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荣
高中时期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是迈入高等教育或社会的转折时期,是人生的分水岭。作为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势必要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他们的内心极其敏感脆弱,加之面临的学习和竞争,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几年,总有高中生轻生事件发生,孩子的错误决定,会带给亲人的巨大悲痛,并且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生理日趋成熟,但社会阅历依然较浅,心理比较稚嫩,不善于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在巨大的学习压力或者挫折面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是高中生最为普遍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一般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对学习没有兴趣。
(二)自卑心理
高中阶段是自卑感心理状态的多发期,这种心理让高中生不敢和别人交际,担心别人会给予自己负面评价,害怕失败,总是试图逃避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和集体活动,且由于其心理容易产生闭锁性,高中生常会感到强烈的孤独感。
(三)焦虑
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一般来讲,大部分高中学生的焦虑值都处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但仍有不少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和焦虑。此种焦虑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刺激非常敏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和学习,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过于担忧和恐惧,有时会出现失眠的现象。过度的焦虑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若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很可能会演变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人际关系不良
部分高中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别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肯定,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被排挤和孤立,始终在集体的边缘徘徊。另外,由于个人价值观、生活习惯、兴趣及看待问题的方式等有所差异,部分高中生较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常以和别人唱反调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从而引发矛盾,激起冲突。
(五)情感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而这一时期较突出的特点为性发育迅速成熟和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产生对异性爱慕的心理,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由于高中生性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认识能力有所局限,容易把异性之间的交往和朦胧的爱慕之情看成是所谓的“爱情”,并为此不计后果,于是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情感困惑,而自己又无力应对,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现实中,因为情感问题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亲子关系紧张、家庭冲突不断而导致的抑郁悲观等问题比较常见。
(六)不良行为习惯问题
部分高中生玩手机、打游戏上瘾,并由此产生不少行为问题,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家长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启蒙老师,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思维方式都取决于家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过分溺爱孩子则会令学生出现没有责任心、任性等行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积极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现状,配合老师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并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做到平等与尊重。
(二)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如果学校一味追求成绩,轻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则会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师的品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由于高中生对社会的认知逐渐深入,社会环境对高中生的影响也会更广泛深远。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可能给高中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网络媒体在为高中生提供便捷知识、信息来源的同时,其鱼龙混杂的虚拟人物、复杂难辨的信息也会混淆他们的视听。
(四)生长发育因素
高中生认知与智力的发展已接近成年人,对人和事物往往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易固执己见,其情绪情感都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一方面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另一方面崇拜偶像、追求时尚、喜欢跟风。高中时期是人格定型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疏导都非常重要。
三、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综合应对,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层面入手,全方位有效施策: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与高中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高度重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土壤,学校领导是否重视直接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败,更关乎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领导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培养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建设功能齐全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必要的设施,引进专业的专职心理教师,保障心理辅导、课堂教学和团辅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能够落到实处。
2.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的偏见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很多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或者有心理服务需求的学生不敢去找心理老师敞开心扉地谈一谈,他们担心去找心理老师会招来别人鄙夷的眼神和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的形式,有效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的错误认知,提升学生主动求助的意愿,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并适当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和应对挫折的有效措施。
3.多措并举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学校应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形式既可以是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又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剧场等。活动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具有针对性,每学期可就1-2个主题进行重点展开。
4.共同参与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只是心理教师的工作,它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正是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应积极参与,用心育人。
(二)重视家庭教育,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培养方式和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1.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无论身处何种角色,都不要忘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
2.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3.尊重孩子,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要从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做平等的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让孩子保持正能量及阳光的心态。
4.经常和学校联系,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正确对待老师反映的现象或问题。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造成隐患。
5.量体裁衣,给孩子制定适合的发展规划。家长要针对孩子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等,合理化地提出一些建议,并征求孩子的同意,切记好高骛远提一些孩子不愿意、不喜欢、做不到的规划、志愿,无端引发孩子的不满、消极心理。
(三)加快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人的属性在于社会性,培育高中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不能忽视以下几个问题:
1.理念。全社会要秉持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思想。底盘做大,并不断延伸,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来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2.基础。不断培养专业性的心理服务人才来支撑社会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3.保障。要制定和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运行机制,以保障社会心理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4.网络建设。完善社会心理健康网络建设,给全社会提供指导性建议。
(四)积极完善自我,自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高中生而言,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只能为他们提供客观的社会支持,如果高中生本身没有完善自我的意愿和精神力量,那对他们的心理帮助也是收效甚微的。可见,学生自身的心理成长才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高中生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反省、自查、自救的能力,他们对于自身的心理烦恼和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因此,高中生要学会主动学习、勇于尝试,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应对挫折的本领,努力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勇于完善自我,自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