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昆戏曲遇上莎士比亚

2024-06-14 00:00:00青青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4年5期

京昆版莎剧《凯撒》作为一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新媒体戏曲歌剧,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虚实相生的奇特舞台,收获热烈反响。

不久前,由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吴兴国和上海昆曲王子张军携手演绎的京昆版莎士比亚戏剧《凯撒》,于第五十二届香港艺术节迎来全球首演。这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新媒体戏曲歌剧,以全新的戏曲文本和音乐、传统戏曲表演程序与当代剧场元素等,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虚实相生的奇特舞台,收获热烈反响。

西方神话的东方式表达

这是吴兴国第四次踏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作为台湾创新戏曲大师,他所创办的当代传奇剧场致力于探索京剧的创新,并为京剧培养年轻人才。吴兴国十分钟情于莎士比亚作品的改编,他曾创作出《欲望城国》(改编自《麦克白》)、《王子复仇记》《李尔在此》《风暴雨》和《仲夏夜之梦》五部莎剧改编作品。吴兴国说,“莎剧的故事、人物、内容都非常丰富,我可以专注于表演形式和风格的结构,并实践脑海中的幻想和目标,每个时期都会探索新剧型、新发展。”

此次,吴兴国的新作《凯撒》同样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凯撒大帝》,讲述古罗马英雄凯撒,被一众元老背叛刺杀的故事。这一版本的《凯撒》是一次全新的西方神话的东方式表达改编,用京剧和昆曲艺术来诠释莎士比亚经典作品,迸发了一场超乎想象、只此一家的中西交汇与京昆对碰。

排练过程中,吴兴国戴着凯撒的面具行走,台步则展现出京剧演员的身段和功底。细看《凯撒》的戏服,金灿灿的铠甲下是极具东方戏曲审美的水袖和厚底靴,传统和当代的碰撞体现在这部戏的方方面面。

“总共55幕戏,凯撒这个角色在第三幕就死掉了,后来他又变成了一个灵魂。当观众看完整个故事后,才发现卜拓思才是故事的主角”。

回忆起剧本的创作过程,吴兴国表示,“我们的剧本最起码改了六七个版本。雷碧琦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她发现我们这个团队在做莎士比亚之后十分激动,从最初的请教到合作,大家一起讨论出了很多个版本。”

剧中吴兴国饰演凯撒、元老和一个现代青年等几个角色;张军则以诗人、布鲁图及鬼魂等角色亮相。此外,当代传奇剧场的成员亦为演出增色不少。吴兴国介绍说:“我们的团队里有了一批年轻人,这次他们都有登台。另外,我们加入了一个现代青年的角色,饰演一个考古学家来记录整个故事。这是4年前创作时所没有的,让这个戏具有更多的现代意义。”

除了故事改编,《凯撒》在场景、声音以及影像方面亦分别作出新的尝试。“在台上的设计,我们把多媒体与影像都放进来了,然后有很多舞蹈的东西也放进来。音乐也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前者均不属于昆曲或京剧的音乐类型,而是用歌剧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吴兴国说。

将西方经典与京剧融合

自小在台湾复兴剧校学京戏,到就读中国文化大学期间加入林怀民创办的“云门舞集”成为舞者,再到拜台湾四大老生之一的周正荣门下学习京剧……京剧已经令吴兴国无法割舍。被问及为何想要改编莎剧,吴兴国回忆了自己年轻时陷入的迷茫。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曾因观众的思乡之情而在台湾蓬勃发展,然而仅仅十几年后,京剧却开始走向低迷。面对这样的情况,怀抱继承发扬京剧传统文化志向的吴兴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京剧都快没观众了,我去接班的意义在哪里?”

攻读大学期间,吴兴国接触到莎士比亚剧本。他不仅深受吸引,还萌生出“莎士比亚与京剧相结合”的念头,成为他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1986年,吴兴国与一班好友创立了当代传奇剧场,探索振兴京剧之路。

“1990年,我登上英国皇家剧院舞台,演的是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欲望城国》,莫名其妙地一举成名。”吴兴国说,之后自己不断涉猎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悲剧,甚至契科夫、卡夫卡与贝克特的作品,将这些西方经典与京剧相融合,也逐渐成就了当代传奇剧场破格创新的风格。“就这样勇敢冲刺,我终于体会到,为什么我们的东西这么有分量,其实是老祖宗的宝藏。”

吴兴国曾多次与年轻人分享经验,提及要将传统融入现代。做这个时代的戏曲演员,不仅要将传统经典剧目作为必修功课学好、表演好,也要放开自己,走出固有模式。

一开始,不少戏迷会质疑作品创新会破坏传统,但经过10年、20年后,戏迷还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传统的味道。“虽然观众在戏中听不到锣鼓点,但演员演出的所有动作都踩在锣鼓点上,内行人是可以看出来的。我一出现在舞台上,就已经是京剧的符号了。”

在吴兴国看来,创新没有最好或是不好之分。“可以是新编,也可以是跨界,也可以是跨文化。我们只想把自己摆在一个世界剧场的位置去看,我们如何和他们做一个平等的对话,所以我很希望可以把它推到更大的舞台。”

为京剧培养人才

40年来,吴兴国带领当代传奇剧场不断思考传统和创新之路,但今后,他希望能专注培育新秀,《凯撒》很可能是他告别舞台之作。“人生如此短暂,所以我勇敢地做到今天,成功失败我觉得都不重要。我为京剧找到了一个时代的未来,希望年轻人踩在我的肩膀上。”

看到京剧演员青黄不接,吴兴国开始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我们有的演员现在28岁,但他们从初中三年级就进到学堂,寒暑假和我们住在一起,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练功练到晚上9点。我们还会给孩子们办实习演出,他们演了400场戏。”

学生们来学习都是学角儿的,而不是跑龙套。练功时,吴兴国严格要求学生们;但在创作上,吴兴国鼓励学生们尽可能多地看不同领域的作品。正是因为舞台的魅力永远都在,吴兴国希望能在未来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条件。

站在当下的艺术家,不只满足于承接传统。面对时代的变迁,吴兴国亦鼓励年轻人去思考如何创新。继承传统是件伟大的事情,但如果不创新,就不能代表当下的时代。

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吴兴国创作新作品的过程中会让团员自己讨论和编排。“我把《仲夏夜之梦》的剧本写好,就交给几个年轻人,让他们自己来排演。我们还专门做了一个叫《艺决天下》的戏,每个人拿出自己最拿手的戏给观众表演。”

站在当下的艺术家,不只满足于承接传统。面对时代的变迁,吴兴国亦鼓励年轻人去思考如何创新。在他看来,没有人知道时代的未来是什么,继承传统是件伟大的事情,但如果不创新,就不能代表当下的时代。

“我们不只是学前辈的风范,更要学他们的精神,四大名旦没有一个人不创作,他们能够创作经典是因为深厚的积累。而我们演名剧,是因为名剧经历了千锤百炼,但我们学到以后是否就应该满足?”

吴兴国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站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还可以再激发些什么?”藉着参与香港艺术节的机会,吴兴国希望能将作品带到更大的舞台,让世界看到年轻一代京剧演员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