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布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能力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以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完成健康教育工作任务为导向,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最终确定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九大能力领域:基本知识、需求评估能力、计划制定能力、干预实施能力、传播与沟通能力、评估与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倡导与动员能力。每个领域详细介绍了具备该领域核心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标准。
《指南》是我国首次对健康教育专业能力领域及标准进行界定,旨在推动健康教育人才队伍规范化建设,推动健康教育学历教育、学科建设,提升健康教育整体工作能力和技术储备。一方面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能力建设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提供清晰的专业发展路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健康教育专业队伍。
下文为《健康教育人员专业能力建设指南》对开展传播活动的解读。开展传播活动是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达成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实现方式,通过高效开展健康传播活动,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可以扩大健康知识普及范围,提高公众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改变公众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升专业性与影响力,促进公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 制定传播活动计划
传播活动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活动背景、目标人群、活动形式、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组织分工、质量控制、时间安排等。
根据健康传播活动的主题、内容、目标人群和传播目标确定健康传播活动的具体形式。新颖、有创意的策划往往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 人员、经费和物资准备
1.组织目标人群。确定到场的人员和数量。可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负责人召集辖区居民,通过村医或社区医生召集慢性病患者等,通过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娱乐场所管理人员召集相关从业人员,通过学校、机关、企业等机构管理人员召集学生、工作人员、企业职工等。
2.确定出席人员。确定健康传播活动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与承办单位,明确出席领导、参与部门及具体人员等。
3.确定参与媒体。明确是否需要邀请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并确定参与的媒体。
4.明确工作人员。根据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规模确定参与活动的专家、组织实施的工作人员(包括摄影摄像人员)、志愿者等。
5.物资准备。落实必备物品,布置现场,如主题背景(横幅)、灯光、音响设备、咨询台、座位等。营造现场氛围,准备展板、健康传播材料、医疗设备、演示模型或教具、健康教育实物等。
6.确定时间地点。根据活动规模和活动形式选择适宜的场地,综合考虑交通、停车、食宿等因素。活动时间以便于目标人群参加为原则。
7.经费预算。根据活动形式、规模等进行经费预算,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 实施健康传播活动
1.任务分工。对现场统筹、现场接待、会场管理、灯光操作、音响操作、视频操作、后勤保障、餐饮管理等任务进行具体分工。工作组成员留下联系方式,便于统筹协调、互相支持。
2.发布活动通知。至少在活动前1周向目标人群发布活动信息,最好在活动前1—2天再次提示。通知内容: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内容、目标人群、参与活动的专家及工作人员等。发布途径如下:
(1)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大众传播媒介发布。
(2)通过海报、健康教育宣传栏、社区信息宣传栏等进行宣传。
(3)通过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发布。
(4)结合门诊、上门访视等服务通知具体目标人群或根据健康档案信息电话通知。
3.场地布置。提前布置场地,调试设备。如果在户外活动,要考虑搭建舞台、设置咨询台、摆放展板等。
4.进行预演。重大活动需提前预演,发现不足并改进,确保正式活动时实施顺利。
5.活动实施。按照计划开展传播活动,增强应变能力,及时处置突发状况,确保活动按原计划顺利进行。
6.活动善后。清理场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做好活动记录和归档工作。利用自身传播资源,加大对活动的宣传报道。
7.评价与总结。从开始设计到活动结束,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不断提升开展健康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