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婷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成为常态。电影《别告诉她》通过一场即将举办的假结婚背景,深刻而感人地描绘了一位华裔女孩在中美两种家庭文化中的挣扎与追求。细腻的叙事和真挚的情感揭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价值观上的交融与碰撞,观众通过电影,感受到了家庭观念的多样性,同时也思考中美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
《别告诉她》是由美国A24电影公司发行,华裔女导演王子逸执导,奥卡菲娜主演的剧情片。该影片根据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进行改编,讲述了一个在纽约长大的华裔女孩比莉(Billi)得知自己的奶奶身患癌症后返回家乡看望奶奶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她的家人为了让奶奶安详地度过最后的时光,一同向奶奶隐瞒了病情,并以比莉堂兄结婚为借口回到家乡见奶奶最后一面,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比莉在是否应该告诉奶奶真实病情这一点上犹豫不决。该影片在美国首映后受到大量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族裔在美国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的思考。与此同时,该影片女主角——中韩混血女演员奥卡菲娜获得了第77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奖[1]。这部影片通过展现这一大家人看似圆满实则沉重的团聚,真实地还原了当代中国传统家庭的社交情景,同时在外来价值观的冲击下,流露出的中国家庭中的一种温暖而又纠结的情感。
对中美家庭文化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将眼光放在导演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饮食男女》)[2-3]上,或者注重对比中美家庭影视作品中的叙事、角色设定和社会背景[4]。
与之前研究不同的是,2019年上映的《别告诉她》注重呈现当下的中国人情社会,以中国的社会情境为主体,让从美国回来的比莉担任一个需要融入这一主体的客体角色,而非将中国的人情世故放置于美国社会之中。尽管影片中可能存在较多的刻板印象,但是该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在目前我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家庭社会关系面临的冲击与反思。《别告诉她》可以带给观众,特别是外国观众,以另一种视角来认识中国,从而促进他们对中西家庭文化和价值观有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理解。同时,《别告诉她》由导演六年前经历的真实故事改编,因此影片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揭露了移民美国的华人家庭在回归中国传统家庭时的一种迷惘与疑惑的感受,值得从跨文化角度深入挖掘。
此外,在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大力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的当下,《别告诉她》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据报道,该电影吸引了许多外国观众前往影院观看,并且在现场哈哈大笑[5],这对如何让中国文化“走进”外国观众具有一定的启发。从近年来大热的亚洲题材影片《摘金奇缘》(Crazy Rich Asians)和《别告诉她》中可以看出,外国人对有关亚洲和中国的文化作品持有浓烈的兴趣,笔者认为还可以从该电影中学习如何呈现当下的中国、如何从中输出中国文化、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呈现真实的中国以及如何吸引外国受众,让他们乐意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影片《别告诉她》中最大的矛盾便是以比莉为代表的西方家庭价值观与以比莉家人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交汇。不难看出,美国家庭文化中强调的是一种独立、尊重个体的观念,而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则是推崇“以大局为重”“以他人为主”“替他人着想”的思想。影片中对这样的差异也有多次体现,此部分将从生死观、婚姻观、亲子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死亡是这部影片的主线,奶奶的癌症四期就像是悬挂在比莉一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未决却又因怕随时暴露而令这一家人惶恐不安。在是否告知奶奶真实病情这件事上,比莉和家人出现了分歧。一方面,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比莉认为奶奶有权知晓自己的病情,自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并且在美国对患者隐瞒病情是违反法律的,因此比莉一开始是无法接受让奶奶蒙在鼓里的。另一方面,比莉的姨奶奶、父母、伯父伯母一家则考虑到奶奶年事已高,担心真实的病情可能会让她的身体大受打击,因此决定隐瞒事情真相。并且,这样的做法并非个例。影片中,比莉的姨奶奶在医院和比莉一同等待奶奶的检查报告时便告诉比莉,比莉奶奶曾经也是这样隐瞒比莉爷爷的;病房中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查房大夫也是一脸无奈地告诉比莉,在中国这样的状况是常态,他的奶奶也是这样被“欺骗”的。从比莉家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充分为病人着想,希望病人能够开开心心、无忧无虑地度过最后的时光,直至最后病情严重得难以隐瞒时才会告知病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莉在影片中也逐渐地完成了一种生死观的转变,从最开始的纠结于是否将真相告知奶奶,到最后从婚礼现场狂奔至医院,主动去修改病情报告。这背后的动因可以理解为比莉对中国家庭生死观的一种妥协,认可了其家人行为的合理性,而从更深层次来讲,比莉的妥协是源于对奶奶的爱。因为通过最开始不情不愿地和家人共同为奶奶编织一个堂兄结婚的谎言,比莉渐渐发现,与其让奶奶知晓真相,在医院中接受治疗,不如让奶奶沉浸在为孙辈筹备婚事的喜悦之中,尽管诸事烦琐,但是奶奶乐在其中,这对奶奶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婚姻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一种责任和对家庭的贡献。这一观念在电影中体现在祖母对比莉堂兄结婚的强烈期望,祖母追求的不仅是个体的幸福,更是为了家庭的延续和传承。婚姻在这种文化观念中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是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连接。相反,在美国文化中,婚姻更强调个体的选择和幸福追求。比莉在与堂兄的对话中表达了自己对婚姻的理解,她认为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个体选择,而不应该受到太多外界因素的干扰。这反映了个体主义和自由表达在美国文化中的价值。
影片中,堂兄的假结婚仪式成为一种象征。假借结婚之名,实则是为了满足祖母对孙辈婚姻的期望。这一情节体现了在中美两国婚姻观念差异下的妥协与冲突。在中国文化中,为了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有时个体会选择妥协,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体更强调个体的选择和真实性。
在中国,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而在美国,个体的选择和追求幸福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让观众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家庭幸福。
与此同时,影片中家庭的价值观念还通过子女与父母、孙辈与奶奶的关系表现出来。作为家中最年长的长辈和故事的主角,比莉的奶奶无疑是影片中体现家庭关系的核心。整体来看,奶奶就是这个家庭的中心。作为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人物,奶奶的一举一动都令全家人牵挂不已。第一个表现便是奶奶被检查出癌症晚期,长年在外的比莉一家、比莉堂兄一家都分别从美国、日本回到中国,他们都十分关心奶奶的病情;其次,在筹备堂兄浩浩婚礼的过程中,奶奶一度因病情加重再次住院,这也牵引着全家人的神经,生怕奶奶过度操劳、病情加重;另外,在家庭聚餐中奶奶都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餐桌上妯娌之间的争风吃醋、明争暗斗她都看在眼里,在家庭矛盾快要爆发的时刻及时出手,以“大家回来就好”作结,阻止了妯娌间的攀比,维持了家庭的和谐美满氛围。因此不难看出,奶奶这一角色体现的就是中国传统家庭中权威长辈的职责——主持家庭大事,并最后一锤定音。
而通过奶奶这一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多条祖孙和母子的关系线索也由此展开,展现的是中国家庭独特的表达关爱的方式。一方面是“报喜不报忧”,彼此都为对方考虑,减少担忧。在电影开头,比莉和奶奶打电话相互都有所保留,没有讲出实情而让彼此担心。比莉向奶奶隐瞒了自己研究员申请被拒的坏消息,奶奶向比莉隐瞒了自己在医院检查身体。同样,家人们为了奶奶选择了以“浩浩结婚”作为回家团聚的谎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家人们以奶奶为中心,把奶奶的感受放在首位,选择把团聚、美满的快乐留给奶奶,而由他们来承担亲人身患重病甚至失去亲人的悲伤。例如,在婚礼上,作为奶奶的长子,即浩浩的父亲海滨上台致辞,一向比其他人更擅长掩盖实情的他却突然崩溃,在台上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另一方面,是长辈对晚辈无微不至的疼爱。奶奶从比莉一回到家便开始忙碌起来,为比莉做她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烙饼;有意无意向比莉打听情感状况,催促她赶紧找个人在一起;奶奶在住院的时候也不忘孙女的人生大事,有意撮合比莉和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查房医生;在比莉临走前,奶奶也单独给比莉塞了一个大红包,希望比莉在美国能过得更好……这些细节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的确体现了中国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特殊的关爱之情,尽管有时候晚辈们难以接受或者并不理解,但长辈们的初心都是为晚辈们好,他们尽量在以他们认为合理的方式去关照、疼爱晚辈。
从以上差异中不难看出,比莉个人与家人遭遇的争议、冲突与困惑,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中美家庭价值观的交汇,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此部分将着重从文化和社会结构层面来探讨带来以上差异的原因。
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便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之后,儒家文化更进一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由此,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的观点便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仁”强调的是道德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把人看作从群体需要出发、维护社会群体生存的伦理主体,人人都要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完善,以便维护一种以道德理想为原则、用道德关系为调解杠杆的稳定的社会秩序[6]。当“仁”从个人层面要求保持崇高的品德时,“礼”则扮演维护等级和家庭伦理的角色。有学者指出,尽管我们将其理解为“礼仪”的意思,但是其具体表现为“对等级制度的服从、对尊长的敬畏、对君臣关系的无条件遵从和对父母的孝顺”[7]。而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和家庭结构影响最明显的便是费孝通先生提到“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亲属关系是呈现涟漪的形式,从一个中心向周围扩散,具备亲疏强弱的差异[8]。因此,中国传统社会十分在意宗族的力量,重人情往来而轻法制规范。
与之相比,美国的思想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是深受欧洲平等与自由的思想洗礼。这些思想都来源于17至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例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开篇便提到“人生而自由”的观念。与儒家思想不同,倡导平等与自由的欧洲启蒙思想都是从个体角度出发,以个体都具备理性为前提而提出来的。以洛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尊崇的是社会契约的思想,即社会秩序并非由天注定,也并非由个人内心的道德约束,也并非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绑定,而是形成一种人为的、相互平等的联系。因此,在脱离了群体、家庭的束缚之下,个体都非常独立而平等。对于国家,个体是让渡一部分权利给国家,享受国家给予的保护之外也严格遵守自己应尽的义务;相对于中国传统家庭,个体在西方家庭中可能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并不因其年龄、辈分或者性别而受到排挤与忽视。
本文通过对电影《别告诉她》中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美国家庭价值观上的差异的确存在,并且这些差异不仅仅是来源于个体。从跨文化角度来讲,这些差异、冲击甚至碰撞是来自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交锋。梁漱溟先生曾对中西社会有过十分精准的概括,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而西方则是个人本位的社会[9]。该影片中,不论是主张和睦、注重整体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还是尊重个体、尊崇平等的美国家庭文化,二者都是存在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都有可取之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这部影片中认识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复杂的社会变革,作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也深受影响。尽管中国传统大家庭“四世同堂”的情况逐渐减少,一个个小家庭、核心家庭逐渐从大家庭中分裂出来,但是大部分中国的家庭关系未曾改变,他们都遵守孝道文化,敬老爱幼。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也因为外来文化而遭受质疑与撼动,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充分了解中美两国的家庭文化,带着尊重、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其中的文化差异,一方面需要以充分开放的态度了解、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理智地反思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的不足。这样能够促进中美两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与理解,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必要的冲突与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