化产业,2021(13):88-89.

[10]童星元,宋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3(17):17-19.

基金项目: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内蒙古农牧地区老年人辅具开发与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张 航(1985—),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翻译史;

王婧颖(1978—),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创新方法;

张洪光(1981—),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方法、管理学。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与财富(2018年1期)2018-03-03 01:52:47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成人教育(2018年2期)2018-02-08 21:09:28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经济与管理(2018年1期)2018-02-05 16:21:3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决策与信息(2018年2期)2018-02-02 22:09:10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新一代(2017年17期)2018-01-31 20:00:2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