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标准下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2024-06-16 01:28:13孙艳萍
天津教育·下 2024年5期
关键词:数感乘法新课标

孙艳萍

新课标标准下,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数学作为一种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潜能都具有重要影响。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等多个方面,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在新课标标准下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实践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核心素养。

一、新课标标准下提升学生数感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数感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认知能力,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探索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实物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教师可以使用计数棒、珠算板等实物教具,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来感知数的数量和大小关系。以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计数棒组成10以内的数字,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单位、十位的理解。

其次,数学游戏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趣方式。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数字游戏,如数的排序游戏、找规律游戏等,通过游戏的竞争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数字接龙”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每组从1开始轮流报数,报数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规则是这样的:学生必须按照顺序报数,但是当报到某些特定的数字时需要进行特殊的操作。比如,当遇到个位数为7的数字时,需要拍桌子一下;当遇到能被3整除的数字时,需要做一个鬼脸;当遇到能被5整除的数字时,需要跳三下。通过这样的规则,学生在游戏中会不断关注数字的大小、数字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数字的认知和感知。这个游戏既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直观认知,又可以增强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数感。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知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数感相关情境

情境化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数学概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通过购物计算、时间管理等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情境化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小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100以内数的认知能力和数感。

在购物计算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购物清单游戏,让学生在规定的预算下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要求他们计算所需物品的价格并找零,从而锻炼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对100以内数的运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场景相联系,还能够提升对100以内数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时间管理方面,教师可以开展“制作时间规划表”的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日常活动安排时间,计算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帮助他们理解数字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意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时间方面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将情境化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强他们对数的认知能力和数感。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新课标标准下提升学生量感的具体策略

(一)使用数学实物和教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直观的实物和教具,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毫米、分米、千米等单位之间的转换和比较,从而提升量感和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将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在量感方面的表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论述如何通过数学实物和教具,结合实际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以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甜甜的梦——毫米分米千米的认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使用数学实物和教具来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感知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准备一个长度计量板或线段模型,上面标有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刻度,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来直观地感受单位之间的转换和对比。其次,教师示范,将一根线段划分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小段,然后探究该如何用毫米、分米和米来表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长度单位,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使用数学实物和教具,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知毫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量感和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在量感方面的表现。

(二)数学探究活动

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时,数学探究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指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使其巩固已学知识并培养数量直觉和量感。

以“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知”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测量活动,让他们使用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不同对象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学生可以进行比较,发现一毫米有多长,相对于一分米或一千米来说,又是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实际测量,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差异和转换。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谜题。例如,给学生一张纸条,要求他们将其剪成一毫米、一分米和一米的长度,让他们思考如何合理利用纸条的长度,并用不同的方式切割出这些单位。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还需要发挥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组队竞赛,如“单位接龙”游戏。每队学生需要依次列举出以毫米、分米和千米为单位的长度,下一个学生以上一个学生列举的单位为起点,找出下一个更大的单位。这个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单位之间转换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这些数学探究活动,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培养他们的量感和数学直觉,通过亲身实践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毫米、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三、新课标标准下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渐进式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而渐进式的练习策略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策略通过逐步增加题目的难度和复杂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计算的基本技能和解题方法,使其在逐步挑战中建立自信心,提高运算水平。

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例。首先,为了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项运算技能,教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引导学生熟悉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例如,开始时,教师给学生一些易于计算的乘法题目,如10×34。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列竖式或分步计算的方法解决。

其次,在学生熟悉了基本的乘法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逐步增加题目的复杂度,如22×33的问题,要求他们在没有使用计算器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策略,如分解数、利用数的性质等,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复杂的乘法问题。接下来,教师进一步提高难度,设计一些需要进位计算的乘法题目,例如45×38。这些题目需要学生对乘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进位的概念来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一步步进行进位运算,帮助他们逐渐掌握这项技能。

最后,教师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乘法问题,如89×67。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之前学到的各种乘法技巧和策略来解决。通过解决这些复杂的乘法问题,学生能够在逐步练习中建立自信心,提高技能水平。

这种逐步挑战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建立起对乘法的深刻理解,使其通过渐进式的练习,逐步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技能。

(二)情境化教学

在数学教育中,情境化教学是一种力求将数学运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教学策略,指的是设计具体的情境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运算,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深化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

以“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教师创设超市购物情境,任务是计算购买一些商品的总价:小明去超市购买了11袋面粉,每袋的价格是12元;买了13瓶果汁,每瓶的价格是15元。现在,请同学们通过计算11×12和13×15来求出小明所购买商品的总价。学生需要运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运算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他们对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生活化,从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四、新课标标准下提升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策略

在数学教育中,将日常生活情境与空间观念教学相结合是一种高效而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空间情境中,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空间的位置、方向和大小等概念。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和探索空间观念,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还为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文探讨如何利用生活情境进行空间观念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

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一课为例。在教学位置与变换的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化问题,让学生通过整理教室和布置桌椅来感受空间观念,理解位置与变换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前调整教室的桌椅布置,然后向学生提出以下任务:重新布置教室中的桌椅,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空间,并且保证教室中有一条畅通无阻的走道。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桌椅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感受到空间位置和方向的变化,还能理解到位置与变换的概念。

在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布置方案,思考不同的布置是否满足了任务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从实际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位置与变换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将数学内容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位置与变换的概念,从而提高学习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五、结语

无论是在新课标标准下还是在任何教学环境下,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都需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对数学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探索符合新课标标准的数学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在探究中感悟数学,从而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数感乘法新课标
算乘法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