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呈芬芳:豫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2024-06-17 12:54谭静波
中华瑰宝 2024年6期
关键词:个人风格豫东传人

豫剧诞生在河南的文化土壤之中,在发展过程中流派纷呈,名角如云。这些流派在质朴通俗、激越明快的总体基调下,腔调韵味各具特色,富于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个人风格,共同促进了豫剧艺术的成熟与繁荣。

艺术流派通常是指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创作群体,代表一种集体的艺术风貌。流派多建立在个人风格的基础之上,是个人风格的联合、扩大和延续。戏曲流派的产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戏曲艺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豫剧流派依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地域风格流派和以演员个人风格及团体风格为代表的流派。

豫剧的地域流派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诞生以后不断发展,清代末年已流传至河南大部分地域。所谓“近山者音刚,临水者音柔,平原者音和”,不同的地域环境塑造了同一个剧种的不同风格派别,各流派在唱腔、表演、剧目等方面各具特色,我们称之为“地域流派”。豫剧依地域可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四大流派。

祥符调以开封(即祥符)为中心,流行地域较广。明清时期,开封是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早期流行于开封的祥符调发展十分繁盛,它被认为是河南梆子诸流派的“源头”和“轴心”。因受当地文化、经济的影响,祥符调的艺术风格明快、活泼、温婉、华丽。

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流行在鲁西南和豫东一带。其基本风格为高亢、挺拔、激越、奔放,行腔中喜加衬字、叠字,显得俏皮诙谐,乡土气息浓郁。沙河调以漯河、周口为中心,沿沙河流域流行于豫东南和皖西北一带。其演唱特点可归纳为粗、暴、高、重、快,以表现激情见长。豫东调、沙河调均由祥符调派生而来,三者共同流行于河南东部地区,总体唱法多用假声(即二本嗓),唱腔华丽、轻快,具有热情、粗犷、高亢、明朗等特点。

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流行于豫西一带。河南西部多巍峨浑厚的高山,涵养了豫西调沉稳、厚重又含有怨苦之味的特色。文武须生、黑红脸和丑脚都用真嗓,大腔大口,旋律平稳、舒展、深情,具有朴实、浑厚、深沉、悲壮等特点。

以个人风格为标志的豫剧流派

名家辈出是戏曲繁荣的重要标志。20世纪30—40年代,不少豫剧演员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各地域流派的艺术特长,融会贯通,大胆创新,以演员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为主要特征的个人流派开始显现。至20世纪50年代,这些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家凭借独特的魅力各呈芬芳。由此,豫剧进入一个以个人风格为代表的流派纷呈的阶段。

在以艺术家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旦行流派中,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流派。其中,常派艺术影响力最大,流行范围最广泛。激昂豪放、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是常派艺术的总体风格。常香玉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混合胸腔、口咽腔、头腔三个共鸣腔的“混声唱法”,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吐字、润腔精巧娴熟,给人以字真、腔正、声圆、形美的艺术享受。由此使得她的唱腔鲜明准确,极富个性。其代表作《花木兰》,既能用秀丽、柔美之音把花木兰温柔贤淑的闺门女形象刻画得鲜活灵动,又能以深厚、激越、高亢、挺拔之音把英武豪壮的花将军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腻。常香玉饰演《拷红》中的红娘,唱腔回旋跌宕,曲折委婉,绘声绘情,惟妙惟肖,被誉为“西厢花万朵,艺坛独一枝”。

陈派唱腔宗祥符调,擅用假嗓演唱,唱腔华丽、明快、激越、跳荡。《三上轿》中崔金定一唱三叹的“三起腔”,《春秋配·拣柴》中姜秋莲的慢板“七折”,哀婉凄楚,婉转曲折,令人如痴如醉。陈素真创制的新腔曾风靡古都开封大街小巷,一时形成“无腔不陈”的盛况。其做派内蕴丰厚,层次分明,端庄典雅,表演细腻,享有“河南梅兰芳”的美誉。《宇宙锋》中姿态万千的水袖功,《洛阳桥》中舞姿翩跹的“甩大辫”,皆为人所称道。

崔派唱腔宗豫西调,尤擅运用鼻音、切齿音、装饰音、喷口等来渲染情绪,唱腔深沉哀怨、委婉缠绵、幽咽凝重,富有内在感染力。崔兰田多演端庄贤淑、善良坚贞而又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素有豫剧“程(砚秋)派”之称,代表剧目《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称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

马派唱腔宗豫东调,嗓音纯净明亮,吐字真切清晰,风格俏丽明快、清脆爽利、洒脱刚健。马金凤演唱大段叙事抒情唱段,活泼风趣,自然流畅,让人百听不厌。她在《穆桂英挂帅》中饰演穆桂英,以青衣的沉稳、刀马旦的洒脱、武生的刚健相融合创立了“帅旦”行当,影响深远。

阎派以善演闺门旦著称,被称赞为“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唱腔委婉甜润、清新婉约。阎派表演讲究“细想、细唱、细做、细心琢磨、细致入微”。阎立品在《秦雪梅》中的大段唱段和“祭文”念白,疾徐有致,涕泣有节,呈现出“摧肝裂胆”的艺术效果。

桑派在宗祥符调的同时不断借鉴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并大胆融入河南坠子唱法,创造出偷、闪、滑、抢和“离调”的演唱技巧。这种婉转细腻、字乖韵巧、百句不竭的唱法被公认为豫剧唱腔的一绝。其代表剧目有《对绣鞋》《投衙》《打金枝》等。

豫剧生行唐喜成创立的唐派艺术,特点是用“二本腔”演唱,唱腔刚劲、峭拔、激越、明亮。《三哭殿》中“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的唱段,《南阳关》中“站城头”的唱段,高亢激越,俏巧飘逸,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唱段。因其风格特点鲜明突出,从者甚众,有“十生九唐”之说。

豫剧净行有人称“活包公”“黑头大王”的李斯忠创立的李派艺术,风格豪迈奔放,气大声宏。丑行有“唱得活”“念得活”“做得活”,擅演“小人物”的高(兴旺)派艺术,风格质朴自然,俏皮活泼;有以一出《七品芝麻官》名扬天下的牛(得草)派艺术,风格滑稽风趣,寓庄于谐。小生行有唱腔圆润雅致、宽厚清醇、低回质朴、韵味绵长的王(素君)派艺术,做派风流倜傥,雅而不俗。

以群体风格为标志的团体流派

河南豫剧院三团是一个演唱风格独特并具有独特的创作倾向和创作体系的群体,也被人们视为一个豫剧流派。同当年的豫东调和豫西调一样,团体流派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是豫剧艺术发展的必然现象。

20世纪50—60年代,以杨兰春、王基笑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进入以演现代戏为主的河南豫剧院三团,在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各方面对戏曲进行综合性重组。他们注重情感体验,在人物刻画方面追求性格刻画、情感传达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合理性;在音乐创作上引进现代创作技法,强化豫剧音乐的功能性和创造性,逐步走向专业化道路。在《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一大批现代戏中,他们找到了比传统戏曲更加贴近生活的表演、歌唱、服饰、布景等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这些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农民形象,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得到了观众普遍的喜爱和认可。同时涌现出了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一批以演出现代戏成名的表演艺术家。

这一戏曲演出群体以及他们所遵循的戏曲演出个性、演出范式被称为“三团模式”,即“三团派”。众多的豫剧表演团体和豫剧演员在现代戏的创作中模仿并传承“三团派”风格,使得这种舞台样式在豫剧现代戏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豫剧流派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流派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承性,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异性,“经日月而多变,传万人而常新”。不论是地域流派,还是个人流派或团体流派,传承者都应积极发展新生力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顺应时代的变迁,适应人们新的审美要求,从而使豫剧流派艺术不断得以发展、出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刘忠河充分挖掘“豫东红脸”以本嗓加混合嗓的特色,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寒韵等唱腔技巧,充分张扬了豫东调浑厚朴实、高亢激越、洒脱豪放的艺术风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树建通过对豫西调须生唱派的挖掘,在其主演的《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悲情三部曲”中,创造出一种朴拙中见精巧、苍凉中见激越,泣声而吟、吞声而歌的新的豫剧须生“衰派”之音。

当代豫剧舞台流派艺术传承发展态势喜人。唐派掌门人贾廷聚音域宽广,声音洪亮,唱腔既轻松流畅又圆润醇厚,既婉转明快又刚劲铿锵,其创造性传承使唐派唱腔更加成熟、丰满、大气。崔派艺术的杰出传人张宝英在师承崔派浑厚、深沉、含蓄特点的基础上,又发展形成了其质朴雍容、典雅清新、蕴藉奔放的艺术个性。还有常派传人虎美玲、王惠、连德志,陈派传人牛淑贤、吴素真、徐俊霞,马派传人许青枝、柏青、谢彦巧,阎派传人张梅贞、李喜华、史茹,桑派传人苗文华、常俊丽,李派传人李根旺,牛派传人金不换,王派传人杨文丽,等等。诸位豫剧艺术家争妍舞台,在传承流派艺术中守正创新,使以艺术家个人风格为代表的豫剧流派彰显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河南豫剧院三团的艺术家们在《儿大不由爹》《红果,红了》等表现改革开放新风貌的作品中,注重调动多元的艺术手段和戏曲传神写意的特点,揭示人物内在情感的复杂性,展现人物丰富多样的生存状态,使“三团派”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提升。《香魂女》《风雨故园》从剧本到舞台呈现都具有细腻、诗化的现代品格。饰演香嫂、朱安的汪荃珍将歌舞化的表演与写实的内心体验和谐交融,达到了现代戏曲表演的高境界。在《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公仆三部曲”的形象塑造中,饰演主人公的贾文龙在体验与体现的融合中,在提升戏曲歌舞化形象创造的探索中,进行了跨越式的突破与发展,让人物的情感得以生动而深刻地在舞台上呈现,升华出撼人心魄的崇高精神。这些剧目为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树立了颇为成功的范例,使“三团派”实现了世纪性的新跨越。

谭静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个人风格豫东传人
“老精神”与“新传人”
金陵八家的绘画艺术及其个人风格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豫东水利工程管理
克制的宣泄——钢琴家普列特涅夫:浪漫主义、现代审美和个人风格的混合体
视觉日记的现在与未来
豫东调现状分析
闽剧传人陈淑英
“五老”重传承 企业有传人
豫东战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