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
刚需时代的特征就是一个字:“缺”——家里没有电视,所以需要买电视;家里没有沙发,所以需要买沙发。弹性需求不是因为缺——买一件羽绒服,是功能需求,再买呢子外套、羊绒外套,就是情绪需求。今天,我们不能根据用户缺什么来判断市场需求是什么。人变了,市场变了,用户的需求也变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企业的观念和能力模型也要随之改变。
长期以来,中国人重情义、讲感情,鄙视过于商业化和功利化的行为。而如今的社会,支撑我们生活的更多的是商业系统。商业交易讲求的是公平、对等,遵守的是契约精神。在这种精准性和确定性面前,讲人情、重感情,往往会使人陷入麻烦。
有研究者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设计出一个简单的任务,参与者只需在15分钟内,不断将屏幕上的图标拖动至指定的方框。第一组将在完成任务后获得5美元;第二组将在完成任务后获得1美元;第三组完成任务后仅会获得口头感谢。
实验结果引人深思。前两组参与者只坚持了几分钟,便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态度,第三组参与者在整个任务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度,似乎他们更看重行为本身,而非物质回报。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
商业系统让我们摆脱诸多麻烦,心安理得地享受服务。但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支撑都来自公平对等的商业交易,那是机器人的世界,不是人类的家园。
在过去许多年里,我们去学习、去引进、去拥抱工业文明,构建标准化、效率化、规模化。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们拥有了全世界品类最全、效率最高的供应链,有了互联网巨头,有了全世界最好的基础设施。
我们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感受到世界的粗粝——以前每一件东西都得来不易,打造一把椅子然后用一辈子,这样的用心、这样的珍爱越来越少见。
现代人出去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短暂地摆脱工业化的节奏,回归自然的节律,但很多旅游项目,又在搞标准化、效率化、规模化。
所以在今天,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标准化的供给,而是值得分享的体验。世界不是由生意构成的,而是由生命构成的。商业的本质是服务生活和生命,而不是反过来。
某电子商务平台以中国供应链优势为基础,围绕价格这个单一指标展开竞争。为了降低价格,企业可能会选择降低成本,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用户无须记住任何一个品牌,只需找到同类产品中最便宜的。这也是白牌(没有品牌的商品——编者注)的宿命——成为渠道的“肥料”。
跨境电商的兴起,是3个变量的合流:供应链能力外溢、电商渗透率提高、社交媒体驱动。所以,我总会说产品出海、品牌出海、渠道出海。如果只是产品出海,那么利用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可以赚到一波红利。但这种简单的供应链优势最终仍会回到价格竞争。如果是渠道出海,那就得问,谁是你的“肥料”。
做品牌才能拥有定价权,而白牌没有定价权。所以白牌只能随行就市,成为渠道的“肥料”。
如今,许多企业甚至不做用户洞察,只根据竞品做低端产品的规模供给,然后将货压入渠道就可以了。因为直面市场存在更高的风险,他们不愿意面对创新失败的可能性。
我们生产了全世界60%的衣服,加工了世界50%的服装原材料,购买了世界30%的奢侈品,但是,我们为什么缺少大的品牌?因为企业不敢有定价权,也因为用户不愿意为品牌付费。
消费者为什么喜欢原产地、工厂货?因为在消费者的观念中,一件产品的价值就应该是原材料的价钱,他们只愿意为“有形之物”付钱。
这就是我们要改变的观念。在今天,恰如技术专利、审美或一些微妙的体验等无形之物才更具价值。
企业为什么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因为,需要用这个利润空间来养人,养设计师、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去进行审美、艺术性表达,去实现人们对现代生活的想象,去攻克技术难题、申请技术专利,从而构建自身的优势。
如果消费者不愿意为品牌付费,那么市场就只能是白牌的斗兽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大家都要更新观念——我们要为美付费,为创新付费,为技术专利付费。
今天快餐、便利店、外卖行业如此发达,家里还需要厨房吗?《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进入厨房,切菜、点火、烧水,通过一步步的操作,好像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内心的秩序感油然而生,整个人也渐渐放松。人是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没有厨房的家,就如同酒店。
我很喜欢一家做厨电的企业。2003年,传统集成灶受到市场追捧,许多工厂跟风生产,市场上很快就有超过500个品牌。这家企业虽然在厨电领域深耕多年,技术能力、品牌优势、销售渠道、用户群体都十分完备,却并未跟进。
为什么呢?因为集成灶有一个漏洞,就是排烟功能在下方,与烟气上排的路径、楼房预留的管线不一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家企业的总裁提出3个问题:“你会不会买集成灶?你会不会给父母买集成灶?你会不会向朋友推荐集成灶?”如果都选择不会,为什么要卖给用户?
之后,他们花费好几年时间投入研发,推出了集成烹饪中心。后来很多用户拆掉集成灶,换成集成烹饪中心。
这个案例表明了中国市场的双向成熟,企业和消费者都比以前成熟、理性。
在商业领域,大家默认强者生存。强大固然重要,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建立竞争优势。但商业是一种关系,没有独立存在的生意,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强大。一个产品的存在,是因为用户需要它;一家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产业生态需要它;一个产业的存在,是因为社会需要它。商业的本质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企业和企业的关系,是快速构建社会协同体系,换取资源的关系。决定一家企业规模的,不是它吞噬了多少资源,而是它容纳了多少关系。企业真正的价值应体现在带动产业进步、激发创造力、促进产业的多样性繁荣上,而非与之背道而驰。商业文明的方向不是“强”,而是“善”。
(纪 行摘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Cyan Lin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