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同种植期的田间管理技术相关内容总结分析

2024-06-13 17:41吕明秀
种子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玉米

吕明秀

摘 要:田间管理是玉米种植与栽培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也是决定作物最终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步骤。正确、高效的田间管理要求种植人员在玉米栽培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等不同阶段,结合其生长发育状况做好相应处理工作,为确保作物最终高产增产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对现代农业中玉米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玉米;田间管理;种植技术

作为直接影响作物最终长势状况的重要种植环节,田间管理贯穿玉米种植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为确保作物产量和最终经济收益,种植人员需充分结合玉米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采取相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最大化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求,为达到目标产量和质量做好铺垫。

1玉米种植苗期田间管理技术

1.1查苗与补苗

玉米苗期即玉米种植前期,通常为玉米播种后约25天内。在玉米播种过程中,播种深度、天气和土壤条件等多种因素可能会造成缺苗现象。在完成玉米播种一周左右后,查苗与补苗工作成为田间管理的第一步。在此阶段,种植人员应密切关注作物出苗情况,如发现病苗应及时清除,发现缺苗应立即补种[1]。补种方式应根据缺苗的具体数量来定。若田间缺苗较多,种植人员应将备用玉米种子进行浸种后补种于田间。若田间缺苗较少,可采用带土移苗的方式补种。需要注意的是,带土移苗栽培的幼苗至少要生长至四叶阶段,补种应尽量选择在阴天或多云天气条件下进行。移栽时可适当润湿根系土壤,并在回填后将之压实。移栽后应及时灌溉,确保幼苗顺利生长。

1.2间苗与定苗

间苗与定苗是确保幼苗均匀整齐、茁壮生长和密度合理的重要环节。间苗多在幼苗发育至3~4叶阶段进行,应尽量选择在天气晴朗的午后时间段开始操作,若发现弱苗,则应及时将其清除,对于长势健壮的幼苗,应对其予以特别保护。定苗多在幼苗发育至5~6叶阶段进行,既能显著改善田间通风与光照情况,又可大大减少作物倒伏现象的出现,为玉米高产优产打好基础。

1.3苗期病虫害防治

玉米在苗期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矮花叶病毒病和粗缩病,其致病原均可通过蚜虫和灰飞虱作为传播媒介,对玉米在苗期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对于病虫害应坚持尽早发现、尽快清除的原则,种植人员可在蚜虫和灰飞虱集中出现的时间段,使用病毒灵可湿性粉剂对其进行灭杀[2]。其他危害处于苗期中的玉米生长的害虫,如玉米螟虫、地老虎、委夜蛾和蝼蛄等,可使用辛硫磷、乙酰甲胺磷、甲基异柳磷乳油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通过毒饵、根部喷洒或土壤喷施等方式予以清除。若发现有幼苗被病害侵袭得比较严重,应立即将其拔除,避免病害传染至其他植株。

1.4科学施肥

在种植前期,玉米幼苗需要充足的营养元素以确保自身正常生长。若幼苗生长土地具有较充沛肥力,则其蕴含的养分可基本满足幼苗生长所需,此时种植人员无需额外对其施肥。但若种植土壤肥力欠佳,种植人员需在苗期坚持采用科学方式为幼苗施肥,确保其正常生长。通常情况下,玉米苗期所需主要肥料为氮肥、磷肥和钾肥。在施加肥料时,应根据土壤肥力实际情况准确控制三种肥料的施加比例,确保所施肥料能够最大化满足幼苗生长需要。此外,若发现幼苗出现白化或黄化现象,应在三种肥料之外额外补充锌肥和有机肥。施肥时,种植人员应选择正确施肥方法以提高施肥效果,可选用穴施或沟施方法进行施肥,将施肥深度控制在5㎝左右。施肥过程中应确保作物与肥料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在防止烧苗现象出现的同时,可使肥料利用率实现最大化。

2玉米种植穗期田间管理技术

2.1科学追肥

玉米种植进入穗期后,茎秆生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根须逐渐密集,叶片开始变厚。由于此时作物进入雌穗与雄穗的分化阶段,玉米生长模式从苗期的吸收土壤营养转变为生殖生长与吸收营养生长并驾齐驱,因此,种植人员需在玉米生长的穗期阶段对其进行追肥,确保作物叶片与茎秆维持正常发育速度。其中,玉米穗期阶段应施加穗肥,由于穗期是玉米生长阶段对肥料需求较大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肥料的使用量应占到作物整个种植过程肥料使用量的60%左右。种植人员需结合作物当前生长状况,对追肥施加时间和施加量做好严格把控,同时及时为出现缺肥现象的作物补充肥料。追加穗肥通常可选在大喇叭口期或玉米抽雄期前进行,穗肥应选用包括速效氮肥、硫酸钾复合肥、碳酸氢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锌和尿素等。施肥时,可采用植株间穴施、畦沟撒施或肥水浇施等方式,同时注意与灌溉操作相结合。当玉米处于孕穗期时,此时若降水量较少,则应在追肥的同时适当灌溉作物并培土,当玉米处于抽穗期和灌浆期时,应通过灌溉使田土保持较高水分含量,促使玉米籽粒饱满圆润[3]。

2.2灌溉排水

玉米在穗期除肥料需求量显著攀升外,其水分需求量亦较大,灌溉与排水同样是穗期田间管理的重要步骤。玉米穗期偶尔会伴随降水逐渐减少的天气,如未能及时对作物补充水分,作物会出现花粉败育现象,其抽雄、果穗和果实粒数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开展田间灌溉时,抽穗授粉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均可采取畦沟灌溉方式,种植人员需对灌溉水量进行精确把控,确保土壤在整个穗期处于足墒状态,水量过低无法有效支持作物生长,水量过高会对土壤透气性造成阻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种植人员可在田间安装喷灌或滴灌设备以提升整体灌溉效果[4]。通常而言,穗期田间土壤含水量应至少维持在70%。若田间因灌溉水量过多或降雨频繁而出现积水较深的现象,种植人员需及时将积水排出,以免田地内涝致使作物受损。

2.3穗期病虫害防治

第一,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玉米大斑病通常由凸脐蠕孢所引起,会对作物叶片造成较严重危害。该病在初期阶段会使叶片出现灰黑色斑点,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发病区域会逐步从底部叶片向上方扩展,最终使叶鞘、苞叶甚至整个植株受其影响出现病症。种植户应充分结合本地大斑病流行情况,在玉米种植的选种阶段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最大限度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在开展田间大斑病防治工作时,可选用包括克瘟散乳油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内的药剂,在病症集中出现前,以气雾喷洒作物的方式进行防治,连续喷施3~4次即可显著预防该病。

第二,玉米螟虫的防治。玉米螟虫也称钻心虫,多出现于高温与潮湿环境中,玉米作物自身抗病害能力较弱或田间管理缺乏对病虫害的足够重视也会导致其大量聚集。玉米螟虫主要危害玉米茎叶与果穗,可导致作物出现折茎和果穗腐烂等现象。种植人员可使用包括苏云金杆菌、氯氟氰菊酯乳油、灭幼脲3号喷雾、阿维·高氯、乐果乳油和辛硫磷颗粒剂等药剂,通过混合细沙制成悬浮液,以喷洒心叶或涂抹茎秆中下部的方式进行防治。此外,生物防治亦可成为种植人员可选选项,引入包括赤眼蜂在内的螟虫天敌,利用食物链捕食关系可有效抑制螟虫繁殖。

第三,纹枯病的防治。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可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的常见病害,对作物健康生长具有较大威胁。该病通常出现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多见于夏季。种植人员可以农业防治为主要手段,同时以化学防治为辅助措施。在进行玉米选种时,应选取抗纹枯病能力较强的玉米种子,在播种前对其进行药物拌种处理。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田间防治时,可选用井冈霉素水剂,以集中喷洒植株中下部的方式对纹枯病进行防治。

2.4间穗去蘖

分蘖是指同一株玉米出现两个玉米穗,其为玉米穗期的常见现象。造成分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种植人员未能准确把控施肥量,田土肥力过剩,作物种植密度过小,植株吸收养分过量。间穗去蘖可确保植株获得充足的光照和土壤生长空间。解决分蘖问题需要种植人员仔细观察并判定作物的茎秆直径,如作物茎秆较粗壮、发育情况良好,可选择保留正常果穗,并将较小果穗予以清除,从而有效控制植株养分消耗量,防止土壤因营养元素消耗过快而导致后期肥力下降。需要注意的是,种植人员在进行去除分蘖的操作时,需谨慎操作,避免对穗部叶片造成损伤。

2.5中耕除草

玉米种植进入穗期后,茂盛生长的杂草成为妨碍作物发育的一大主要因素。杂草不仅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且生长速度较快,通过吸收种植人员为作物施加的水肥可迅速在田间蔓延。过于茂盛的杂草会与作物争夺养分,从而导致作物逐渐萎蔫。中耕阶段,种植人员需充分做好除草工作。除草可防止土壤出现板结现象,且能够有效提高其透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作物生长。第一次中耕完成后,可在拔节期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至少为12cm,同时在不损伤作物的前提下深度清理田间残余杂草。玉米生长进入大喇叭口期后,需在施加穗肥的同时开展中耕培土操作,深度控制在8cm左右,培土高度至少为14cm。正确且适当的培土不仅有利于防范作物倒伏,而且有利于进行作物的灌溉与排水工作。

3玉米种植花粒期田间管理技术

3.1人工去雄

玉米生长进入花粒期后,种植人员需及时开展人工去雄工作。去雄可加快玉米果实的成熟速度,有效提升玉米整体产量,同时为玉米的早熟提供重要保障。人工去雄操作比较简便,种植人员可在确定好具体操作时间后开始去雄作业。当玉米雄穗吐露但未散粉时,可开始进行去雄处理。在此时间段,当雄穗抽出约1/3、长度约为6cm时,种植人员即可开始去雄。一般情况下,去雄多选在上午进行,在田地边缘部分预留出至少两行玉米暂不进行去雄处理。当完成后续人工授粉操作后,等待玉米花丝自然干枯,将其余雄穗予以剪除。在去雄过程中,为保证玉米花粉充足,种植人员可对隔行或隔株作物进行去雄处理,完成去雄的植株数量不应超过植株总量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种植人员应尽量避免在阴雨天或高温天气进行去雄,进行去雄操作时需充分谨慎,防止对玉米叶片或茎秆造成伤害。

3.2人工授粉

玉米人工授粉工作可选在雄花盛开后进行。种植人员在观察到玉米雌穗进入花丝展露阶段,即可选定温度适宜、天气晴朗的时段进行人工授粉。人工授粉通常在上午进行,授粉前应确保植株上残留的清晨露水已完全蒸发殆尽。授粉需分阶段进行,通常每间隔2~4天进行一次,最多进行4次。种植人员亦可在授粉过程中敲打去雄植株,促使其更快散发出花粉,推动授粉高效进行。正确授粉不但能够显著减少玉米缺粒或秃顶等问题,而且有助于作物增产。

3.3花粒期病虫害防治

第一,穗腐病的防治。玉米穗腐病不仅会使玉米果穗霉变、腐烂,严重影响玉米作物品质,而且可造成玉米减产40%左右,对作物的危害十分严重。此外,携带穗腐病毒素的玉米亦会对消费者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玉米穗腐病通常由玉米螟虫大量聚集所引起,种植人员可将此病与玉米螟虫防治相结合,在作物收割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使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通过喷洒雌穗花丝的方式进行防治。

第二,花粒期蚜虫的防治。玉米蚜虫的防治贯穿玉米栽培的整个过程。在玉米抽雄期至开花期,使用乐果乳油、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其进行防治,可起到较为显著的灭杀效果。此外,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噻虫嗪或呲蚜酮等药剂对玉米蚜虫防治亦具有较好成效。需要注意的是,种植人员不应为消灭蚜虫而无节制地使用杀虫药剂,避免其中的化学物质积聚而影响玉米果实质量。

第三,斑病、锈病与枯病的防治。当玉米处于散粉期、灌浆期和乳熟期时,易遭受斑病、锈病与枯病的侵害。在叶斑病或锈病的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使用包括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戊唑醇和氟环唑等杀菌剂对其进行防治。玉米青枯病通常见于高温或高湿环境中,使用可杀得、松脂酸铜或氯溴异氰尿酸与氨基酸液肥充分混合后喷施作物至少两次,可显著抑制病症。

3.4水肥管理

玉米进入花粒期后,种植人员亦需对其水肥管理予以重视,通过科学水肥管理为玉米增产助力。进入生长后期,部分玉米田土可能会出现脱肥现象,种植人员一旦发现此类问题,须及时为田土补充肥料,以促进作物叶片功能和光合作用效率得到提升,积累光合作用物质,提高籽粒数量和果实总重并防止出现早衰现象。若玉米田土肥力较好,种植人员可在抽穗期至开花期阶段,使用叶面肥和尿素为作物施加追肥。玉米进入灌浆阶段后,可使用尿素溶液以叶面施肥的方法施加追肥。玉米在种植后期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在追肥的同时,种植人员亦需充分重视灌溉工作,及时为作物补充水肥,尽量确保作物不会因为断水而出现干枯现象。

3.5作物收获

玉米收获工作是玉米田间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合理选择玉米收获时间,是保障作物最终收获质量、减少收割过程中的不必要损失和提升秸秆还田合格率的关键[5]。为确保玉米果实保持最佳状态,种植人员应挑选最佳时机,利用机械化设备及时收获作物。当玉米茎秆较为松散、果实呈黄色、籽粒硬度显著增加时,玉米即可进行收获。在完成机械化收割后,应对玉米进行晾晒,当其含水量保持在14%左右时,即可进行脱粒操作。对于收割剩余的玉米秸秆,应及时收集并妥善保管,将其转变为禽畜饲料或农耕有机肥,实现二次利用,尽量避免直接焚烧秸秆,防止其对空气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玉米产量的逐年提高,为切实满足消费市场对玉米质量的需求,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已成为玉米种植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种植人员需根据玉米生长前期、中期和后期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做好相应田间管理工作,采用正确手段保护植株生长并防止病害侵袭,促进作物茁壮生长,推动我国玉米种植产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敏.夏玉米田间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2023(28):31.

[2]饶悦.玉米不同时期田间管理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2):76-78.

[3]马小鹏.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J].广东蚕业,2022,56(07):39-41.

[4]杨国林.玉米绿色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20):86-88.

[5]孔令辉.玉米机械化收获主要环节技术特征及应用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23(12):119-120.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种植技术玉米
无花果田间管理
收玉米啦!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我的玉米送给你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