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马克思的节约思想包含自然资源和劳动时间的节约,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温马克思的节约思想,有助于帮助个体在物质充裕条件下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厘清勤俭节约和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消除勤俭节约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思想认识误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农业社会,个体受生产力低下的制约不得不节俭,由此,勤俭节约也被赋予俭以养德的传统意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绝对短缺成为历史,加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正当性,勤俭节约似乎失去现实依据。同时,受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节约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重温马克思节约思想,准确阐释新时代勤俭节约精神的实质,找准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着力点对激励广大群众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节约思想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节约思想是对古典经济学家节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表象,马克思看到了节约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融合,突出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终极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内容来看,马克思的节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节约什么
马克思的节约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二是劳动时间的节约。两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障。
1、自然资源的节约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节约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第一,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一出生就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是“劳动的第一个客观条件”,对于人来说,自在自然是预先的存在,是人存在的前提。在自然中,土地是人的一切活动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对人类来说,人化自然才具有意义,因为只有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自然界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活动场地、活动对象和生活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一方面,人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以自然界为实践对象,可以说,自然界本身就是人类的无机身体。其次,人的劳动必须和自然资源结合才能创造财富,使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仅仅是人的劳动力的体现,劳动要成为物质财富的源泉,必须借助自然力的帮助。
第二,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其本质。首先,从来源来看,人是与生存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产物。其次,从价值来看,自然界只有作为人化自然才具有意义。马克思指出,没有人类劳动的自然物质没有价值。再次,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本质力量。马克思通过考察工业发展的历史,指出工业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对象性存在是人本质力量的证明。再其次,人只有在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本质力量的。一方面,自然界生成人的过程构成了人类历史,因此,人是在自然中确立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人通过改造自然界证明自身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最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要受到自然的约束,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2、劳动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发现了劳动时间节约规律。其主要思想包括:
第一,劳动时间节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人们都非常关注劳动实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受到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社会生产实现以交换价值为目的之前,这种关心处于自发状态,而在以交换价值为生产目的的社会中,人们会有意识地节约劳动时间,相应的自由时间得以增加,客观上为促进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劳动时间节约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消耗的单位,因此,劳动时间的节约意味着劳动消耗的节约,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集体生产条件下,劳动产品一开始就是公共产品。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
第三,劳动时间节约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劳动时间的节约意味着自由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是非劳动时间,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等。自由时间对个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在自由时间里,可以发展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同样,自由时间对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的发展是在超出自然需求的前提下,以自由时间的运用为必要基础。马克思还将时间的节约和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结合起来,认为人类能力在自由王国发挥作用,而自由王国须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其中,“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可以说,自由时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第四,人的自由发展受到分配自由时间的具体社会制度制约。马克思认为,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时间有增加的趋势,整个社会的自由劳动时间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个体享用的自由时间有差异。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来的自由时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在讨论剩余劳动的性质的时候,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剩余劳动时间是劳动群众超出再生产他们自己的劳动能力、他们本身的存在所需要的量即超出必要劳动而劳动的时间” ,这个剩余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产品是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不劳动阶级提供了发展其他能力的自由时间。
(二)如何节约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现,要实现自然资源和劳动时间的节约,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依靠科学的进步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科技的进步可以产生新的机器和新的方法,从而在生产中可以减少和利用废料,提高原料使用效率。他以英格兰和安尔兰租地农场主不愿意租种亚麻和很少种植亚麻为例,说明加工亚麻是废料很多,但可以用较好的机器避免这种损失。使用改良的机器,能够把废毛和破烂毛织物制成有用的丝织品。马克思还以化学工业为例,指出化学工业“不仅找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它各种各样工业的废料”。
2、再利用排泄物
排泄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将进一步扩大。“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排泄物的规模巨大且具有大规模的劳动条件,此外,还需要通过机器的改良,使得废物具有可利用的形态。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废物的利用,如各种化学方法可以发现废物的有用性。
3、集中生产和消费
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的集中均可以产生节约的效果。他指,大规模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条件是总体工人共同消费的,因此,生产的集中可以节约生产条件,但这一节约是以劳动的社会结合为前提的。此外,马克思认为,消费的集中也可以产生节约的效果,但受一定的条件的制约。在讨论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时,马克思认为,劳动条件的大规模使用节约了固定资本,这一方面是各种发明应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使得在大规模生产中节约了生产消费,但这种节约需要结合工人的经验判断,才能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合理的方法节约。
(三)为何节约
节约的目的指向是马克思节约思想中隐含的重要内容。人始终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指向。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节约既有外在资源硬约束的压力因素,也有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刺激。不管是自然资源的节约还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应当明确,马克思的节约思想并不是禁欲主义。当前,勤俭节约精神教育面临着话语不畅的尴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潜意识中都存在一个观念,勤俭节约就是要限制消费,是禁欲主义,与满足人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相违背,这是对马克思节约思想是误解。事实上,马克思鼓励正当合理的消费,认为生产的发展和消费能力的培养是同步的,合理的消费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他认为,消费能力是个人才能的发展,发展生产的能力也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健康的生产和消费互为条件,生存为消费创造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对象,因此,“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马克思节约思想对开展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启示
应当承认,马克思的节约思想是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产生的,其中某些具体的思想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其理论精髓仍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我国自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整体来看,物质短缺的生存危机已经不复存在。个体已经从“吃得饱”的生存满足走向“吃得好”的发展需要;从“物质需要”的渴求转向“精神成长”的向往。在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自然资源的硬约束,人民对节约劳动时间以发展高水平精神享受的需求更加突出。因此,马克思的节约思想对如何在物质充裕条件下培养个体的节约意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要树立正确的节约观
首先,应当明确节约的主体。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同的群体都应负有节约的义务。企业等生产主体负有节约原材料、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责任,产品适销对路,才是真正的节约。个体应在满足自身合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适度消费,不浪费自然资源,发展丰富的个性,做到节约和个人发展的协调。
其次,应当明晰节约的目的。新时代的节约不是要人重新过苦行僧的生活,自然资源的节约是为人的本质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个体充分发展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新时代的节约要以最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其三者统一。
再次,要明确节约的尺度。既鼓励适度消费又要防止享乐主义。消费不等于享乐,马克思明确反对享乐的行为。他认为享乐哲学具有欺骗性,只是具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当前,受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和部分“明星效应”的影响,享乐主义在各个群体中均有一定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下了很大的决心纠治“四风”,在干部群体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对普通个体来说,如何提高个人财富的社会效益,如何促进个体利用财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依旧是社会引领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始终不能摆脱自然而独立发展,人必须实现和自然的和解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追逐剩余价值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和土地的物质变换,使人消耗的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了土地的持久肥力,这也影响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是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社会和个人都应该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生态开发、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社会应当考虑自然的可承受度,适度开发;个人应当摒弃有钱就可以任性的观念,给地球留下一些没有人类足迹的自在空间。
(三)正确利用自由时间发展自由个性
因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增加的自由时间,最终将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分配和享用。分配和享用是社会和个体互动的过程,既需要社会制度为个体享用自由时间作保障,又以个体具备享用自由时间能力为条件。对社会而言,其责任在于不断增加自由时间的总量并以恰当的形式让每个个体享用自由时间;对个体而言,其责任在于超越物质层面的追求,发展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完善个性和人格。
1、发展生产力增加自由时间总量
马克思认为,只有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个人的自由发展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因为人的全面性是其显示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因此,人要把自身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理解这一过程,必须充分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为人的发展充当了不自觉的武器,指出由于资本具有追求财富的欲望,从而使劳动超出了满足自然需要的界限,客观上为发展个性创造了物质条件。社会主义要体现制度优势,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释放生产活力,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2、完善社会制度合理分配自由时间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有序的社会生产中,劳动时间的节约和自由时间的增加必须能自觉发挥作用。一方面,全社会应当合理分配劳动时间。因为只有合理分配劳动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如果未能合理地分配劳动时间,将导致某种商品供大于求,“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另一方面,社会还应当减少无用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的节约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过程中“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应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应当发挥政府整体调控功能,提高产品有效供给,减少无用的劳动消耗。
3、社会应当创造条件引导个体合理利用自由时间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但这种自由发展还需要个体具有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发展个人才能的自觉意识。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四十余年改革开放为个体实现自由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但现实生活中,部分个体不能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发展健康有益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出现了自由时间消费的异化。当前,一方面,社会上过劳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青少年沉溺游戏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丧文化”成为青年群体的个性标签,“空心病”现象也在社会上有蔓延的趋势。这些都和个体不能正确利用自由时间相关。
不容否认,新时代环境下,物质短缺时代赋予勤俭节约精神的应急特质逐渐淡去,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个体发展的物质约束已经成为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次要矛盾,某种程度上讲,把握自由时间的能力成为个体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稀缺资源。如何完善社会制度,营造奋进的社会氛围,引导个体合理利用自由时间全面发展自己才能,成为新时代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8页。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页。
[3]列宁:《〈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年)〉提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页。
[5][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60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6页。
[8][9][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6+117+115页。
[11][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8+11+44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页。
作者简介
吴成玉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