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
摘要:一位初二女生因童年患先天疾病和人际关系受挫及长久以来的亲子关系问题,留下较深的早期创伤,在青春期学业压力之下一并爆发,出现严重的情绪困扰、学业水平下降等社会功能受损的情况。心理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安全接纳的环境下放松宣泄和表达情绪,接着用适时温柔的“挑战”陪伴学生勇敢地梳理过往,更正认知。最后,通过箱庭疗法充分表达,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恢复。最终过往创伤得到疗愈,激发了来访学生的内在成长力量,逐渐回归稳定状态。
关键词:早期创伤;先天疾病;箱庭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7-0051-03
一、个案概况
(一)背景信息
小R,女,14岁,八年级,成绩中等偏上。从出生起就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5岁开始跟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关系不佳,对孩子也不太关心,六年级时弟弟出生。女孩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六指,上幼儿园前(2~3岁之间)做了心脏手术,心脏问题基本解决,但是不能做太剧烈的运动。心脏手术及后来的用药也导致了一些后遗症,免疫力比较差,经常会感染病毒,药物导致体内激素紊乱,毛发比较旺盛(手臂尤其明显,汗毛浓密粗壮)。4岁的时候做手术切除了多余的手指,孩子觉得这也是自己另类的标志,虽然多余的手指切除了,但是手部的凹陷和伤疤很明显,感觉比心脏的问题更加明显。八年级上学期检查出神经性耳聋,左耳只能听到60~70分贝以上的声音,而且现在也没法根治。虽然暂时不影响生活,但是感觉自己身上有个定时炸弹,同时开始出现失眠和肠胃不适等症状。
(二)主要问题
亲子关系问题:父母关系紧张,都忙于工作。二胎弟弟出生后,感觉爸妈不关心自己,渴望被关心,渴望家庭的温暖和被爱。
学业压力问题:因为情绪和身体的原因,学业成绩下降明显,想回到以前的状态和水平,但是感觉好难,没有勇气面对。
情绪困扰:因为身体不好,总是让自己很焦虑很恐惧,经常情绪低落,有时候很烦躁很崩溃,但却羞于表达,感觉很矫情和丢脸。
身体疾病问题:因为小时候生病的经历,加上现在耳朵、胃部的不适,感觉整个人哪里都不舒服,恐惧生病。又感觉自己接下来还会疾病缠身,无法正常生活,十分绝望。
人际交往问题:八年级开始,感觉自己的几个好朋友似乎都忙着学习,没有时间搭理自己了,而且她们成绩都很好,自己感觉跟她们格格不入。很在意她们,但是又不敢主动去找她们,害怕打扰她们,也害怕被瞧不起。
二、心理评估与原因分析
(一)初步评估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小R知情意协调一致,自知力完好,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精神病。对照症状学标准,小R近期出现的恐惧、焦虑和情绪低落,从严重程度上来看,未出现泛化,聚焦在学业表现下降和情绪困扰上,也有明显的诱因,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学习、生活与社交依然可以维持,只是效率有所下降。从病程来看,困扰持续三个月左右。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及与孩子访谈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判断,小R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改善,但需要及时处理。
(二)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
先天心脏病和先天六指让孩子觉得自己天生跟别人不一样,比较自卑,也影响了孩子自我价值的形成,同时因为心脏手术而无法体验投入玩耍的感受。童年生病的过程是很长一段创伤的经历,这段经历至今没有得到疗愈,创伤经历在青春期被再次唤起后,让孩子心生恐惧,同时,孩子的生命力和心理能量比较弱。因为身体原因,童年的同伴交往受阻,被排挤和区别对待的经历也让她现在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自卑。
2.成长经历
5岁前留守的经历、反复生病的经历、与父母一起生活后父母对自己的忽视及父母关系的不和睦,加上小学前三年被同学排挤和老师冷落的经历,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片灰暗。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内心都是委屈和不公平,而没有任何快乐和力量感,也因此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有所恢复后无法接受身体再出问题,变得敏感脆弱。
3.家庭原因
早年留守的经历让孩子没能跟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安全和归属的基本需求没能得到满足,孩子内心极其渴望父母的爱和肯定,但5岁后生活在一起后,父母对孩子又疏于关心和照顾。因此孩子格外早熟懂事,很难呈现真实的自己,害怕被嫌弃和不喜欢。有了弟弟后,爸妈的关系也好了很多,但是也正是因为弟弟的到来,让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的不公,弟弟拥有的是自己一直渴望却从未拥有过的。即便进入青春期,孩子依然多次表达自己希望父母多跟自己交流,多关心自己,似乎也是对未满足的需求的一种执念。
三、辅导目标与方案
(一)辅导目标
(1)建立好辅导关系后,能让学生在安全接纳的环境下放松宣泄和表达情绪。
(2)接纳和疏导情绪,帮助其稳定情绪状态。
(3)稳定状态,对当前处境(身体状况、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有客观清晰的认识,修复受损的支持系统。
(4)尝试通过箱庭疗法慢慢表达和疗愈因为先天及后天疾病对自尊和情绪带来的影响。
(二)辅导方案
首先,通过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给予学生放心倾诉和宣泄积压情绪的安全环境,通过倾听和陪伴及箱庭作品的表达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其次,在稳定情绪的前提下,尝试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己的处境,尤其是客观评估自己恐惧和害怕的事情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再次,通过家长访谈及父母的心理教育,引导父母改善亲子互动及沟通模式。最后,陪伴学生直面过往因为疾病带来的创伤,尝试通过充分表达哀伤和慢慢接纳现状疗愈创伤。慢慢恢复积极心态及对生活学习的掌控感。
四、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稳定良好的辅导关系,提供充足的安全与支持
辅导初期,学生因为诸多顾虑,不敢直接找心理教师面询,而是选择了线上求助,且不愿暴露身份。心理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求助,也不执着于弄清楚学生到底是谁,尊重学生暂时的顾虑和犹豫。当学生胆怯地想要在心理教师这里确认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是否“变态”时,心理教师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排除她的一些认识误区。当谈及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失落时,心理教师及时给予她情感支持。当谈及自己目前的糟糕状况时,心理教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疼。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线上辅导,学生同意转当面辅导,心理教师向学生解释了辅导中的保密与保密例外原则,辅导正式转向面对面。
第二阶段:给予全然接纳和允许,鼓励学生充分表达
学生第一次进辅导室时的表现是局促和不自在的,不再像线上那样侃侃而谈,她怯生生地表达了自己的顾虑:“爸妈总是说我特别矫情,如果我跟您说我的经历,您会不会也觉得我特别矫情?”对于学生的疑问,心理教师真诚地表示,完全不会觉得她矫情,相反,听了她的部分经历,会觉得她很不容易。学生立马眼眶湿润,开始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描述中,学生好几次崩溃大哭。期间心理教师没有过多的言语,学生开始哭的时候就挪到她身边抚摸一下她的背,安静地听她说,简单地回应:“嗯,那真的太难了。”并且自己当时也控制不住眼眶湿润。就这样在固定每周一次50分钟的时间内,心理教师耐心倾听孩子描述自己经历的种种不幸,陪伴她一次次表达和宣泄。学生有一句话让心理教师印象深刻:“深夜当一个人躺在小区的椅子上,感觉深圳的天空是没有星星的。”
第三阶段:通过温柔的“挑战”引导学生遇见真实的自己
基于前期充足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学生情绪已经趋于平稳,辅导中开始谈及自己对当下身体的担忧和疾病的恐惧。教师开始尝试跟学生深入讨论,陪伴学生理性分析自己恐惧的事情真实发生的概率,以及针对目前身体的各种不适(肠胃不舒服及耳朵的问题)可以做些什么来缓解,具体讨论做法以及什么时候开始行动等。用一种对学生糟糕想法进行温柔“挑战”的方式,与她并肩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
第四阶段:开展父母访谈,寻求来自家庭的支持
当孩子的状况开始稳定,开始有勇气面对和解决问题时,帮助其恢复支持系统尤其重要,特别是来自家庭的支持。在父母访谈中,心理教师首先对于父母多年来养育体弱多病孩子的不易表达共情,再引导父母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容易,向父母澄清孩子目前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和内心的渴望,引导父母通过理解和支持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减轻躯体化症状。父母访谈后的一次辅导中,学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表达了妈妈对自己态度的转变,家庭给予的支持正在悄悄发力。
第五阶段:通过疗愈过往疾病创伤,激发内在成长力量
在学生稳定了情绪和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后,不得不面对的是从小到大先天后天疾病的交织给她带来的自尊和情绪上的影响。此阶段由箱庭疗法入手,通过两次箱庭作品充分表达了成长过程中疾病给自己带来的创伤、改变及剥夺。在对箱庭作品的讨论中,心理教师陪伴孩子开始勇敢地回看自己过往的经历,陪伴孩子通过充分表达哀伤慢慢接纳疾病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后续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陪伴孩子找回力量感,拥有积极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
五、效果评估与辅导反思
(一)辅导效果
经过十次辅导,学生的情绪基本稳定,压抑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对于自己内心的很多想法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生活中的支持系统在逐渐恢复。学生的状态也有了明显好转,学业表现趋于稳定。对于成长过程中疾病和某些经历带来的创伤,开始面对和解决。
(二)辅导反思
第一,对于个案因早年疾病而带来的被剥夺感及完整感受损,在辅导过程中非常考验心理教师的共情能力。来访者需要的可能并不是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而是稳稳地陪伴和接纳,用恰当的方式理解她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哀伤和难过。只有对于患病经历及疾病给自己造成的不可逆的消极影响充分表达哀伤,才会有力量慢慢走向接纳。陪伴学生充分表达哀伤的过程,对于心理教师自身的情绪和涵容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第二,青春期学生的很多躯体化表现或许都是具有功能性的,在个案处于支持系统匮乏和自身情绪处理方式无效的情况下,躯体化的很多表现似乎都在帮助充分表达自己。如,神经性耳聋可以帮助自己拒绝那些不想听到的,只去听自己想听的;皮炎和胃痛这种慢性疼痛似乎也在让自己保持疼痛的感觉,不断感受自己还活着。
参考文献
[1]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日昇. 箱庭疗法的心理临床[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张国宪 终校/高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