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随着近现代中西音乐文化的融合,古筝演奏和创作有了新的思路。《箜篌引》是一首从唐代“诗鬼”李贺所作古诗《李凭箜篌引》中汲取乐思而创作的现代古筝曲。该曲由四部分组成,与诗歌联系,并突破传统五声调式,采用非传统五声音阶定弦,以现代创作技法展现出《李凭箜篌引》的浪漫意蕴。文章侧重分析筝曲作品、筝曲的艺术表达与诗意表达,以深入剖析筝曲《箜篌引》,为同领域的演奏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促进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分类,系统梳理和分析现有关于筝曲《箜篌引》的学术文献,以及《李凭箜篌引》的历史资料,旨在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比较研究法:利用音视频软件观看和聆听各演奏家的版本,分析力度、速度、情感,以揭示不同演奏家在音乐处理和情感表达上的具体差异。第三,实践研究法:通过自身的演奏实践,结合文献研究和专业交流,提炼出主观感受与客观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性结论,以期对《箜篌引》的演奏艺术和诗意表达进行深入探讨。结果:筝曲《箜篌引》是一首大量运用西方创作技法,体现中国诗词美学的作品。得益于古诗《李凭箜篌引》,筝曲《箜篌引》也具有浪漫且唯美的气息,体现出诗乐融合之美。结论:筝曲《箜篌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与浪漫气韵,深刻理解此筝曲的文化内涵,可在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演奏技巧,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使作品得到真正的艺术升华。
关键词:筝曲; 《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诗意表达
中图分类号:J632.32;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0-03
1 概述
1.1 筝曲《箜篌引》简介
《箜篌引》是作曲家庄曜创作的一首现代筝曲[1]。庄曜是国内较早使用计算机创作音乐作品的人,其擅长打破均衡变化的节奏型,运用丰富的织体并结合管弦乐进行创作,作品曾两度获得金钟奖[2]。庄曜采取西方的作曲手法来体现东方魅力,凭借独特的创作思维和作曲技法,谱写了众多闻名于世的现代古筝曲,在业内有巨大的影响力。
筝曲《箜篌引》改编自唐代“诗鬼”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体现了世纪末繁花绽放之后凋零颓废的美学状态[3]。该乐曲突破了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采用非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使风格和体裁更具特色。该乐曲由“较自由的散板”段落、“联想般的慢板”段落、“活泼的快板”段落、“辽阔的广板”段落四个部分组成,与诗歌内容相联系,并突破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引入非传统五声音阶定弦,更能够体现音乐主题与现代创作的特点。李贺的诗歌光怪陆离、独具特色。一方面有着意气风发之气势,另一方面又有低落消沉之伤感;一方面展露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彰显活在当下的颓废之美。
《箜篌引》被选为第9届及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复赛指定曲目,以及2003年和2005年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中古筝专业组的指定参赛曲目[4]。
过去,古筝演奏中左手基本发挥润饰作用,右手演奏技术也相对单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百花齐放。庄曜加大了创新力度,打破传统五声调式的局限,设计出全新的调式,使筝曲定弦时就为转调做好了准备,对传统调式色彩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其在传统素材的基础上尝试创新,促进演奏技法的变革,使演奏新作品的选手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
1.2 箜篌简介
筝曲再现的乐器是古老的汉乐器箜篌。箜篌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器现已失传[5]。在唐代,箜篌分为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见图1),卧箜篌的样式更像古筝。箜篌有着历史的厚重感、悲凉感。由于没有人知道唐朝时期的箜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也没有办法真正听到当年的箜篌声,所以唯有根据诗句“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展开想象。
2 《箜篌引》的艺术表达
2.1 动机变奏
乐曲的快板部分,在一个动机之上进行四次变奏,织体变化的同时带来多层次的听觉感受。第一次变奏由一句由轻到重、由弱渐强的拍板开始,拍板之后的一句变得非常厚重,滑音也突然加重,富有节奏感,给人灵动的感觉,右手集中在中低音区弹奏,塑造雄伟深沉的音乐形象,节拍则在四拍与二拍之间来回转换。第二次变奏通过一个刮奏转向中音区,速度也稍稍加快,右手由单音变为双音甚至三音,立体感增强。左手伴有较为密集的扫弦,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6]。第三次变奏将音区又拔高一个八度,右手在高音区演奏旋律部分,左手则在低音区伴奏并辅以刮奏点缀,增强音乐的多样性、层次感。第四次变奏左右手互换,由左手担任旋律声部,右手担任伴奏声部,充满交替感,有线条、有起伏。四次变奏增强了听觉上的层次感、立体感,这种动机变奏的手法典型当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即用一个极小的动机不断变奏、不停发展。
筝曲《箜篌引》运用动机变奏的手法,加之变化多端的拍号,由4/4拍转到2/4拍,再转回4/4拍,再到3/4拍,最终回到4/4拍,以及富有动感的拍击手法,如用右手指腹拍击琴码右侧低音区琴弦,用左手手掌拍击琴码左侧中高音区琴弦,均带有舞蹈的律动性,引人遐想。结尾处为规律的扫弦,在力度与速度的共同推动下,音乐情绪达到顶峰,最终整首筝曲在左右手强而有力的花指中以恢宏的气势完美结束。筝曲《箜篌引》将西式变奏手法与古筝巧妙结合,“洋为中用”,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7]。
2.2 虚实结合
筝曲《箜篌引》的节奏和速度是多变的,旋律则采用虚实结合、若有若无的线条,契合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8]。筝曲采用了多个六连音,连续而不激进,似乎在流动又似乎逐渐放慢,赋予了云彩生命力,展现出“颓不流”的状态。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描绘了如梦如幻的场景,作者通过富有生机的律动、轻快灵动的韵律,加之现代作曲技法将其体现出来。左右手分别在琴码两侧交替拍击琴弦,左手扫弦后迅速用手掌侧面止音以营造戛然而止的感觉,右手八度大撮加上左手低音区扫弦增强音乐立体感,右手富有线条感的遥指旋律配以左手跌宕起伏的刮奏以及恢宏果断的扫弦,旋律基本上为几小节的旋律音型重复、拓展以及变奏,体现多样的旋律线条,营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9],充分表现了音乐的华丽。
乐曲后半部分以左右手虚实融合的演奏为技术基础,李贺内心跌宕起伏的情感也通过别具一格的作曲手法体现出来。在右手旋律线清晰的基础上,辅以左手虚幻缥缈、若有似无的单音,让人觉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10]。
2.3 小二度音程使用
筝曲《箜篌引》在调式设置上采用半音音阶[11],以变化多端的节奏与技法来表现光怪陆离的音乐形象,尤其用小二度设置定弦(见图2),设定每个八度都有两个小二度的音阶,虽然增加了调弦的难度,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音色效果。这样的定弦设置,体现了唐朝音乐中与西域有关的元素,也让人联想到筝曲《西域随想》中的定弦,体现出了异域风情[12]。
魏晋南北朝时音乐大融合,多部乐在唐代较为盛行。唐朝是燕乐、雅乐和胡乐三乐鼎立的朝代,而胡乐在唐朝特别盛行[13]。筝曲《箜篌引》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小二度音程,营造出的和声效果与汉乐的中正平和形成了鲜明反差,展现出异域风情。《箜篌引》运用创新型的人工定弦而非传统民族五声音阶,在巧妙传达中国乐器神韵的同时,彰显了作曲家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发听者的无限联想。
3 《箜篌引》的诗意表达
3.1 李贺“物思神游”的创作思维
李贺被誉为“诗鬼”,他的诗不按常理出牌,充满了灵动的意象。李贺辞藻华丽、充满想象的诗风源于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诗态度[14]。
李贺的性格非常矛盾,其在极度自信和极度自卑的切换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李贺既有意气风发之面貌,又有悲伤消沉之思绪;既有乐观豁达的雄志,又有壮志未酬的惨境;既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又有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李贺描述音乐的方式独具特色,他用想象力丰富的比拟和联想呈现音乐的浪漫主义色彩,令人惊叹不已[15]。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描写了箜篌众弦齐鸣的审美体验,它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昆山之玉相互击打碎裂,乐声舒缓柔美,直入人心[16]。声音极具画面感,紧接连音的弹拨,仿佛清雅的兰花在争相绽放,向人们展示了《箜篌引》的音乐意境。
3.2 诗与乐的情感体验融合
“石破天惊逗秋雨”中“秋雨”的丝丝寒意使李贺联想到了自身遭遇,是诗人听到箜篌演奏后的内心独白。筝曲运用紧凑严谨的快速点弹技巧,右手清晰的单音点状旋律音与左手食指的同音重复相结合,后又加入左右手交替小撮的技法,增强了音乐的和声效果与立体感,随着音乐的进行时起时落。
乐曲也对“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句作了处理,尤其在主旋律再现的部分表达了李贺内心不屈的精神[17]。筝曲《箜篌引》中,右手强而有力的高密度遥指伴随左手将刮奏和扫弦相结合,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4 诗乐气韵
4.1 诗乐结合
筝乐在汉魏六朝时已趋于成熟[18],它是雅俗文化的融合,到了唐朝,这种融合便成为社会现象,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审美体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如《长相思》《定风波》《如是》《枫桥夜泊》等都是以古代诗词为素材创作的现代筝曲[19]。
4.2 左手做韵
中国音乐以五声性为主,宫音长且韵律感强,体现了中国人恋家的情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于古筝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做韵最能引起强烈共鸣。
左手做韵在古筝艺术中是极具生命力的体现,这需要在彰显情感的基础上设定每一处指法的“韵点”[20]。左手做韵的韵味在筝曲《箜篌引》尤其是慢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慢板中多次运用到左手押韵的技法,但每次的韵不尽相同:有时需要左手轻盈活跃地轻压琴弦;有时则只需要在余音即将消逝时轻揉琴弦以点缀修饰;有时又需要左手快速有力地上滑,果断迅速地回起,以豪气的姿态表现出电闪雷鸣的意境。在筝乐作品中,韵是乐曲的风貌、气质,韵声虽然会消失,但利于演奏者和听众超越自我,最终达到心灵的审美愉悦[21]。
5 结语
器乐演奏的最高境界便是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意境,但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演奏者需要调动想象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在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实力,以努力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使筝曲作品得到真正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 吴思瑶,翟庆玲.筝曲《箜篌引》创演特色与美学价值探究[J].参花,2023(5):107-109.
[2] 魏俊琪.古筝特殊定弦与乐曲调式调性探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9:43.
[3] 王春鸣.由技入道:试论古筝演奏家任洁的音乐美学风格[J].黄河之声,2016(20):114-116.
[4] 雷蕾.意象中的舞者[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21.
[5] 杨媛.新时代高校古筝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评《文史谈古筝》[J].中国教育学刊,2022(6):154.
[6] 曾瑞雯.浅析筝曲《箜篌引》的演奏风格与诗情意境[J].黄河之声,2023(8):66-69.
[7] 涂永梅.筝乐创作中调式的传统与(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创新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6(2):42-47.
[8] 丁国锋.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艺术想象魅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0):74-75.
[9] 何玉.李贺《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中国音乐,2006(4):191-193.
[10] 吴姿娴,赵星.从筝曲《箜篌引》看中国音乐审美趋向[J].乐器,2022(10):33-35.
[11] 赵文婷.建国后古筝教材的构建与发展沿革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39.
[12] 张丽娜.现代创作筝曲中古筝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现象之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76.
[13] 薛莲.新时期古筝表演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探究:评《文史谈古筝》[J].中国教育学刊,2020(2):127.
[14] 刘明.《李凭箜篌引》“鬼神之辞”的风采与张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30):89-90.
[15] 任动.对小说艺术持续探索的努力:谫论李清源长篇小说《箜篌引》[J].新疆艺术(汉文),2023(6):4-11.
[16] 高宏雨.古筝曲《箜篌引》的诗乐融合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5):58.
[17] 李冰.筝曲《箜篌引》中的诗意表达[J].黄河之声,2019(4):13-14.
[18] 徐天祥.思历史论功过 重评往事话得失:读居其宏新著《新中国音乐史》[J].中国音乐,2005(1):160-162.
[19] 冯长春.在批评中构筑历史:居其宏著《新中国音乐史》读后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107-109.
[20] 牛春雨,李皖.“音乐复现法”教《李凭箜篌引》[J].语文建设,2023(5):69-72.
[21] 王安国.《新中国音乐史》居其宏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3):108-110.
作者简介:唐歆慧 (1999—),女,研究方向:音乐(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