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长安文场音乐调查报告

2024-06-12 13:53陈帅宇
艺术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调查报告

陈帅宇

摘 要:长安文场是流传于广西融安县境内的传统曲艺,是广西文场的重要分支,但学界对其尚未有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长安文场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长安文场四种类型音乐并对其发展演变、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不同音乐类型与浓郁的地域风格,提出长安文场形成了在地化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长安文场;传统曲艺;艺术特征;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03

融安县长安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靠近湘桂黔三省区边界,东面与永福、临桂等县(区)接壤,南面与柳城、鹿寨等县毗邻,西面与融水苗族自治县相邻,北面与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县交界。融安县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汉、壮、苗、侗、瑶等19个民族共同的家园,长安文场(也称融安文场)正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下孕育出来的艺术文化。2023年夏,笔者对融安县的长安文场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对长安文场自治区级传承人陈丽文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本文就是对此次田野调查的总结报告。

一、长安文场的研究概况

长安文场是广西文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境内。广西文场,又名“文玩子”,是清代乾隆年间,江浙一带的民间小调流传到广西以后,与桂北地区的桂林、柳州、宜山、荔浦等地的方言相融合,逐渐形成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曲艺形式。20世纪初关于广西文场的记录仅在一些地方志中可以窥探一二。1935年金紫臣所著的《最新琴弦曲谱》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广西文场的专著,内容涉及文场曲谱和文字叙述两个部分。1990年,何红玉与苏兆斌发表的《论〈最新琴弦曲谱〉与广西文场艺术》[1]是最早的一篇有关广西文场的文章,文中对《最新琴弦曲谱》成书与出版的作用、影响及当代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该书对广西文场的研究、发展与创新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004年赵安中发表的《广西文场音乐简介》[2]介绍了广西文场婉约的音乐风格,大调、小调、码头调以及过场音乐四个基本的分类;坐唱的演唱形式以及以扬琴为主的伴奏乐器等基本信息。2008年,广西文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掀起了广西文场音乐研究的热潮,笔者整理相关文献发现,研究大致围绕历史渊源、音乐形态、腔词关系、教育传承、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以教育传承的文章居多,其次是对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以桂林、荔浦地区的文场居多,对长安文场鲜有涉及,仅有李润涛的《“长安文场”音乐研究》[2]以长安文场为研究对象,并针对具体的谱例进行了音乐形态的分析。

在长安文场的搜集与整理上,1983年由柳州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印的《广西融安文场资料》[3]一书中,收录了融安县《融安文场》整理小组耗时3个月搜集、整理的58个长安文场的曲调。蒋耀芳于2006年出版的《长安文场》[4]一书,不仅在原有谱本的基础上整理了长安文场的60个曲调和8首新编曲目,并且对长安文场基本信息、发展现状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

二、长安文场的历史沿革

融安县境内东部融江河穿城而过,河流西岸即古镇长安,清代中叶和清末,水路交通便利的长安镇是当时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来往商贾汇集于此,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骑楼街即最好的佐证。《融安县志》[5]记载:“民国14年(1925年),桂林文场艺人李子忠、阳贵普等到长安访友,与长安文场爱好者交流技艺,坐唱磋商曲词。”可以确定文场在1925年以前就已传入融安县长安镇,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有传1925年以前的30年已经有文场传入长安,只可惜前师早逝,已无可考。另外,也有资料认为帮会与文场的发展有关,道光年间至1949年各地商人在长安镇成立有至少7个帮会,位置集中于如今的长安镇骑楼街附近,几乎都建有戏楼戏台。结合历史情况和口述资料,笔者推测,长安文场很可能在清代道光年间已传入长安,最开始主要作为来往商客及上层社会的文娱工具,后在发展中与当地文化活动相结合,成为传统文艺的一部分。

笔者采访长安文场自治区级传承人陈丽文得知,1928年,长安文场艺人曾贵春对文场曲谱进行加工和规整,结合长安当地的方言特点,在词曲上进行改编和创新,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陈丽文1942年出生,6岁即登台演出,记忆中曾贵春师傅口传心授,力求字正腔圆、婉转动听,由此可知,长安文场在当时已经形成特定的演唱风格。早期文场是坐唱(即清唱)的形式,不化妆,兼有伴奏乐器。1952年,长安文场艺人借鉴彩调、桂剧等姊妹艺术的表演形式,挂衣登台演出,“文场戏”随之产生,代表性剧目有《武二探兄》《陈姑追舟》《尼姑下山》等,长安文场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在地化风格特征。此后文场艺人曾多次参加文艺比赛获奖,长安文场深深渗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

1974年,一场大火把长安文场谱本全部烧毁,长安文场淡出人们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文场艺人的努力下,长安文场重焕新机。其曲谱也得到了搜集和重整,艺人还采用新词套旧曲的方式创编新曲目,以歌颂人民美好生活为主,如《月夜深秋》《游龙城》等。2008年,长安文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直到如今仍在县内的各个乡镇街道广为传唱。

三、音乐类型与特点

按照收集到的《广西长安文场资料》中的分类,笔者将长安文场的音乐曲调分为四大调、五正调、小调以及过场音乐四个类型。

(一)四大调

四大调是长安文场中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曲调,包括《越调》(又称《月调》)、《丝弦》(又称《思贤》)、《滩簧》《南词》四个,多用于正本戏(即大戏)中主要人物的演唱。四大调每个曲調引子和尾子不同,风格各异,均由伴奏乐器奏引子旋律,以角音进入,不落正拍,起到提示的作用。在四大调中,《越调》是经典剧目《陈姑追舟》的选段,旋律以级进进行为主,曲调节奏平稳、轻快,适合表现欢乐和叙事;《丝弦》选自《西厢记》,节奏复杂,旋律多变,用于表现深情、忧伤的情绪;《南词》选自《五娘上京》,与《丝弦》一样,旋律以跳进辅之以级进进行为主,有着明显的切分节奏,好似哭泣,常用来表现失望、伤感;《滩簧》选自《贵妃醉酒》旋律以级进环绕式进行为主,音乐似潺潺流水,抒情又优美,也多采用四个十六的紧密的节奏型,可用于表现庄重、果断、高亢等。

在四大调中,《越调》被称为文场的“调王”,不仅传唱度最广,且五正调、小调中多个曲调都采用了越调的引子。《越调》采用五声宫调式,一板三眼,节奏以二八为主,辅之以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旋律以二度、三度跳进为主,围绕羽音发展。在笔者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拉二胡的老艺人最擅长《越调》,在准备表演《丝弦》的时候,曾有一分钟反应不过来,错拉成《越调》的引子,可见越调在长安文场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五正调

五正调包括《寄生草》《骂玉郎》《跌落金钱》《日落黄昏》(又称《马头调》)、《叹冤家》(又称《打扫街》)五个。亦用于演唱正本戏,曲调优美,抒情,适用于刻画文举、武生的性格。《寄生草》曲调抒情、低沉,多用于自叹自悲;《骂玉郎》适宜表现埋怨、猜测、矛盾心理;《跌落金钱》宜表现活泼、喜悦心情或场面;《日落黄昏》适宜叙事,表现刚强;《叹冤家》多用于表现劝告、诉说。

在长安文场五正调中,除了《跌落金钱》外,其余的曲调均采用越调的引子。即使如此,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主要是由于五正调在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上更为丰富,除了对主要材料进行变化发展与加花之外,还采用了紧缩型、扩展型的发展手法。

(三)小调

长安文场的小调曲目数量较多,主要有《倒板浆》《大四景》《小四景》《到春来》等,大多数采用越调引子,多用于丫鬟、奴仆、书童等次要人物表达心情时的演唱,也常作为文场艺人创编的新曲目的素材。如新编曲目《游龙城》就是采用了《小四景》的曲调进行的创编,获得了群众的喜爱。

(四)过场音乐

长安文场的过场音乐,也被称器乐曲。一般用于正本戏中的引子和间奏,描述人物内心活动,效果和桂剧、彩调相同。过场音乐一共9首,分别是《绮罗香》《望妆台》《花欢乐》《柳青娘》《小龙吟》《懒梳妆》《一枝花》《节节高》《大八板》。其中,有较为平缓的,以二八节奏型为主,如《大八板》《节节高》《绮罗香》《柳青娘》,也有较欢快的,以四个十六密集型为主,如《望妆台》《花欢乐》《小龙吟》《懒梳妆》。在过场音乐中,除了《节节高》和《大八板》之外,其余的都加入了清角或变宫,成为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这类过场音乐,多是借用桂剧音乐而来的。由此可见,长安文场音乐与地方戏曲艺术的融合,体现了“在地化”的艺术特征。

四、艺术特征

长期以来,长安文场以旋律优美、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而闻名,受到当地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在地化”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表演方式、演唱特点、乐器曲调等方面。

(一)表演方式

长安文场有坐唱、立唱以及走唱等表演形式。早期主要采用坐唱的方式,无妆造,而现在文场艺人只有在自娱自乐或日常排练中采用坐唱。自1952年长安文场艺人借鉴桂剧的表演方式,挂衣演出文场剧以来,长安文场多为立唱,即使不登台演出,演唱者也多保持站立习惯,以示对观众的尊重。如今在大型的节日或者民俗活动中,长安镇骑楼街都会进行民族文化游行展,此时长安文场主要采用“走唱”的表演形式随队伍游行前进,且为了方便可能采用录音伴奏。

传统的长安文场,以乐器伴奏配合着单人或多人的演唱,表演者亦有生、旦、净、丑等角色之分,不同的角色由不同的演员扮演,表演形式依剧目而定。如今由于文场演员构成单一,大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为更好地传承长安文场,艺人又将长安文场与当地的壮、苗、瑶等少数民族艺术特色相结合,让文场的表演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民族艺术融合更加紧密。

(二)演唱特点

一直以来,长安文场采用长安本地的方言桂柳话进行演唱,如五正调之一《寄生草》的第一句唱词“梧桐叶落金风送”,可以明显听到“金风”两字并非普通话的发音,而是发成当地方言“k?n1 fo?1”的音。桂柳话也称西南官话,主要流行于以柳州、桂林为中心的桂中和桂北地区。融安县地处桂林、柳州两市之间,桂柳话风格较柳州市内更为圆润,较桂林市内更为利落,因此文场艺人将长安本地方言与曲调相融合进行演唱,更好地适应了当地人的审美习惯。

与此同时,为了让歌词与旋律更好地融合,艺人依字行腔,采用许多润腔技巧,力求字正腔圆、婉约灵动。以节奏复杂、风格明显的《丝弦》为例,笔者采风中所听到的陈丽文演唱的版本,几乎每个字都采用了不同方式的润腔技巧。最明显的是音高式润腔,主要用于曲调前半部分,以加入前倚音为主,渲染情绪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其次是具有特色的实阻音,一般加在每句唱词的末尾,这是传统唱本中未出现的,如果不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习得,现代艺人按照唱本很难唱出这样的效果。另外,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节奏式润腔,如三连音、附点节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使用等,主要用于曲调的后半段,用于丰富人物的性格和推动情绪的发展。

(三)乐器曲调

长安文场传统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称为“五件头”,后来又增加了调胡、二胡、中阮等乐器;击节乐器则有板、鼓、碟子、酒盅等。长安文场的伴奏与曲调是连为一体的,唱腔开始前有一“过板”,又称“引子”“调头”,乐句与乐句之间用小过板。如今长安文场的伴奏音乐大多以谱本为演奏基础,加之一定的即兴发挥。据笔者观察,伴奏乐器扬琴的使用在减少,艺人多采用二胡、笛子、月琴、三弦等小件的乐器进行伴奏,没有固定的组合。通过观察,在许多演出长安文场的艺人中,也都同时擅长演出桂剧和彩调,为了能够在一场演出中呈现多种形式的戏曲和曲艺,艺人会使用可供多种艺术形式共同使用的乐器,这也侧面反映出长安本地戏曲和曲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现状。此外,由于长安文场在日常演出和文艺比赛中,使用录音伴奏的频率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伴奏乐器在文场中的重要性;另外,由于现今学习、传承长安文场的多为中老年人,无论是自娱自乐或是登台演出,大件的乐器并不方便艺人携带,遂扬琴在演奏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五、结束语

长安文场是广西文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5年以前就已经传入融安县长安镇,具体传入时间难以考证,很可能在道光年间已经传入。沿袭至今,长安文场仍流行于融安县的各个乡镇街道,活跃于当地群众的各种文化活动中。长安文场音乐可分为四类,曲调丰富,风格各异。在艺术特征方面,长安文场在过场音乐、表演形式和乐器伴奏上借鉴了彩调、桂剧等姊妹艺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坚持运用本地方言演唱,与特定的旋律和唱腔融合,字正腔圆、婉转灵动。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的共同影响下,长安文场逐渐形成了在地化的艺术特征,作为多民族融合地区所孕育出的優秀传统文化,长安文场的魅力与价值远不止于此,未来有待更多学者的深入发掘。

参考文献:

[1]何红玉,苏兆斌.论《最新琴弦曲谱》与广西文场艺术[J].社会科学家,1990(05):86-89.

[2]李润涛,叶文昊.“长安文场”音乐研究[J].明日风尚,2023(06):29-31.

[3]融安县《融安文场》整理小组.广西融安文场资料(内部资料)[M].柳州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

[4]蒋耀芳.长安文场[M].上海: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6.

[5]陈家谅.融安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调查报告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