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莉
(作者单位:中国共产党德钦县委员会融媒体中心)
电视媒体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的制作和报道中,一方面能保持电视媒体的严谨性、权威性、专业性等优势,另一方面能以博采众长的开放式姿态,吸纳短视频在时效性、灵活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优点,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让电视新闻报道能够符合大多数观众的需求,在电视新闻的广泛传播中积累良好的口碑,收获大批忠实的粉丝,从而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以往电视媒体获取新闻素材的渠道较为单一,通常需要电视记者深入一线展开调研、采访,然后将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汇总、编辑、加工,最后在电视台播出。这种情况下,记者获取的新闻素材有限,电视新闻内容的丰富度不够,很难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1]。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有些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者是新闻发生地的围观群众,会使用手机拍摄现场视频,并通过个人账号发布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记者在看到这些短视频后,可以与具有深度报道价值且信息来源可靠的短视频的发布者进行联系,获得授权,并在电视媒体上进行播出。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让电视新闻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2],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新闻观看需求。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尤其是对于时政类新闻来说,新闻的时效性将直接决定电视新闻的热度。电视媒体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严谨性,从新闻素材的获取到加工,再到后期的剪辑与播出,需要严格遵循特定的流程和相关的标准。经过多道工序的处理后,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受到了影响。由于无法在第一时间为观众提供最新鲜的新闻资讯,造成了观众流失。而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充分发挥短视频制作流程简单、内容简洁精练等优势,能够让电视媒体人员在获取新闻素材后,以最快的速度制作成新闻短视频,并将其传播给观众。这样一来,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就能得到极大的增强,从而吸引观众展开讨论、点赞、转发,让新闻保持更长久的热度,间接地提升电视媒体的效益。
短视频的时长通常在五分钟以内,在乘坐地铁、排队取餐以及工作间隙中,人们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观看短视频,以此来获取新闻资讯。相比之下,人们要想观看电视新闻报道则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所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其对于年轻受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如果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就可以将原本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经过凝练、提取、整合后,在保留新闻要素和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浓缩成五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从而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吸引力[3]。另外,新闻短视频在与受众互动、及时获取受众的反馈等方面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观众在收看新闻的过程中会进行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电视媒体人员可以在评论区与观众进行互动,或者是及时回复观众的私信。通过双方的互动,一方面让观众能够获得被尊重感,另一方面能听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电视新闻的形式与内容,使电视新闻报道对观众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电视新闻报道会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这种报道方式虽然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但是一期新闻报道中包含多个主题,新闻内容相对琐碎,观众看到不感兴趣的新闻会跳转到其他电视台,新闻完播率会相应下降。而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从原来的“长新闻”中提取关键信息、截取重要片段,然后进行适当的加工,使其成为“短新闻”。这样一来,就能保证每个新闻短视频包含一个主题、介绍一个事件,从而使新闻内容更加简练、新闻主题更加突出,减少观众收看新闻的时间,有助于提高新闻的完播率。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围绕其展开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无疑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重点对象。如果在一期新闻报道中同时采访多名人大代表,由于信息量较大,观众很难对每一名人大代表的事迹和提案产生深刻的印象。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出现,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聚焦二十大·我从基层来”系列报道,以短视频的方式,介绍了鲁毛才让、卓嘎、张桂梅等多名扎根一线的人大代表,每个新闻短视频的时长在四分钟左右,以高度凝练的新闻语言概括了这些人大代表的光辉事迹以及他们准备的提案,让观众对每个新闻人物都产生了深刻印象。由此可见,把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能够使得新闻报道的主题更加突出,加深观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
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开始发展短视频业务,以新闻内容为起点,依托栏目资源开设大量短视频账号。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省级电视台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账号近500个;在多平台分发策略下,抖音、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平台上活跃的省级台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账号累计1 300多个,特别是“澎湃新闻”“央视新闻”等新闻短视频头部账号,拥有上亿的粉丝数,新闻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重要渠道。需要注意的是,将短视频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新闻短视频的质量参差不齐。短视频的优势在于时效性强,内容简短,而部分电视媒体人员在制作新闻短视频时,盲目追求时效性而忽视了对于新闻内容的审核,所以容易出现新闻内容不实、字幕错误等情况,影响了新闻短视频的质量。还有些电视媒体人员为了控制新闻短视频的时长,大量删减新闻内容,导致新闻的逻辑连贯性不强,影响了观众的收看体验。
第二,电视媒体人员持续制作优质新闻短视频的能力不强。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电视媒体只有持续输出优质新闻才能吸引受众、提升竞争力。要想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就需要培养一支既有丰富的电视媒体工作经验,又熟悉新媒体短视频制作流程、运营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来看,电视媒体人员虽然专业能力较强、工作经验丰富,但是对短视频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很难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短视频。
第三,新闻短视频的表现手法相对单一。有些电视媒体在制作新闻短视频时,还是沿用传统的思维观念,简单地认为制作新闻短视频就是将原来的新闻内容进行压缩、删减,将新闻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并未在表现手法、画面呈现等方面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导致新闻短视频缺乏特色,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
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短视频既有可供借鉴的积极方面,也有引以为戒的消极方面。短视频以其多元化的内容、裂变式的传播和高效化的制作,满足了受众的需求,这是电视媒体值得借鉴的;而有些短视频的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是电视媒体必须要避免的。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运用短视频,要做到取彼之长、去粗取精,如此才能在媒体融合时代始终保持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电视媒体既要保持自身优势,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坚守新闻报道规则,践行媒体社会责任,在保证新闻内容公正、理性、客观的基础上,以新闻报道为载体,向全社会传递主流价值观[4]。同时,电视媒体要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借鉴短视频的优势,如保持新闻报道内容高度凝练,以节约观众获取新闻的时间;缩短新闻制作周期,提高新闻短视频的时效性,以满足观众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的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电视媒体还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短视频的优势,双管齐下,让新闻报道的“质”与“效”能够得到兼顾,保证自身始终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短视频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剪辑手法,也值得电视新闻报道借鉴和运用。在报道时政类新闻时,可以选择庄重严肃、磅礴大气的背景音乐,突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在报道生活类新闻时,可以穿插使用本地的方言,配上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突出电视新闻报道的生活气息。电视媒体人员要根据新闻类型、新闻内容和目标受众,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借鉴短视频的剪辑手法,增强电视新闻的观赏性与吸引力。
短视频与电视新闻在制作流程、审核机制、质量要求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要想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制作出优秀的新闻短视频,电视媒体人员一方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思维,主动借鉴短视频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熟练运用各类剪辑软件,提升自身制作优秀新闻短视频的能力。为此,电视媒体需要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为工作人员提供在职学习的机会,实现知识的更新与技能的提升,更好地制作出新闻短视频。
在培训形式上,除了常规的知识讲座、集中学习,电视媒体还可以与互联网媒体建立互利互惠的战略合作关系,如澎湃新闻,定期组织电视媒体人员和互联网媒体人员共同参与的交流会,让他们分享在新闻制作方面的心得与经验,预测未来新闻短视频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媒体融合时代提升新闻短视频质量的可行性策略,在思维的碰撞和经验的交流中,增强电视媒体人员制作优质新闻短视频的能力。
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筹兼顾。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在新闻短视频的制作、传播等方面催生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同时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也出台了若干文件,如《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因此,电视媒体人员要定期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在今后的新闻短视频制作中严格遵守国家规定、行业制度,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短视频的合法合规性。电视媒体要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技术应用于实践中,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熟练掌握制作优秀新闻短视频的方法和技巧。
媒体融合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新闻获取渠道,也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水平。记流水账式的叙事模式和单一化的画面呈现,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新闻收看需求,他们迫切希望收看形式更加新颖、画面更有张力的电视新闻。因此,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必须要结合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特点,增强短视频新闻的表现张力,让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更具竞争力[5]。真人口述是比较常见的短视频表现形式,主要是指通过真人出镜、直面观众的方式,对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或对某个热点事件的始末缘由展开分析、讲解。将短视频应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时,能够帮助观众更加直观、更为全面地了解新闻短视频的内容,尤其适合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因此,可以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采用真人口述的方式,营造一种电视新闻主持人或特邀嘉宾与观众“一对一”谈话的氛围,显著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沉浸感,使新闻短视频内容更具表现张力。例如,在电视台的“三农”专题新闻报道中介绍一款新型的农用机械时,可以通过农机研发人员出镜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农用机械的基本功能、操作技巧、应用优势。相较于记者转述,真人口述既能突显专业性,增强说服力,又能站在观众的立场,着重向观众介绍新型农机的特色功能、使用效果,满足观众的期待。这种基于真人口述的新闻短视频,能够将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保证新闻内容全是“干货”,有助于提升新闻质量,进而获得观众的好感。由此可见,将短视频多样的拍摄手法、巧妙的视觉设计、丰富的剪辑技巧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让电视新闻画面具有更强的冲击力,使电视新闻内容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能够满足融媒体时代观众的新闻收看需求,让新闻短视频得以在全网范围内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要想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树立更加开放、包容的观念,辩证看待短视频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进行借鉴,做到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应用短视频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要坚持内容为王这一根本原则,始终将输出优质新闻内容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还要了解观众的诉求,选择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观众精准推送新闻,让观众获得良好的新闻收看体验,从普通观众转变成为忠实粉丝,在提高电视新闻播放量的基础上助力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