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创新与展望

2024-06-15 14:09刘忠波杨悦
对外传播 2024年5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

刘忠波 杨悦

【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动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的纪录片以外国行旅者视角,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有的纪录片挖掘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表达人类共通的价值情感;有的纪录片关注个体价值,探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些作品也深化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下一阶段,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建设可以进一步发挥媒体外交的优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模式;激活地方国际传播机构的力量,串联起中国故事的地方叙事和国家叙事;建设国际纪录片品牌,发挥全球化纪录片品牌传播的力量。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纪录片 国际传播 纪录片品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体现,不仅创新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道路。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与实践的国际传播,能够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也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纪录片以真实性为特征,兼具现代文明内核、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文化价值,是表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载体。中国纪录片生动记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果,并突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本文讨论纪录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强调的是纪录片在推动文明交流对话和文化生产全球流通中的构成、价值和路径。

一、题材丰富,多维度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呈现新态势,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纪录片总体数量有所增长,题材类型渐显丰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共通情感。

(一)弘扬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展现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

中华文明有着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与外交流的实践多是从文化的传播和扩散开始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丝绸之路》的拍摄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开放的态度,探索了中外合拍生产实践,80年代的《话说长江》《黄河》等中外合拍大型纪录片一度兴起,其后90年代具有国际水平的《最后的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等片,也促进了不同创作风格的交流与互鉴。中国纪录片通过反映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历史和互动实践,展现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近年来,如《孔子》《伟大诗人杜甫》《星空瞰华夏》《世界遗产漫步》《大运河之歌》《当法老遇见三星堆》等片,突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表现出中华文明的开放姿态与包容胸怀,进一步建立起了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的联系。其中《伟大诗人杜甫》聚焦杜甫诗歌及创作背景,塑造了作为诗圣的杜甫形象,从杜甫关注的社会现实中打开了其精神世界,传达了贯穿在杜甫生命历程中的儒家人文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和实践中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的价值取向。这些纪录片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传播体现在对中华文化资源的展现中,不仅凸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根基,同时也在表现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现代性内涵,塑造着富有生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象。

(二)记录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命观念是个体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天地山川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直观体现,传达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意识和生命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国家公园建设是近年来中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中国纪录片以国家公园为拍摄对象,对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观念的国际传播起到了积极效果。《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中国海南·雨林秘境》《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等纪录片观察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各类动植物生长状况。其中《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展现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借助野生动物的猎食习惯和生存智慧,表现了当下中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这部纪录片不仅聚焦中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座国家公园,还将视野遍及若干国家公园候选区,相对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崭新的国家公园体系。同样以《长江之恋》《太湖之恋》《我住江之头》为代表的自然人文纪录片,在展现河流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凸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推进的格局。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纪录片传递了中国自然生态之美,也向世界展陈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传达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可能性,既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也说明了中国近些年来在守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努力,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中国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三)探索科技发展,表现人类相互依存的共同命运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命题为中国纪录片表现现实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内涵。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纪录片从记述中国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转而表达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体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行动,并聚焦航天、农业、新基建、新基建等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背后凝聚的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内核和深厚情怀。《超凡未来:你不了解的中国科学故事》是一部从科学家的视角讲述中国探月工程、量子计算等科技成就的纪录片。片中有为推动科学发展而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有为科学进展欢呼的普通中国人,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整体推崇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拍摄了中国团队与相关国家合作研究过程,比如不同国家之间推动技术攻坚、同步研究进展、共享研究成果等内容,强调了探月工程的世界性价值。科学文化不只是某种达成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发展科学文化、沟通世界文明本身应该成为科学人追求的目标。①这两部科学纪录片不仅记述中国人携手全球协作解决技术难题,表现了中国科学家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也是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行动的形象化表达。

二、创新文明对话方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纪录片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创新表现手法,深化思想内涵,既展示出当代中国社会风貌,也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特质,凸显了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一)以外国行旅者视角,展示当代中国社会风貌

许多中国纪录片以国外行旅者视角,记述在中国的人文发现和生活体验,通过记录他们的行旅活动,展示了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的风貌,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如《从〈中国〉到中国》《长城,我来了!》《下一站出口》《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新西行漫记》《中国奇妙之旅》《我的新疆日记》等片,作家、记者、留学生等不同身份的外国行旅者作为主持人/出镜记者/拍摄对象,在他们各异的观察和体验中,展现了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相比于国外行旅者文化观察体验的主持人模式,《镜头里的中国》所记述的他者中国更为深入,该片以魏克然·钱纳(印)、柯文思(英)、竹内亮(日)、费嘉炯(美)、奥利弗·格兰让(法&瑞)五位国际知名纪录片人为拍摄对象,结合他们各自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使人们理解了这些国外导演在拍摄中国社会图景时的镜头选择和主观感受。这些纪录片人带来多重审视中国的视角,在定居中国、记录中国和向世界呈现中国的过程中洞察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感受到中国大众的真实性格,这也赋予了这部纪录片较高的国际传播价值。国外行旅者纪录片以随行拍摄、跟踪记录的方式,捕捉来自于域外的作家、记者、留学生、旅行者等在中国各地的探访体验,有的聚焦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有的借助历史影像和当下进行时空对比,凸显当前社会的发展活力。当国外行旅者置身于陌生空间之中,全新的情感体验与自然景物、社会景观相互交织,往往显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性。

(二)挖掘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表达人类共通的价值情感

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赖于文化特质的挖掘与呈现。中华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符号,诸如熊猫、长城、长江、武术等在国际社会中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内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新和发展了文化符号的表现手法。例如,以“熊猫租借”为形式,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有着“熊猫外交”的传统。《回家啦!熊猫公主香香》记录了熊猫香香从日本东京回到四川基地的生活,在雅安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香香得到了饲养员的悉心照料和陪护。片中不仅有当时日本民众排队送别熊猫香香的场景,还拍摄了在香香回国后、日本民众为香香庆祝生日的活动。以熊猫的“送”与“还”为纽带,这部纪录片不仅丰富了熊猫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同时在勾勒熊猫的可爱形象之外,也完成了对中国人的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精神的表达。纪录片国际传播没有仅仅停留在文化内容的传播,还依托丰富的中华文化符号,表达出不同文化背后的共同的思想价值取向,在内容传播的过程中完成了精神内涵的融通。

(三)关注个体价值,探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实现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使命与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代表着中华文明未来现代性转型的方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了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需要体现的是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显示出的是人对现代化的追求,人的现代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纪录片对人的本质的关注、对人的发展的洞察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变化中的中国·生活因你而火热》记录了医生、警察、外卖员兼拳击手、壁画研究者等不同岗位上的中国青年人,塑造新时代青年人拥抱理想、热爱生活的形象。在中国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柴米油盐之上》由英国导演柯文思拍摄,关注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态度,通过记录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感受幸福,增加了纪录片的情感张力。《走进大凉山》由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拍摄,关注的内容更加细微,通过悬崖村的钢梯、刺绣培训班、山区小学等不同场景,记录了大凉山地区百姓的真实生活。这些纪录片拍摄的内容贴近中国社会原貌,把握了拍摄对象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空间,叙述的核心是人民大众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在真实现场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多侧面表现了中国大众的精神品格。在纪录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这些作品将普通大众作为记录和表现的对象。它们不仅生动述说了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期盼与行动,而且通过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命意志和情感体验,实现了对新的生活经验中个体价值的关注。

三、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未来发展

(一)借助地方国际传播机构,汇聚讲好中国故事的力量

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地方国际传播实践也值得重视,需要关注地方国际传播机构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的可能性。2023年,以云南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重庆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福建国际传播中心等为代表的省级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这意味国际传播体系化构建更进一步。依托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展开纪录片创作生产,可以提高国际传播产品的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国际纪录片创作蓬勃发展,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出品、制作的《行进中的中国》《永远的行走:与中国相遇》,广西广播电视台与东盟国家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有《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国际减贫东亚行动》《同饮一江水·澜湄花正开》等。这些作品发挥地方优势,在丰富中国故事内容、立体化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

在推进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纪录片记录地方社会发展与地域文化特色,能够成为地方国际传播实践重要的生产内容。例如,围绕着云南亚洲象群迁徙,《一路象北》《与象同行》《同象行》等片以地方叙事激活起中国故事内在的创作活力,创新了纪录片国际传播语态。其中《与象同行》记录了大象迁移途中受到动物专家、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和云贵地区百姓们的宽容和爱护,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彰显出当代中国人维护共同生命家园的精神。

地方国际传播机构借助国家重大方针战略的地方样本,能够融合地方叙事和重大主题,吸引海外受众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推动构建国际传播的立体化格局,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整体效能。同时,提升地方国际传播的纪录片创作能力,激活地方文化生产活力,可以积极吸纳社会融媒体创作力量,特别是擅长探索更具亲切感和互动感的年轻化表达等新一代青年创作者,为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带来新鲜血液,实现纪录片专业化人才的储备。

(二)以国际间媒体合作,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

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伴随着视听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人类认识外部世界方式的变革,人们对于域外国家的认识已经深深嵌入到各国的媒体信息传播活动中。媒体外交服务于国家外交工作大局,是当前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推动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开展了以媒体间国际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媒体外交,也创新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纪录片是开展媒体外交的重要媒介。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围绕元首外交,推出《魅力智利》《魅力罗马尼亚》《魅力印度》等“魅力系列”共13集,还通过首映式、开机仪式、论坛、选题策划会等形式,将纪录片摄制活动打造成特色对外文化交流活动。②2021年,中国与比利时建交50周年,系列微纪录片《比邻:遇见50年》在中国和比利时两国30余家主流媒体播出后,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③《大国建造》是一部展示中国地标性建筑的纪录片。该片围绕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和中国创造,记录了中国工程领域的建设经验,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社会恢弘的发展气象。这部纪录片被译成葡文赠送给葡萄牙语国家电视台授权播出,通过纪录片介绍中国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深化了葡语国家民众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认识。

以中法建交60周年的纪录片联合摄制为例,《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神奇的真菌世界》《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等中法媒体机构共同参与制作纪录片,为中法文化交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桥梁。《月背之上:太空变革的黎明》由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夫·贾法尔担任主持,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第一次向外国拍摄团队展开,将中国探月工程的研究过程与主持人的探访过程相结合,让观众全方位了解中国探月工程。《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是中法合拍的系列自然纪录片,其中的《雪豹的冰封王国》是第一部以雪豹为主角的纪录片,镜头记录下了一只怀孕的雪豹从生产到小雪豹长大的过程。《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是这一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这部纪录片在神农架林区跟踪记录了两个金丝猴家庭的繁衍生息。严酷低温的生活环境通过金丝猴毛发上的积雪和它们在雪地中直立行走的画面表现出来。拍摄团队对金丝猴家庭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法则展开了细致地捕捉,比如金丝猴母亲怀抱着夭折的孩子四处游荡,大雨中嬉戏的金丝猴搭救一只孤独的小猴,这些细节真实而有深意。《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创作实践,体现了中国纪录片吸收国际通行纪录片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创新。这一系列中法合拍纪录片生产实践,既促进了两国影视创作的交流互鉴,在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多个环节也能够联动其他国家的媒体机构,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视野,为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国纪录片服务媒体外交,应落实中外合拍实践,塑造出富有本国特色、兼具全球视野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视听表达。

(三)打造国际品牌,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上,进入国际视野的纪录片需要能够体现出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新鲜的艺术风格,着力打造独特的中国故事品牌。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品牌既有普通商品的一般特点,又有独特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具有观众思维、稳定DNA和节目模式、可复制的纪录片节目系列,拥有稳定的观众群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④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国际纪录片品牌,能够在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传播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流媒体时代与国际传播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引领力,一方面持续建设本土化品牌,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品牌市场,进一步实现该频道品牌战略的升级与创新。从品牌建设历程来看,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经过了品牌创生、品牌创新与发展、品牌运营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频道不仅提炼出人文和美学双重面向的频道品牌基因,还采用了IP品牌、融媒体、国际化传播等三个方面的品牌构建策略。⑤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推动国际传播工作中,持续深化“好感传播”,着眼国际传播格局,秉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价值,全球视野”的创作理念,采取合作共创、联合播映、多语种译制和多平台传播等方式,或是通过赠播授权外语国家播出纪录片作品,或是运用国际通行纪录片话语体系制作国际版本,或是借助CGTN频道在海外媒体平台集中播出纪录片,诸如《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字”从遇见你》《世界遗产漫步》《飞越冰雪线》《大运河之歌》等片在海外都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丰富了中国纪录片品牌的内涵。比如,由总台和荷兰洞察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飞越冰雪线》以12种语言版本通过53个国家主流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机构同步播出;《世界遗产漫步》与日本放送协会(NHK)合作拍摄,在日本NHK上星频道精品频道和4K频道播出,并在亚太北美地区进行传播。⑥这些作品记录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行动,透视人类面对的共同命运,洞察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展现出了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全球化品牌建设的基础。特别是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借助高关注度的题材,采用国际化的表达手法,塑造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并着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学滋养,创新审美表达,整体体现了国家媒体的风范。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纪录片开拓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中国纪录片打造全球化品牌积累了经验,不仅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视听美学融入国际纪录片创作生产格局,也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提供了有益尝试。

结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下着力创造的,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和价值是中国纪录片推进国际传播的重要价值原则。在纪录片创作生产实践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传播需要着重发挥纪录片在记录现实、保存记忆和对话文明中具有的特别优势。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纪录片,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源流;或记录生态环境发展,表现着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或汇聚科学文化,深化科学研究代表人类共同的希望和追求,整体上,在题材内容和思想内涵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征程上,中国纪录片展示中华文明成果,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精神,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传播话语体系,将进一步助力推动国家文化创新能力、文明传播能力的提升。

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重点课题“新型主流媒体建构青年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24A05)阶段性成果。

刘忠波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研究员;杨悦系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袁江洋:《科学共同体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第2期,第125-128页。

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编委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2018-2019)》,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年,第204页。

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编委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2020-2021)》,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年,第320页。

④何艳、张同道:《纪录片品牌的生成、发展与瞻望》,《艺术评论》2021年第10期,第8-20页。

⑤史岩、刘忠波:《试论央视纪录频道的品牌建设》,《当代电视》2022年第6期,第57-62页。

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编委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年鉴(2022)》,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3年,第120页。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传播
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个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