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4-06-12 19:36杨恒山
关键词:种业内蒙古粮食

杨恒山

(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随着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全球粮食安全供给趋紧,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影响深远。如何进一步深入落实我国粮食生产各项措施、有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供给能力,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1]指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内蒙古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粮食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千方百计保面积提单产,2023 年实现了粮食产量“二十连丰”[2]。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玉米产量提升与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22 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了玉米产业链,提出“将玉米千亿级产业做精做强”的要求,形成了以通辽、兴安盟、赤峰为重点的东部玉米优势产业带和以巴彦淖尔为重点的沿黄灌区玉米优势产业带[3]。玉米作为内蒙古第一大作物,既是大粮仓的主体,更是大肉库、大奶罐、大绒都的支撑。玉米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对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1 内蒙古玉米产业的重要地位

1.1 玉米是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玉米是粮、饲、经多用途作物,也是世界第一大作物,2022年世界玉米总产量达11.51亿t,占粮食总产量的41.58%。从2012年起,玉米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并延续至今[4]。2023年,我国玉米总产达2 888.5亿kg,占粮食总产量的41.5%[2]。玉米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

1.2 玉米是我国近年来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2010—2022 年,我国粮食增产640 亿kg,其中,玉米增产429.6 亿kg,占粮食总增产的67.20%。2023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双增加,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2.7%,单产比上年增加1.5%,总产增加4.2%。全年粮食增产88.8亿kg,玉米增产116.4亿kg,小麦、稻谷不同程度减产[5]。《“十四五”全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建设规划》[6]提出,到2025年,力争粮食产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达到0.7万亿kg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1.3 玉米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2023 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395.8 亿kg,玉米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80%,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1%,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7]。玉米是内蒙古农牧业2个千亿级产业之一,其中,通辽黄玉米品牌价值305亿元,位居内蒙古农产品品牌价值榜首,居中国百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第39位[8]。目前,我国玉米消费结构中饲料用占60%、工业用占30%、食用占10%[9]。内蒙古玉米饲料用占比更高,达73%。

2 内蒙古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

2.1 市场玉米品种繁多,自育品种创新不足

2021 年,内蒙古自治区种子市场上可营销的玉米品种达4 893 个,其中,内蒙古审(认)定品种占26.9%、国家审定适宜内蒙古种植品种占40.2%、引种备案玉米品种占32.9%,用户选种难、监督管理难等问题突出[10]。2022年,内蒙古玉米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共有49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4家,列入国家种业振兴玉米企业只有1家,自主知识产权品种自给率为35%[11],玉米种业创新能力不强。内蒙古自选品种市场份额占比最高为2008 年(48.6%),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2021 年只有24.4%,2022 年下降到21.8%[10]。

2.2 耕地质量不高,耕层障碍突出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果,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一至三等耕地面积113.33万hm2,四等以下耕地面积773.33万hm2,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87.24%;耕地平均等级为6.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个等级[12]。耕地面积大是内蒙古的优势,但耕地质量不高又是其先天的劣势;同时,多年小动力机械旋耕灭茬,导致内蒙古耕地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土壤紧实、容重增加,不利于玉米根系生长。我国东北地区耕地耕层平均厚度为15.1 cm[13],较全国耕地土壤耕层平均厚度20.0 cm低4.9 cm,较美国低19.9 cm[14];耕地土层容重1.55~1.68 g/cm3[15],明显高于理想的耕层容重,耕层障碍问题突出。

2.3 水资源严重不足,水土匹配性差

内蒙古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2%[16],年降水量一般在50~450 mm 之间,年均降水量282 mm,仅为全国平均值的43%;耕地公顷水资源量约6 000 m3,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3,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3%;水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匀,中西部7盟市人均水资源量是东部5盟市的近7倍;年均地下水超采量为6.23亿m3,其中,严重超采区0.5万km2,主要分布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17]。气候变暖背景下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

2.4 丰产技术不均衡,化肥农药用量高

内蒙古玉米平均单产7 425 kg/hm2[18],居全国第3位。区域内单产差异明显,均衡增产潜力较大。以通辽市为例,2023年粮食平均单产只有7 488 kg/hm2,而玉米高产创建区产量较其高出1倍以上。如30个“万亩片”最高产量为16 447.5 kg/hm2,125个“千亩方”最高产量为18 700.5 kg/hm2,100个“百亩田”最高产量为21 591.0 kg/hm2[19]。同一生境内玉米产量差异大,可能有地力差异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均衡所致。我国化肥用量占世界的35%,平均施用量是世界的3倍[20],内蒙古灌区化肥使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21]。玉米多年连作导致病虫害严重,用药量高于粮食作物平均水平;玉米减肥减药既是节本增效的需要,更是生态、安全所需。

2.5 籽粒机收占比低,农机装备有待提升

籽粒机收不普及是全程机械化的短板。美国几乎全部是籽粒机收,而我国玉米收获仍以机械穗收为主,籽粒机收面积不足5%[22],内蒙古籽粒机收面积仅1%左右。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不多,农机智能化水平不高。

2.6 土地流转经营比例低,规模效益不明显

我国玉米生产以农户经营为主,土地流转经营比例较低,规模效益不明显。美国3.33 hm2以上规模占86%,66.67 hm2以上占30%;我国3.33 hm2以下规模占85%,66.67 hm2以上不足1%[23]。内蒙古玉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比例更低一些,生产成本高,规模效益不明显。

3 内蒙古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3.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夯实粮食丰产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4]、《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5]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明确的意见。

3.1.1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内蒙古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2.6万hm2,支撑起2/3以上的粮食产能,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38%[2]。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补助标准为公顷均投资标准水浇地2.55万元、旱地1.80万元[26]。

3.1.2 加强黑土地保护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实施方案》[27],推进以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碎混翻压还田等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措施。2023年,内蒙古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129.09万hm2,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128万hm2年度目标任务。2020—2023年落实中央财政作业补助资金20.5亿元,在东部四盟市34个旗县累计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352.65万hm2次,连续4年超额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任务面积,取得了显著成效[28]。

3.1.3 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

按照“优种适土、改土利种”的思路,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在河套、土默川、西辽河三大灌区推广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2020—2022 年,在三大灌区的6 个旗县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0.81 万hm2[29],土壤pH降低0.21~0.40个单位,全盐含量降低0.20~0.38个百分点,有机质提升5.0%~9.5%,粮食增产率25%左右[30]。2023年,内蒙古被纳入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范围,资金、技术、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国家的支持。

3.2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玉米单产水平

3.2.1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31]内蒙古先后出台了《种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32]、《“十四五”内蒙古自治区种植业发展规划》[3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0年)》[34]等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种业振兴推进力度。成立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在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建设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实施新品种后补助奖励机制(国审玉米品种一次性奖励10万元),加强南繁育种基地(海南三亚)建设,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玉米种业创新工作。

3.2.2 聚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研发

“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农业大学高聚林教授牵头组织内蒙古玉米科技力量,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创建了“两改一增二保”等多项高产高效技术,有力提升了内蒙古玉米生产水平。内蒙古民族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推广部门研发的玉米浅埋滴灌技术连续6年入选内蒙古农牧业主推技术,2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累计推广330余万hm2,获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李少昆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于2022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十大科技创新突破、2023年入选国家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其以“科技包县”等形式,在内蒙古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3.2.3 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35]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点指出要“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农业农村部等2023年在全国10个玉米主产区省份选择19个县作为首批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县,实施面积20万hm2[8]。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赉特旗、杭锦后旗等3个旗县分别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推玉米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了产量、效益的协同提升。

3.3 强化农机配套研发,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坡地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北斗智能导航精量播种机,优化水肥一体智能装备,加强籽粒机械低损直收装备研发。为配合玉米籽粒直收技术的推广,要加强玉米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升级现有烘干储存设施,补齐玉米烘干设施装备短板,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玉米产地烘干体系。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效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玉米规模化生产,探索以社会化服务为统领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实现降本和增产的协同。以通辽市为例,全市种植业合作社共有2 272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为35.6万hm2,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29.3%,服务和带动农牧户14.4万户;调查表明,采用生产托管方式种粮,种植收益提高15%~20%(调查数据来自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力军,但产不足需的问题仍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绝不能因丰收而轻易调减生产。我国2020、2021、2022年玉米进口量分别为1 129万、2 835万、2 062万t[36],2023年进口玉米2 713万t[37]。在玉米连年丰收的背景下,我国玉米进口量还如此之高,说明玉米市场需求旺盛,不能轻易调减玉米生产。

玉米是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硬支撑,需要长期高度重视。尽管内蒙古的玉米生产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玉米平均产量的57.9%,世界玉米最高单产纪录超过了37.50 t/hm2[38],而中国玉米的高产纪录为24.95 t/hm2,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需要政策的持续支持和科技创新的驱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内蒙古作为我国未来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玉米产业作为大粮仓的主体及大肉库、大奶罐、大绒都的基础支撑,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必须担当作为,奋力书写内蒙古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种业内蒙古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我的粮食梦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