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打造学校农耕博物馆

2024-06-16 07:16:25曾洁张凌
科教新报 2024年22期
关键词:农具农耕家校

曾洁 张凌

农耕农具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于学校而言,劳动教育存在劳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应有价值缺失、精神引领无力等缺陷。将农耕博物馆中的文化传承价值注入学校劳动教育,能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一、扩宽家校协同的教育渠道

劳动教育家校协同是打造学校农耕博物馆的关键途径。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讲,学校教育是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有力执行者。雅礼丁江学校开设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倡导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并制定了学期教学规划和评价措施,以此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从家庭层面来讲,家庭劳动教育是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的良好沃土。学校鼓励学生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收集劳动农耕农具,并在收集、整理、布置农耕器具,打造农耕课程时,将家庭劳动与学校劳动相融合在一起,家校共同传递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技艺和劳动精神。

长沙市望城区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青石学校家校协同建设了青蔬园、青果园、青花园、青丰廊、趣园、止语餐厅等,体现了“真有趣”的特点。“真”就是全员参与,贯穿全年,全体师生家长真真切切享受劳动带来的充实、幸福和成长;“有”就是有看头、有美食、有分享、有盼头、有快乐;“趣”就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整个梦想青石园的四季和每一个清晨都充满干劲和希望。

二、兼容地域与家庭特色

家校协同打造学校农耕博物馆,创新学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方式是优化学校劳动教育校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湖南作为“鱼米之乡”,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湖湘地域特点的农耕农具,这些农具在造型材质、色彩工艺上完美地承载了湖南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有些学生的家庭世代务农,传承和保留了一些极为独特少见的农耕农具,这些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最佳读本”。

打造农耕博物馆,让学生在校内认识到更多的农耕农具、掌握农耕农具的使用技能,由此学习和弘扬传统优秀农耕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在学生家庭中广泛募集农耕农具,将学生家庭捐赠的闲置农具、劳动生活用具统一展示并进行课程设计,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内容,将地方文化特色吸收融合,使学生在认识湖南特色农耕器具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扎根地方劳动文化脉络。

三、丰富家校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

学校以农耕博物馆为载体,组织开展家校协同劳动实践是传播农耕价值的必要路径。两校以学生为中心,在建造农耕博物馆时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教师和家长共同带领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农耕农具的塑造之美,用心去体会农耕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制作等实践能力。

同时,将体育节、艺术节与农耕博物馆基地相融合。例如,学校体育节以趣味运动会为载体,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抛秧苗”“挑水过木桥”“背粮袋”“赶鸭子”等有趣的劳动项目,将农耕特色与常规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艺术节活动以“传承农耕精髓”为主题,邀请家长担任农耕谚语朗诵比赛、农耕文化知识大赛、民间才艺表演等节目的评委与嘉宾,既增强了学生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又促进了家校教育的和谐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家校协同视域下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SJK23BJC057)成果】

猜你喜欢
农具农耕家校
家校距离
古代农具“奇妙夜”
学与玩(2022年10期)2022-11-23 08:32:16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8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军事文摘(2020年20期)2020-11-16 00:32:10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农具印象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
时代农机(2015年3期)2015-11-14 01:16:38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电影故事(2015年26期)2015-02-27 09: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