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璟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
事实上,黄建新首先是一位导演,但又不只是一位导演。他拥有导演、监制、制片人、编剧、演员、艺术指导等多重身份,中国导演协会会长、多家电影企业的管理者等头衔,多元而有序的身份变化是他自觉主动探索电影活动的结果。作为一名身份不断发生变化的电影人,时代主旋律是黄建新参与中国电影发展的结构性存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精英话语为主导的艺术审美观念、90年代中国电影体制的革新与挑战、21世纪头十年中国电影对工业化的迫切需求,到第2个十年主流文化与“国家形象”建构的时代主题,大体可以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黄建新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完成了复杂的探索、思考、转型及复归。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黄建新、张艺谋、周晓文等人的作品在不同维度上较早地开始表现出与观众欣赏心理的靠近。黄建新选择将镜头对准了新时期变革之下的中国社会,关注身处城市空间内普通人的生存困境与心理挣扎,创作了具有强烈先锋性与现实批判性的“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错位》《轮回》)[1]。戴锦华评价:“强烈的、不能自已的现实使命感与负重感,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与都市生活的直面与追踪,对现实主题敏锐而大胆的选取,始终是黄建新作品的重要特征;这一不懈的追求与努力,使他在第五代的艺术群体中占有一个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2]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制度改革的进程加快,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产生了集体商业转向之风,电影创作与电影产业在市场经济规律中得到发展。“我们没有体系,人家的电影就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就逼得中国电影进行调整,很多人尝试转型。我认为转型实际上是一个负责任的表现。”[3]在类型化生产与市场化运营的时代语境下,黄建新作为导演、编剧先后创作了“都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和“心理三部曲”(《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规避过分追求艺术形式、自觉靠近类型元素、遵循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是黄建新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实现“商业性”的几大思路。
“类型电影一出现,中国就开始出现真正的职业导演。现在中国导演没有职业导演,都是文艺片导演。职业导演是什么?就是市场要什么,就能做什么。”[4]此时,尽管包括黄建新在内的内地导演的作品并非电影工业体系下的产物,从制作体量与情节设置来看,也与真正概念上的类型电影有所差距,但仍可以发现,在《背靠背,脸对脸》《埋伏》《说出你的秘密》《睡不着》等影片中开始较明显地带有诸如“喜剧”“犯罪”等类型元素的痕迹,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了喜剧效果和戏剧张力,因此可以说,这个阶段的作品是黄建新尝试靠近市场与观众的结果。
可以发现,黄建新的银幕主角从最初的刘子枫逐渐变成了牛振华、冯巩、范伟、句号等喜剧演员,这一变化跟后期作品多为轻喜剧有关。譬如:形象老实敦厚的牛振华在《背靠背,脸对脸》中,反差性地塑造了一位笑容满面、善解人意,暗地却用尽手段迫切要“上位”的干部形象;冯巩在《站直啰,别趴下》《埋伏》《谁说我不在乎》中塑造了胆怯、懦弱又无可奈何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相声、小品演员被大众所熟知,虽然基本都没有经历过系统专业的电影表演训练,但他们都能通过外形包装、语言技巧及独特的表演方式,塑造出形象生动、深入人心的银幕角色。此外,江珊、王志文、丁嘉丽、陈好、苗圃等当红一线明星的加盟,为影片高票房增加了可能性,体现了黄建新选用演员的新思路。
《谁说我不在乎》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等制作,类型兼具“家庭”与“喜剧”,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青少年为第一叙事视角、穿插动画的影片。为吸引儿童、父母等观众群体,宣发人员将上映日期调整至2001年7月7日,如同1997年《甲方乙方》打下“贺岁档”基础一样,《谁说我不在乎》成为开辟“暑期档”市场的先例,为日后中国电影市场“暑期档”的形成提供了探索与借鉴意义。由此可见,此时黄建新已经具备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档期意识。这也是黄建新创作序列中较大程度市场化运作的第一部影片,相当于剧组向电影市场投了一颗问路石,结果也证明了市场策略的正确性,该影片上映不到半个月,在北京的票房加拷贝出租折算已超过300万元。
此外,电影宣传的重要物料——海报也在产生变化。黄建新的个别作品海报使用流行的卡通形象替代真人形象,增加了海报的视觉冲击力与趣味性;《背靠背,脸对脸》海报使用醒目的红色粗体字,并着重强调主角演员“牛振华”;《求求你,表扬我》打出“范伟首部黑色幽默喜剧”,甚至监制“冯小刚”名字的字号比导演“黄建新”的字号还大。以上操作均体现了提升作品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的商业目的。
在中国电影市场稳步驶入产业化的航道时,“导演”黄建新似乎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更多以“监制”“制片人”的角色转向幕后。本文认为,这一转向大概处于其创作《求求你,表扬我》后期、监制《墨攻》这段时期。“我以前的所有电影,永远引起争论,那就先放放,做监制如果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帮助,我就去做监制,后来做着做着,不知道怎么就做成职业的了。”[5]由此推测,黄建新角色发生转变的外部动因,一方面在于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下,暂时难以创作出满足其自身表达欲望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与当时以电影产业化诉求的时代背书有关。
1998年,黄建新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借调至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担任艺术总监;随后,担任中影集团第四制片公司总经理,自此黄建新开始真正进入电影企业参与资本运作,成为电影项目的管理者。以下梳理了其21世纪头十年的大致活动经历:
首先,2001年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成立,黄建新担任常务副总经理,后成立黄建新电影工作室与公司签约;其次,2002年北京快乐新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黄建新担任总经理,出品《求求你,表扬我》等;再次,2003年黄建新开始担任中国导演协会会长。同年,举办了“中国电影导演恳谈会”[6],黄建新主持会议并倡导中国电影产业化和呼吁导演们遵循主流电影对于职业导演的要求等;最后,2009年陈可辛与黄建新成立“我们制作电影工作室”,并与保利博纳电影公司共同组建人人电影公司。
黄建新最早做监制是在1994年;1997年,黄建新以监制的身份首次与中国香港导演合作。在中影工作的几年内,黄建新还监制了《大腕》《和你在一起》等影片,但几乎都是挂名性质的行政职务,这与当时的电影体制有关,黄建新承担的只是部分前期策划、与导演商讨电影结构等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并非电影工业制片体系下的“监制”概念。之后,在中影合拍制作《杀死比尔2》的经历为黄建新重新认识电影工业打开了新的大门。黄建新主要负责合同条款部分,包括纳税问题、拍摄计划、资源配置等,剧组从日常生活、财务管理到法律保障都有独立的制片人,他们定期召开制片人会议,一切考虑以票房盈利为标尺。从这个角度来看,好莱坞制片人所统领涉及的电影生产环节是远大于导演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作用的。正是由于这部戏,黄建新得以与好莱坞接触,意识到中国亟待构建电影工业体系,以及完善的制片人制度对电影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至今,黄建新共参与监制国内外影片近30部,制片主体涵盖广泛,涉及动作、喜剧、奇幻等类型元素。黄建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部分中国香港导演与内地观众建立连接,以《墨攻》为例,该片是他真正以监制身份独立参与创制的第一部影片,作为内地导演出身的监制,黄建新在合拍中起到了平衡作用,从画面审美、叙事表达、情感认同入手,实现影片整体风格和理念的变通。
在文化交流传播愈益快捷频繁的今天,如何塑造和表现“国家形象”成为中国电影急需解决的命题。在“新主流电影”逐渐走向大众化与常态化之时,黄建新执导拍摄的《建国大业》为其引领“新主流电影”奠定了新的起点。与此同时,民营电影日趋发力“新主流电影”,黄建新以导演、编剧、制片人和监制等多种身份参与到多部影片的创制中,且这些身份呈现出一种复合化的特点。
博纳影业是与黄建新合作次数最多的民营企业,博纳影业依靠“内地故事+中国香港团队”的行业经验,制作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决胜时刻》《长津湖》等,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够实现美学突围与市场突围,关键得益于于冬、黄建新以电影工业化的制作要求,即特定类型生产,融合主流价值,打造视效大片。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黄建新一直处于中国电影创作与生产的第一线,身兼导演、监制、制片等多种身份,艺术、市场、电影工业在其身上得到汇聚与体现。从“新主流电影”对电影工业化生产、主流价值观的双重需求来看,此阶段的他在多重身份中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不同领域的多重经验叠加、国有企业的资源支持、民营企业的创作活力、多元身份的复合正是他复归开拓“新主流电影”的根本原因。
1994年,戴锦华教授在《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中提到:“黄建新的主要作品始终保持着某种开放性。因为他的作品,始终指涉着、参照着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一个不断被体验、被捕捉、被表述的历史进程。”站在今天,这个“开放性”不仅体现在黄建新的作品主题表达上,也体现在他对于电影人的身份、对电影观念以及对时代发展的包容程度。作为一名发轫于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人,其发展轨迹沿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与中国电影发展进程同步展开,他的时代影像无疑对正处于发展壮大中的中国电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多重身份的叠合与多维方向的电影行为,在黄建新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性与典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