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水杉精神”,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4-06-16 00:00:00曹福亮
关键词:分类学水杉新质

郑万钧先生是著名林学家、树木分类学家、林业教育学家,我国近代林业研究的开拓者之一。郑万钧先生和同事们发现并命名了水杉,被誉为20世纪植物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中国科学家自立自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范。郑万钧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在从事林业科研的过程中,充分彰显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像水杉一样挺拔、高大、正直,业已成为激励一代代林业人严谨求真、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源泉,被称之为“水杉精神” 。6月24日,郑万钧先生诞辰120周年。为了弘扬 “水杉精神”,加速我国林业科技进步,快速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助力林业在我国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中再立新功,《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策划并推出纪念郑万钧先生诞辰120周年专题,集中报道在先生做出卓越贡献的树木学、造林学等领域,当代林业科学家传承“水杉精神”、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的部分最新研究成果。首期专题特邀了树木分类学和杉木遗传育种学专家撰写7篇论文,以致敬老一辈林学家!

本专题论文1作者查阅了大量原始文献资料,还原了郑万钧先生20余年的树木学考察路径,总结了先生的树木学发现,其中关于“水杉”的发现为其代表性成果之一,为传承“水杉精神”与开展郑万钧先生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论文2作者系统梳理了裸子植物系统分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简介了在郑万钧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新裸子植物分类系统,探究了裸子植物分类系统的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当今裸子植物分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论文3作者对安息香科的分类学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安息香科的新分类系统,并为纪念郑万钧先生而建立了万钧安息香属。论文4作者基于对国内外有关柏木属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和整理,结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柏木分类课题组对该属物种开展的系列研究,对柏木属的分类地位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简要综述。论文5作者系统梳理了樱亚属分类学的研究历史,总结樱亚属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指出了未来樱亚属系统分类学研究方向。论文6作者整合了形态特征、分子系统发育的多重证据,构建了木犀属的属下分类系统,并基于分类学原理和命名法规进行分类处理。这6篇论文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树木学研究者弘扬“水杉精神”,在树木分类学领域作出的最新成就。

此外,郑万钧先生在1952年开始调查全国林业的关键研究问题,福建的杉木引起他的重视,1953年由南京林学院牵头,联合南京林业科学研究所、安徽农学院、福建林学院、福建莱州林业试验场和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等单位开始调查,1959年与周本琳、林昌庚、张献义等先生整理关于杉木的调查报告,于1959年在《南林学报》发表了《福建南平溪后乡杉木林丰产经验调查研究报告》,为福建杉木丰产造林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在先生“水杉精神”的激励下,福建省不断推进杉木遗传育种与高效繁育创新,促进福建杉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特约福建省林业科学院等单位撰写论文7,利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圃地,对大量杉木无性系开展超短期无性系测定,进行快速初筛和超早期选择,为进一步多地点造林测定和长期观测提供遗传材料,能有效减少无性系长期测定林面积,降低无性系测定的综合成本;同时通过对参试无性系性状的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特征进行早期解析,充分利用遗传与环境的有益互作效应,为探索无性系超早期选择的可行性,以及改善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时空利用效率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支撑。

以郑万钧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水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探求。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传统林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推进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高水平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水杉精神”,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林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为实现美丽中国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构建生态宜居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共同迎接未来高水平科技强国的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分类学水杉新质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4个着力点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生产力研究(2024年3期)2024-03-25 12:13:42
水杉林餐厅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6:10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想象力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后现代中国植物志的修订——中国山矾科的分类学修订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植物系统分类学》教学改革模式探析——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