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悄然间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与记忆的深刻探索。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A I技术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悄然间开启了一场关于生命与记忆的深刻探索。一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想法—复活逝去的亲人,正逐步成为现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AI复活”技术,感受它带来的震撼与启示。
今年清明节前,电商平台上出现了许多“AI复活亲人”类的商品,号称可以让去世的亲人开口说话、制作视频,吸引了不少人下单。在某些二手交易平台,甚至还出现了更高级的定制化“复活”服务,价格高达上万元人民币。
这些商品以不同的价格和服务内容,满足了人们对于与逝者重逢的渴望。价格低廉的大多是通过预设脚本和图像、视频生成技术,而能够进行实时互动的产品则涉及3D建模、自然语言处理、意图理解、实时动作生成等多项技术,因此相对价格高昂。
所谓“AI复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将逝者的生活数据、照片、视频以及声音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创造出一个数字化的虚拟形象。这个形象能够模拟逝者的外貌、声音和行为,甚至可以为用户提供与逝者在虚拟世界中“再见面”的体验,因此也被一些网友称作“赛博招魂术”。
事实上,用AI模拟逝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 2017 年,微软就为一种利用 AI“复活”逝者的聊天机器人申请了专利。2020年,一个依托于OpenAI GPT-3搭建的网站Project December走红。该网站支持用户上传一些旧短信样本,聊天机器人就能模仿其写作风格进行文字对话,吸引了大量用户来此与去世的亲人聊天。这个“复活亲人”的故事虽然感动了无数人,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最终OpenAI于2021年终止了该网站的API访问权限。
进入2024年,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了22岁因病去世的女儿,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包小柏一直无法从哀思中走出来,于是萌生了让女儿在美仑美奂的数字世界里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甚至为此专门攻读了博士学位。经过反复的训练,他公布了AI复刻的“数位女儿”—她可以即时响应对话、唱歌跳舞,据说表情、音色、语气都栩栩如生。虽然包小柏也明白这并非真实的女儿,但他依然珍视这份特殊的“重逢”,将其视为寄托思念的工具和表达思念的方式。
实际上,目前“AI复活”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远未达到完美的境地。它所扮演的角色,与摄影或绘画在以往时代所起的作用颇为相似:在没有AI技术的年代,我们通过照片、画像或遗物来纪念逝去的亲人;如今,“AI复活”技术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而已。
这项技术的支持者认为,失去亲人的生者需要一个情感释放的出口,一个能够与之对话、回忆过去的存在,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在文化传承方面,“AI复活”技术可以让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在互动中体验全新的历史和文化对话,也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反对者则认为“AI复活”是对逝者的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一种亵渎,更可能触及个人肖像权、名誉权的法律禁区。目前已出现多起未经家属同意、擅自使用明星肖像进行“AI复活”的案例。这些数字形象不具有真正的人格,只会在他人的操控下做出与人格不符的行为,无异于沦为电子宠物,让真正的亲人无法接受。
这样的深层焦虑,反映的是对技术快速变革的不信任感。在AI飞速发展的当下,个人隐私、安全、人际关系都将经受新的变化,诸多根本性的问题都受到了冲击。比如,人们可能要被迫修订对于真相的定义,“有图有真相”乃至“有视频有真相”的时代将彻底过去了。
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AI复活”技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复活。AI要达到自然交互的真实感,可通过与人交互或自主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演进式“数字人”,实现难度非常大—这不是真正的复活,更不是永生,只是思念之人的数字幻影。学会在生命历程中尊重生命、珍惜生活、善待活着的人,也许这才是“AI复活”对我们最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