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2024-06-12 06:14:15
经济导刊 2024年3期

要闻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202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他指出,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中国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不仅令美方代表产生共鸣,也引发全球舆论广泛关注。在座美国企业家纷纷赞赏中方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表示美中经济关系紧密依存,两国唯有和平共处,才能实现各自发展繁荣。

中美应该成为对方发展的助力

在会谈中,习近平认真听取了美方代表发言,并对他们关心的问题一一作出回应。习近平强调,当前形势下,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不管是经贸、农业等传统领域,还是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美应该成为对方发展的助力,而不应该成为阻力。路透社称,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传递出的信号很清晰:中方希望中美关系稳定,欢迎中美友好交往,欢迎美国企业继续投资中国、深耕中国、赢在中国。

此次与会的美国商会主席肖恩·斯坦称:“我认为,来这里服务中国市场或向中国销售产品的美国公司比以前更加积极。” 美国《华盛顿邮报》刊发社论,批评试图将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脱钩”或“去风险化”的说法是一种谬论,“结果对双方都将是灾难性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中国高层领导人近一年半来会见的跨国企业高管中,显著增加的是工业和制造业企业以及生物医药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业务综合化、在华运营时间长、投资体量大、带动的就业多。稳住外资制造业巨头,有助于稳住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与此同时,跨国制造业巨头高管访华数量多,也说明他们仍看好中国的成熟供应链,有助于反制美国推动的“脱钩”。这是一个双向的信号:美国大企业高管积极访华,说明他们不愿“脱钩断链”;中国领导人积极会见,也显示中国政府希望维护跨国企业在中美关系中所发挥的“稳定器”作用。

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增强

在中国领导人频频会见外国企业界和其他各界人士的同时,中国正在展开行动加大和落实各项对外开放政策。路透社称,近来,中国推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24条措施,涉及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外企国民待遇、加强外商投资服务等,官方还发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等诸多措施,放宽跨境数据流动管理,这些举措在国际上获得积极评价。韩国《每日经济》称,西方利用各种手段为对华投资设限,中国则希望更多务实的制造业投资者进入中国,最吸引各国制造业投资者的是中国仍在高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俄罗斯Katehon网称,近来美国和西方媒体渲染和炒作“外资从中国撤出”,声称“中国经济正在衰退,已失去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2023年中国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近5.4万家,比2022年增长39.7%。中国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紧密。

环球

中德经济角色发生趋势性转变

长期以来,中德双方的角色定位十分明确,德国是成功的工业化国家,中国是拥有几乎无限产能的低工资国家。现在,这种德国企业长期以来从中受益的分工正在发生变化,高质量的中国工业产品正在全球市场与德国产品竞争。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汽车工业。美国荣鼎咨询公司《转折点?零和竞争时代的德国与中国》的研究报告预测,德国对待中国的方式将出现趋势转折。

除了更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外,研究报告预计德国将更支持欧盟推出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主要有三个原因:德国对华出口下降,德国在华企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下降,来自中国的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10年,德国对华出口实现腾飞。然而,在过去的10年中,这种增速有所放缓,在2022年达到顶峰后,2023年德国对华出口下降了9%。这种下跌的趋势反映了一种结构性衰退。中国的工业格局正在经历根本性重组,尤其是在对德国非常重要的汽车工业领域,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已经明显感受到衰退的影响,2021年至2023年间,中国从德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减少了22%。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需求的变化:中国电动汽车制造需要的零部件减少并发生变化,同时,比亚迪等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不仅制造电池,也生产汽车的控制元件和半导体,不再从德国进口。

之前,无论是拉美、中东还是东南亚,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商或化工行业均遥遥领先。现在,比亚迪和奇瑞等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紧随德国之后。在专用机械、工业机械以及电气等领域,中国已经超过了德国。

欧盟现在启动了中国对欧洲出口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有可能导致更高的进口关税,这在短期内对德国的欧洲业务有所帮助。然而,许多德国公司是面向全球的,欧盟的保护主义对第三国市场不起作用,这是德国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摘编自德国“中国平台”网站)

“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荒谬可笑

英国正考虑调查中国对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国家补贴。这将是效仿欧盟采取的一个类似行动:2023年10月,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警告全球市场即将被廉价的中国汽车“淹没”后,欧盟对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展开了调查。然而,中国电动汽车并没有“倾销”。爱沙尼亚国防与安全国际中心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指出,鉴于比亚迪是一家盈利的公司,它在中国的生产成本肯定低于在德国的零售价,不能被视为倾销。

最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售价约为1.1万美元,而特斯拉在美国的最基本车型售价约为4万美元。价格上的差异表明,即使欧盟(或英国)最终能够让世贸组织相信规则已经被打破,并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中国的电动汽车仍将是消费者最便宜的选择。在发展电动汽车的多年时间里,中国曾向其制造商提供了支持,但西方政府也对那些在本国建立电动汽车和电池产能的企业提供了激励措施。美国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向美国企业提供了数百亿美元补贴。最近,拜登又提出了一个反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新理由:它们可能含有可以监视美国车主的技术。

一边要求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一边却又试图阻止价格最便宜的电动汽车的供应,这是荒谬可笑的——任何降低生活成本的做法都不可能得到欢迎。(摘编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未来5年中国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经济预测,2024年到2029年,在全球新增经济活动中,中国占比将达到21%左右,七国集团占比20%,美国占比接近12%。总体而言,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长的75%预计将集中在20个国家,其中中国、印度、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四国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以上。IMF將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2%。IMF指出,按历史标准衡量,世界经济增长仍然疲弱,这既源于仍然高企的借贷成本、财政支持减少等近期因素,也源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升级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生产率增长疲软和地缘经济分裂加剧。

中东资金涌入中国

根据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数据平台Global SWF的数据,海湾六国的主权基金2023年直接对华并购和投资额达23亿美元。中东资金对中国的投资,涉及游戏社交、智能制造和物流等行业,新能源车企格外受到青睐。从造车新势力到老牌车厂,投资者名单中都有中东投资人的身影。中国社科院学者王永中分析,这与许多中东国家希望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进行经济发展多元化转型的需求有关。中国在制造业、新基建和新能源产业方面的能力,与中东市场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东资金投资中国,不单纯是为了财富回报,更多是招商引资,带动中企进入中东,推动本国经济转型。例如,沙特新未来城及旗下投资基金NIF去年 10月投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后者将在新未来城建立自动驾驶生产制造及研发中心;此前常驻利雅得的易达资本所投资的物流公司极兔速递,到去年底在沙特已建7个仓储和分拨中心,有3000名员工。

随着欧美经济发展放缓、美国减少对中东的石油进口,中东各国尤其是沙特和阿联酋,越来越希望“独立自主”。选择更靠近中国,也是一种战略独立。战略独立的考量,也有中国在阿拉伯世界外交和政治上的影响力作为支撑。(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2024年中国海外投资拥抱绿色

近日,复旦大学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联合发布报告,认为今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将向矿业和能源领域集中——中国和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绿色转型的支持以及电力需求增长、“转型矿产”需求增长推动了高需求。中国曾表示将优先考虑投资比较小、见效快、能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并已与一些中东和中亚国家接洽,以帮助这些国家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报告表示,2023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的采矿技术业务增长1046%。中国企业大力投资金属和采矿业,这与绿色转型和电动汽车电池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报告预测,绿色能源、采矿、矿物加工以及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领域的交易将迎来“巨大机遇”。 报告写道,中国境内外的“一带一路”项目投资者应关注更容易融资、实施速度更快的较小项目,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能源投资领域,“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越来越低,我们看到开展投资以逐渐淘汰老旧煤炭项目的机会,而这将同时具有经济和环保意义。”

中国投资改变老挝

两年半前,采用中国工程技术的中老铁路开通,将老挝与中国及周边其他国家连接起来。万象-磨憨/磨丁口岸高速公路正在建设,旨在取代许多坑坑洼洼的道路。老挝还涌现出多个新经济区和大型种植园,农作物成熟后出口到中国。中企正参与湄公河老挝段的水力发电厂建设……越来越多的老挝人将中国与自己家乡的改变联系在一起:一个现代化老挝的梦想,为民众带来更多就业、繁荣和机遇。

新加坡智库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若让老挝在中美两个大国中选边站,超过70%的老挝人选择中国。中国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老挝从这些基建项目和对华贸易中受益——这是中方伸出的援助之手。现在,人们乘新火车能在几小时内从首都万象北上探亲,而以前可能需要一整天。琅勃拉邦等名胜古迹如今吸引大批乘新列车到来的中国游客,各地正修建酒店,出租车司机、餐馆和纪念品商店经营者都对未来充满希望。(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

中国“银发经济”的未来

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中国人口的15.4%,虽低于日本(29.1%),但预计中国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比日本更快。中国的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各地护理机构至少需要200万以上的护工,目前养老护理员仅有32.2万名,缺口达到近170万。今年1月,中国政府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位于北京通州区的南三间房村正与中国电信合作,筹建一家配备IT设备的养老院。该村灵活利用村里的闲置住房,安装利用红外线监测从床上摔下或在浴室摔倒的相关设备。如果监测中心发现异常,就会通知医疗机构或老人的家人。这是中国养老院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包括护理和旅游在内的各种老年产品及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到2035年将达19.1万亿元人民币,“银发”相关产业有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摘编自日本《东京新闻》)

经济

2024年中国GDP增长目标设定在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中国GDP增长设定在5%,这对引导市场预期、指导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释放出“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的明确信号。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挑战,在发展中破解各种矛盾问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增强发展信心,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这个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并着眼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任务,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说,我国经济还有很大发展潜力,若能用好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并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完全有可能实现平稳中高速增长。

围绕GDP增长5%左右等一系列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等宏观政策取向。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等10项工作任务安排。

两会“热词”折射中国发展优先事项

追踪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措辞已成为了解中国政策走向的重要途径。今年中国两会期间的一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接下来一年里的优先事项。

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三样”。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这三个行业都有助于推动脱碳。

未来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报告还谈及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算力如今扮演着与过去水路和电网同样重要的基础设施角色。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此举被认为能够更好地分配算力和存储空间。

“人工智能+”。政府工作报告称将在今年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尽管细节很少,但人工智能是美国和中国竞争的核心领域。这一行动将通过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句话在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得到重视,并在随后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出现。中国政府呼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和区域等政策协調配合。

放心消费。至少从2023年夏天开始,中国政府就通过关注食品安全、退款政策和买卖双方纠纷等问题来改善消费环境。

投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为了优化营商环境,中国2023年公布了旨在支持外商投资的24条政策措施。(摘编自彭博新闻社网站)

商务部:消费市场恢复向好的三个特点

一是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企稳向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6%,其中16类限额以上单位商品中有近九成实现正增长。其中,通信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长16.2%;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8.7%,这个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家居消费也出现了不同幅度回升,限额以上单位的家电、家具和建材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7%、4.6%和2.1%。

二是餐饮和旅游等服务消费活力增强。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服务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服务零售额增长12.3%,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春节档电影票房超过了80亿元,创历年春节档票房新高,春节假日国内游客出游的总花费6326.9亿元,同比增长47.3%。

三是数字和绿色等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数字消费快速增长,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4%,绿色消费深受欢迎,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前两个月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量同比增长37.2%,这些新动能和新亮点将为全年消费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住建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今年两会上从理念、机制和实施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理念上。要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在机制上。一是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也就是说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抓手就是指导各地编制好住房发展规划。二是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这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供给方面,要改革完善商品房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在使用方面,要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专项制度。

在实施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这既是利民之举,又是发展之计,也是转型之策。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重大改革,重点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新路子。“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城市韧性的重大举措,重点是平时用得着,关键时刻能用得上。二是城中村改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重点是要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观点

“中国产能过剩”是一种谬论

过去5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目前已超过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这是中国产能的一个缩影。现实是,中国出口不仅不会对“全球南方”的产业构成威胁,而且中国的产能完全是这些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中国资本以贷款和投资形式流向发展中国家,同时提供资本货物,如5G基站、铁路设备、电力系统以及汽车等。如果没有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全球南方”国家无法获得资本和资本货物。讽刺的是,“生产不过剩”的西方不可能向“全球南方”提供规模可观的发展援助,像美国“重建美好世界”这样的计划早已被遗忘。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驳斥了美国财长耶伦关于“产能过剩”的指责,称其毫无根据,并表示中国的产业只是更具竞争力而已。由于中国不可能妥协,美国和欧盟可能会竖起贸易壁垒。但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争吵终究是插曲,真正重要的是“全球南方”日益渴望中国的资本和商品流入。(摘编自香港“亚洲时报”网站)

尼古拉斯·拉迪:关于中国经济的五个误解

尽管中国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但夸大这些问题对任何人都没好处,这可能导致西方故步自封。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继续保持在1/3并扩大其经济足迹。对中国经济的五种误读是:

中国经济不再能赶超美国。尽管中国的GDP确实从2021年占美国GDP的76%“下降”到2023年的67%,但这种现象归因于外国资本外流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低等“短暂性”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物价将会回升,而这将提振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GDP,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名义GDP将恢复向美国GDP逼近的趋势,并可能将在大约10年内超过美国。

中国的收入、支出和消费者信心疲软。中国2023年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而且中国的消费增幅还不止于此。

中国的通货紧缩问题根深蒂固。尽管去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停滞不前,但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今年有关价格已经出现反弹。

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减少。此类投资一直为中国经济提供巨大推动力。在最近两年,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仅下降20%,开发商将此类支出的更大份额用于完成他们早些年开工的住宅项目。2023年中国的住宅竣工面積达到72433万平方米,首次超过住宅新开工面积。

中国企业家正“逃离”。2023年,中国社会资本占总投资的份额自2014年以来有所下降,这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所致。除去房地产行业,2023年中国的私人投资额增长近10%。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的家族企业数量增加2300万家,达到1.24亿家。(尼古拉斯·拉迪,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摘编自美国《外交》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