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娟
(作者单位:许昌广播电视台)
广播是以声音为载体的传统媒体,其独特魅力和核心价值也在于声音。在融媒体时代,传播好党的声音、国家的声音、人民的声音,是每一位广播人的职责和使命。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广播里的声音也日益丰富。特别是在广播现场报道里,除了播音员的声音,还有记者的声音、采访对象的声音以及新闻现场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不仅满足了受众多元的听觉需求,还进一步拉近了新闻现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新闻的可听性、贴近性、可信度也大大提高。笔者认为,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做好广播现场报道,让广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广播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广播现场报道是指带有强烈现场感的一种新闻作品,它可以是记者从现场发回的即时连线报道,也可以是深入现场采访之后形成的现场录音报道。”[1]相较于其他广播报道形式,现场报道能够第一时间把正在发生的事件告诉听众,具有时效性、现场感强的独特优势。在日常工作中,现场录音报道、现场连线、现场直播等都是比较常用的广播现场报道形式。
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中,哪些新闻适合做现场报道?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广播现场报道除了要具备“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的新闻五要素外,还要具备第一时间传播、现场感强烈的特征。具体来讲,在现场报道的题材选择上,比较适合做现场报道的主要包括现场感强、事件单一的动态新闻,社会关注度高的民生新闻、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热点事件等,而领导活动、典型经验、典范人物、成就展示、会议报道以及深度报道等则不适合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由于其独特的现场感、时效性、真实性和生动形象等特征,如今被更多地运用到广播新闻报道中,成为推动广播保持强势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优势如下:
由于记者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能通过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向听众第一时间介绍,让他们感受到现场的气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他们的关注。特别是现场直播和现场连线类的报道,一部手机就能实现新闻报道与事实同步,传播方便快捷,也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无论是在重要活动、体育赛事、突发事故现场,记者作为事发现场的第一见证人,通过“所处的位置”“现场看到的情况”“当事人如何说”“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事”等进行实时报道,让听众感到真实亲切,能立即引起听众的关注,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听性。同时,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还可以借助电话、微信、短信等形式与听众互动,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
“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生产力强大。”[2]广播现场报道的内容主要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是对客观世界本来面貌的直观反映。记者通过多角度的表现形式,运用眼力、脑力把所观察到的情况介绍给人们,把新闻信息传达给听众,内容生动鲜活、感染力强,传播效果是许多文字稿件难以达到的。
“广播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其劣势不断显现”[3],所以在融媒体时代要想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增强吸引力,留住听众,还需要记者不断增强自身的现场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注意以下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
“广播中,来自不同场景的音响会营造出不同的现场情景,而现场音响的合理应用,能起到增强现场感、提升真实性的效果。”[4]记者口述内容与现场音响融为一体,对提高广播现场报道质量至关重要。比如,在现场连线采访大型体育比赛获胜选手时,气氛一般比较热烈,运动员情绪也会比较激动,如果记者现场提问不温不火,连线语气平淡,就很难调动出来运动员的兴奋情绪,报道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很难赢得听众的认可。同时,选择现场音响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在新闻报道中要自然过渡、平稳衔接、相互呼应,避免出现大段的堆砌音响或者大段的音响空白,提升收听的流畅性和美感。
真实性是现场报道能展示给受众的重要特性。由于新闻事件的不可重复性,记者在录制现场音响时要尽量多录,避免漏录;在选取现场音响时要做好取舍,选用那些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特征的音响,剔除那些音质差、与主题不匹配的音响。同时,选取现场音响要杜绝张冠李戴,不能把甲活动的音响用到乙活动上,也不能一条音响用到多个相似的报道中,这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失去了现场报道的本意,无法引起受众共鸣,进而影响节目质量。
在现场报道特别是现场连线报道中,由于记者理解不到位,已经出现一些形式化的问题。成功的现场报道不仅要求记者必须在现场,还要求记者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比如说“听众朋友,我是记者某某,我现在某某地,正在参加某某活动,参加活动的都是什么人”。如果只是简单介绍现场的情况、活动的程序和安排,这样的报道听起来平淡无奇,缺乏新意和深度,也就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关注。
记者在开展现场报道前,要对新闻背景有所了解。如果记者仅凭看到什么说什么,想起什么说什么,报道就会显得条理不清晰、内容不紧凑,还容易出现报道片面、主题不突出的问题。所以,要做好现场报道,前期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比如,在面对新闻事件时,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新闻背景,多方面地与当事人沟通,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找准问题的关键,厘清事件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报道的主题才不会偏离。
不管是大型体育赛事、音乐会,还是地方性的重要主题活动、突发事件等,里面都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何合理取舍,从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吸引人眼球的亮点,考验的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综合素质。广播现场报道《迎英雄回家》能获得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离不开记者现场敏锐的发现能力。面对许昌20万人迎接维和烈士回家的宏大现场,记者冷静观察,在迎接队伍里捕捉到当地著名的拥军典范——“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和好军嫂吴新芬的身影,庄严肃穆的背景下,他们冒着酷暑“迎英雄回家”,泣不成声的深情讲述成为报道的亮点之一,不仅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也升华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大主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信息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严峻。特别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语体风格、报道形式、节奏把控都有了很大变化,不管是报道主题思想的确定,还是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准确生动的有声表达,都对广播新闻记者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挑战,广播新闻记者要想高质量完成现场报道任务,还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广播传播属于线性传播,稍纵即逝,广播新闻报道要符合听众的收听习惯,需要鲜明的逻辑条理和层次。首先,广播现场报道最基本的特征是“现场”二字,需要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边看、边听,边采录、边叙说,还要找到当事人或是知情者,并且想方设法采录到有价值的素材。其次,广播现场报道具有即时性、一次性等特点,要求记者现场组织撰写新闻稿,文体还要生动、形象,情景交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听众。因此,做好现场新闻报道的策划,需要记者在获得线索后,第一时间厘清事件脉络,提炼报道主题,围绕重点要点开展报道工作。比如:2018年3月30日,“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邮)许昌基地”揭牌,许昌广播电视台记者通过前期的采访,获取了许昌是全国首个启动“5G泛在小镇”城市这一重要信息。但是,对于这个项目缘何落地许昌以及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这些问题,还需要更权威的解答。尽管时间紧急,笔者还是列出了采访计划,并想方设法联系了出席会议的企业代表和院士,了解到项目落地许昌除了有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因素外,更与许昌电力电子产业发达、双方合作前景潜力巨大息息相关。针对这一新闻事件,许昌广播电视台记者还与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进行了现场连线,记者采写的现场录音报道《全国首个“5G泛在小镇”项目在许昌“开跑”》还荣获2018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广播现场报道中,记者口述语言也很重要,不仅要做到所使用语言规范准确、吐字清楚、发音清晰,多使用短句以及通俗易懂的字词、口语化的语言,适当选用对话应答的语气词,还可以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现场和事件进展,做到语气连贯、表达顺畅,让听众能听清、听得懂、喜欢听。另外,广播现场报道不提倡使用书面语和文言词,尽量不用生僻成语、典故,少用长句子,注意撷取采访对象和现场富有个性的音响,配合富有感情的字、词、句。
新闻现场特别是突发事件的现场,往往比较混乱,怎样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快速、准确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是记者面临的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无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还是嗅觉都需要调动起来,融会贯通,获取新闻现场的各类信息,真正做到在“面”上全面掌握整体情况,在“点”上重点抓取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及最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把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情感变化记录下来、传播出去。
广播记者是听众的眼睛,需要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除了“新”和“快”之外,还要注意捕捉细节。细节虽小,但在一定意义上对深化主题、提高现场报道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突发新闻现场性非常强,生动、惊人的细节往往稍纵即逝。”[5]要想在事发现场第一时间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记者就要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通过细致的观察,找到那些能让听众感兴趣、想了解的细节,思考哪些信息是有用的,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隐藏在很多细枝末节或容易被忽视环节中的动人瞬间就会被发现,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现场描述,就能把新闻事件的场面、情景、人物生动地呈现给听众,画面感更强。例如:2023年8月,许昌遭遇极端暴雨天气,市内部分小区内涝严重,记者选取当地受灾最严重的一个小区进行采访。由于这个小区地势较低,形成倒灌,小区内积水严重,很多地下室被淹,地势较低的一楼房屋进水。记者蹚水来到小区内进行采访,并在水中进行了现场报道:“我现在位于小区内的广场上,过去这里是小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此时,这里的积水的深度已经到我的膝盖处。刚才采访时有居民就告诉我,每年的夏天,这个小区的地下室都是空的,因为,老百姓被淹出了经验,提前搬空了地下室,以免造成损失。在我的身后10米的地方,有一栋建设年代比较久远的四层老房子,救援队带着救生艇来到了现场,他们刚刚接到求助,有一楼住户进水老人被困的情况,在地方领导和社区干部的协助下,转运安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报道中,记者蹚水来到一线,捕捉到这个小区居民不敢往地下室放东西这个细节,形象地传达出小区居民的无奈和期盼,让听众清楚地感知现场的真实情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产生对小区未来的关注心理。该现场报道现场感、时效性强,细节突出,稿件还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采用播出。汛期过后,地方政府对小区地下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升级,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许昌广播电视台记者的报道也及时跟进,受到听众的广泛好评。
当前,新兴媒体及应用层出不穷,融媒体环境下现场报道的传播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比如,为了扭转广播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劣势,很多电台都开通了网站、开发了自己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或者与蜻蜓FM、喜马拉雅等合作,实现了广播节目的网络实时直播。融媒体时代,广播现场报道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弥补缺陷,扩大影响。
很多地方广播媒体都在探索和尝试立体传播。例如,许昌广播电视台开设了网站,建立了“许昌融媒”和“听许昌”客户端。广播新闻现场报道可以通过主持人直播间现场介绍、记者现场连线播报、网友微信短信互动、特邀嘉宾现场解答的形式进行,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还能在网上看,并在平台上留言互动。这让立体传播成为现实,满足了受众的不同需求,现场报道的传播力也得以提升。
传统广播的声音稍纵即逝,而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能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广播媒体通过自建网站、客户端,加强与国内头部音频平台合作,实现节目资料的长时间保存,有条件的还能实现快速检索,听众可以对感兴趣的新闻节目回听,增强黏性,实现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持续性。与此同时,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包括现场报道在内的优质广播节目丰富了互联网的传播内容,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也助推传统广播不断发展。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广播现场报道也要适应新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手段和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位广播新闻工作者都要不断探索,持续积累,认真总结,进一步提高现场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和独特魅力,牢固树立广播新闻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