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猛
摘 要:森林病虫害是林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其不仅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还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因此,掌握森林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征,并提出针对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证森林生态系统有序健康的发展。本文从森林害虫的基本情况出发,简要分析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采取多项综合防控措施,并阐述其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管理
在对森林实行保护工作时,管理人员除了要治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要采用适当的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的相关问题。森林病虫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防治困难等特点。因此,我国加大了对森林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实践工作中仍需进行不断优化。
1森林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病虫害影响范围大
病虫害对树木的危害是持久的,且不同的病虫害对树木的危害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害虫种类繁多,该特征会使控制病虫害工作变得更为复杂,这提升了林业部门的防控难度。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森林病虫害通常持续时间较长,经常有大量的外来病虫害输入,这使得我国的病虫害基数更加复杂,过去的控制方法较难彻底根除森林病虫害,林业部门应及时创新改善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2病虫害防治难度大
当森林病虫害发生后,林业部门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森林病虫害的扩散。但在实际的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往往较难彻底消灭害虫,且害虫具有较强的反复性,这给害虫的治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在森林害虫控制的初期,松毛虫和青杨天牛的控制是最困难的,同时也呈现出病虫害复杂的特点。当病虫害控制不当时,甚至会出现区域性暴发,给林业部门的病虫害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林业部门应尽快加强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特征的认识,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提高森林病虫害控制的效果和质量。
2森林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2.1化学防治技术
农药是杀害森林害虫的重要手段,其通常为一类以抑制或消除害虫为目的的化合物。常用的杀虫剂包括杀虫、杀菌、杀螨三大类。杀虫类农药以防治森林害虫为主,利用杀菌剂可以防治森林病原菌种类,杀螨剂是一种常用的杀螨药剂。各种杀虫剂均以其特有的消杀机理,对害虫的生理过程进行干预而实现杀灭。例如,部分农药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达到其作用,而另一部分农药则是通过阻断病菌细胞壁的合成来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此外,在施用和处置农药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减少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的危害。
农药定向施药法是指将农药精准高效地输送至预定靶位,以达到最优控制效果。利用该化学防治方法,能使农药有目的地覆盖森林,发挥其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大幅度地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降低防治成本,降低环境影响。该方法的应用包括一个高精密的喷洒装置,保证药剂能在树叶和树皮上均匀分布。此外,无人机的喷洒效率也较高,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害虫进行实时监测与定位,达到准确施药的目的。不断进行的科技研发与革新能使施药方法的针对性更强、更有效[1]。
树干施药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林木自身的内在循环机理,将药剂迅速输送至所需区域,高效快速地防治病虫害。相对于传统的喷药方法,该方法更为精准,可有效降低杀虫剂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的危害。我国部分地区的病虫害发生较为频繁,地方林业部门可采取树干注射法来处理病虫害发生情况较重的林木。注射后的药剂会经树液流动快速输送至病损区域,可有效防治病虫害传播。该方法同样可有效降低杀虫剂用量,降低化学药剂对周围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潜在危害。
2.2生物防治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生物防治技术也在不断普及。在我国林业部门发展过程中,面对经常出现的病虫害问题,森林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合适的生物防治手段,依靠科学的方法,引进病虫害的天敌,或利用树种的特点,吸引有关病虫害的天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对森林中的一种常见的松毛虫,可以通过科学引进赤眼蜂控制该病虫害。考虑到赤眼蜂的特性,引进该昆虫可以有效控制松毛虫害的扩散。此外,还可以利用病虫害的生物学特征,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开发生物防治技术,可依靠仿生制剂消灭害虫,提高害虫控制的有效性。在实行生物控制的同时,也可用微生物制剂替代传统使用的化学农药,避免过度使用农药而给森林树木带来生态危机。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生物的天敌对害虫进行控制,是一种绿色防控措施。因此,合理地选用合适的天敌资源,使其对森林实行有效的生防是十分重要的。天敌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其对某一种有害病虫的防治作用,同时也应考虑到其本身的存活与适应能力。林业部门要从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态环境出发,引进能有效防治病发频繁害虫的天敌。
抑菌微生物在森林害虫治理中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实现绿色防控的重要途径。抑菌微生物具有显著的抑制或杀灭一些病原菌和害虫的作用。因此,选择合适的抑菌微生物,研究其防治疾病的能力和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是生防技术治理病虫害的关键。在实际应用时,防治人员需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菌种培育和繁殖,将其喷洒、灌溉和拌土,当其与发病树木接触时,会释放出对疾病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实现控制疾病的目的。
信息素调控法是指通过昆虫间的化学通信来实现对害虫的干扰。通过在森林中投放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能有效扰乱昆虫的活动,甚至引诱其自投罗网。一些特定的信息素可以引诱特定的有害生物进入设置的捕获器,有效控制病虫害。此外,通过释放大量的信息素,可将有害病虫的化学信号淹没,导致害虫求偶困难,影响其生殖行为,维护森林生态环境[2]。
2.3物理防治技术
2.3.1机械捕杀技术
物理防治是一种绿色的森林病虫害控制技术,被森林防治人员广泛采用。物理防治通常可采用诱捕、隔热、照明等物理手段来进行森林病虫害的控制,以保证在不损害森林生态的前提下,有效地消灭相应的病虫害。例如,防治人员可在幼树树干上缠上一层平滑的塑料薄膜或胶环,利用其平滑的表皮,阻止病虫害的蔓延。在种树之前,应先将树苗晒干,利用高温来有效杀死幼苗中的病虫害。防治人员可在林区设置对应的杀虫灯,以此来诱杀害虫。在森林地区安装鸟雀设备能有效地养殖鸟雀,用于防虫。对中等树龄以上的枝条进行定期修剪,提高其生长和抗病虫害的能力。随着森林体系的发展和成熟,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采用机械灭虫技术对森林害虫的控制具有快速直接的作用。其是利用物理方法对虫害进行直接捕获和清除,能及时对林木的健康起到保护作用。与其他类型的防治技术相比,机械控制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受部分地区的地理、气候等实际因素影响,部分有害生物易发生大范围传播。因此,当地森林部门应采用机械捕捉昆虫的方法,利用吸盘或大型振动网来捕捉昆虫。采用机械灭虫技术能使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得以及时有效地保存下来。
2.3.2光能捕捉技术
光捕捉技术在森林害虫控制方面能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这种方法是利用特殊的光亮来吸引害虫,然后产生特殊的光能吸引害虫。这一技术的本质是充分理解昆虫的行为与生理学特征,利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有效干预。为了使害虫的防治更加有效,较多地区都已开始推广应用光捕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林区都安装具有发光二极管等高效发光的 LED灯,专门用来引诱有害生物。
2.3.3声波治理技术
声传播是一种新兴的森林病虫害治理手段,其核心机理是通过对害虫进行一定的扰动或诱导,实现对害虫的驱避和控制。该方法将昆虫生理行为学与声学理论相结合,是一种新型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声波能扰乱多数有害生物的行为,如觅食、求偶或繁殖等。该工艺具有环保、无农药残留、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在实际治理中,声波治理技术已经在许多林业部门中得到了检验。例如,利用某种频率的声波,可以将一些危害树木的有害生物驱赶出去。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在不断地探讨如何通过调节声波参数来适应不同的害虫及生境,以此达到更好地控制害虫的目的[3]。
2.4开展多样化种植
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多,涉及面广,因此,林业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栽培方法,实行多元化栽培。通常情况下,森林病虫害大多数是在某一种植物上发生,通过多样性种植,可以使不同种类的植物彼此隔离,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同时,森林管理人员还可以与实际种植树种相结合,实行有针对性的害虫控制,提高控制成效。
多元化种植可以利用不同种类植物的不同特征来吸引各种益虫,这些益虫可以起到高效杀灭害虫的作用,减少农药的用量。在进行多元化种植时,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进行科学组合,有些品种在生长过程中会阻碍其他植物的生长。其中,种植夹竹桃在花期不仅可以吸引蜜蜂等益虫,而且可以促进林木的生长,比较适合参与多元化种植。
2.5采用树根埋药法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取化学农药直接喷杀的办法,这既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又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危害。因此,林业管理人员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更新防治观念,引进高效、有针对性的林业病虫害控制技术,其中,树木根系埋药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森林病虫害控制技术。采用根系埋药法,既能充分利用树种的特性,又能有效地控制用药范围。
树根埋药法的使用有两种操作方法。第一,要先将药剂埋在地下,在树根周围挖一个直径0.5~1.5米的大坑,或在树根附近挖出两三个土坑,将杀虫剂埋在土坑里,让树木吸收这些杀虫剂,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第二,是将药剂埋在瓶子里,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再从树干上挖出一些根茎,将根茎插入瓶子中,让树木的根部更好地吸收药剂,起到控制害虫的作用[4]。
3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方法
3.1栽培管理技术
林业部门可以利用生物遗传、分子生物学等理论,根据树木特有的生物学、生理学特征,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抗病育种。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能够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近年来,我国林业部门通过对林木害虫抗性的鉴定,发现了许多与林木害虫抗性相关的基因,并通过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手段培育出了高抗病虫害的林木新品种。经过研究表明,该品系对病虫害具有较好的抗性,可以广泛种植在森林中。
间作杂草治理是一种通过在不同树种间栽植特殊树种,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该方法所选择的植物不仅要能给森林地区提供养分,而且还能在生态上与有害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以达到减轻病虫害、改善土壤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生态健康的目的。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使间作杂草治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一些林场中都种植了具有一定抗病害能力的野生杂草,如金银花、连翘等。
3.2确定防治对象
林业病虫害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对其发生特点的明确识别。对于不同的病虫害,防治人员应了解其在特定环境和季节内的活动峰值及其对特定树种的偏好,为制定准确防治措施提供关键信息。某些病虫害在温湿条件下较为活跃,而另一部分病虫害则在干燥季节中显示出较强的侵害性,防治人员应根据实际条件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细致的场地调查、监测和数据记录均是识别病虫害特点的关键步骤,防治人员应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3.3科学选用防治技术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选用合适的治理方法。病虫害的类型、发生地不同以及所牵涉的树种出现变化,都会对事先制定的防治对策产生影响。因此,治理人员应对现有的各类技术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评价,完善指导防控工作。例如,当遇到轻度的真菌感染时,只需要使用部分生物控制方法,使用抗微生物来进行干预即可。但当大面积发生虫害时,则采用多种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比较适宜[5]。
3.4优化防治技术模式
在实践中,单一的害虫控制方法较难适应复杂的环境、种类繁多的害虫治理要求。要根据害虫的特点和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更精准有效地控制目标。在我国亚热带地区,一些害虫和虫害发生的时间不同于其他地区,当地可采用机械灭虫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当地林区病虫害。该结合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机械装备快速消减有害生物种群的优点,并通过释放天敌等生防手段,实现对有害生物种群的长期控制,保障森林健康发展。
3.5完善防治效果评估
在森林病虫害治理中,如何优化管理措施是保证森林区域可持续高效经营的重要步骤。林业部门既要考虑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又要考虑森林的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运用新型科学技术能有效缓解林区人力和物力耗费较多的情况,治理人员可采用现代监测仪器,定期采集样品,分析树木的健康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防治过程中各环节的精细调控,使之更符合当地林区防护规划,保证森林病虫害的控制效果能够不断优化。
总之,森林病虫害的治理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林业部门应选用适宜的工艺,合理搭配,增强防治效果,保证森林的经济效益。在区域应用时,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条件,结合不同的害虫品种,选择最合适的技术进行防控。今后,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调查研究,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2023,55(04):110-112.
[2]杨野.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新农业,2023(18):48-49.
[3]刘可.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9):61-63.
[4]张成吉.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6):94-96.
[5]杨雯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分析[J].乡村科技,2023,14(1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