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研究
——以广州为例

2024-06-12 04:54佟宇竞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广州科技

佟宇竞

(1.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2.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澳门 999078)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中国现代化实现进程,而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毋庸置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有助于更好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如何发挥广州农业科技创新已有基础优势,深入分析广州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约束,进而提出广州农业科技创新实施路径,需要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和科学分析。为此,笔者通过进一步明确广州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标高追求与目标定位,明晰广州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技术路线图,为全国超大城市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研究借鉴与启示,丰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案例与样本。

1 文献综述

从世界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引领不仅是发展形势所需,更是发展趋势所致。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关注较多,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特征及作用。如,王凯等[1]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认为广义的农业科技创新通常是指包括政府、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农业企业、农户等组成的创新系统或网络,包括研究、开发、实验、推广和应用新农业技术等一系列发展过程;石翔[2]以武汉为例,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导因素,技术推广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于辉等[3]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科技实力的显著标志;王雯[4]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加有效适应“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同时也要更加有效适应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

二是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以及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如,王丹等[5]对中国31 个省份2008—2017 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徐维祥等[6]基于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运用TOPSIS 熵权法、空间自相关、趋势分析、空间联系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时空演进特征;张伟等[7]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下乡村振兴对科技发展技术层次化和多样化、技术高度集成和体系化、成果转化应用的精准化、创新要素的整合集聚化、多学科要素协同化等要求。

三是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及制约。如,王晓君等[8]认为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最大的障碍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流动的速度和范围滞后于农业一体化发展需求,快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整合、流动和重组是农业科技协同发展的核心;张进龙等[9]以南京为例,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主要在于现有资源集聚效应发挥不充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未形成,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出现错位;伏成秀等[10]认为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创新活力不足;毛世平[11]认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社会资本有效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创新“重技术、轻市场”,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对新趋势关注不够。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路径。如,许忠裕等[12]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发挥农科院(所)的纽带作用;鲍瑜[13]等认为,农业科技创新要重点从优化资源布局、强化链式攻关、畅通应用渠道、突破机制障碍等方面持续发力。

综上,目前中国学术界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特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农业科技创新障碍与制约、实施路径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就打造广州农业科技创新高地进行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实验、推广和应用全过程,存在于生产、流通、服务全链条,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组成的创新网络或系统。广州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旨在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走前列、做表率,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广州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2 广州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意义

2.1 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的重要途径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州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核心引擎作用,除了要在基础设施、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外,还要发挥广州富集的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优势,持续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为香港、澳门提供更多功能化、多样化的现代农业服务及优质绿色农产品,为加快推进港澳发展探索实现路径。

2.2 是全面提升广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强大推力

现代农业具有城乡经济协调、产业发展互补、枢纽能力强大、市场需求旺盛等特点,农业现代化既是广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战略发展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加快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带动、农业资源科学利用、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统筹,使广州农业现代化建立在坚实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上,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只有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科技赋能发展现代农业,才能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3 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

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跃,极大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由于农业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因而必须在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上下功夫,降低自然风险给农业带来的影响。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对生产资料及工具装备等生产要素赋能,使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与此同时,科技进步还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的集成组合,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需求。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通过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而且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及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为农业现代化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

2.4 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

随着城市化发展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土地资源紧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加大了土壤板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让农业更生态、更绿色、更清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由过去的吃饱转变为“吃好、吃健康、吃绿色”,这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科技创新为城乡居民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强大支撑,充分保障农产品安全可靠、质量有保障,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广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优势

近年来,广州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寻求农业发展新动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

3.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丝苗香米科学与技术、农产品智能感知与品质控制等农业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支持水果、蔬菜、花卉、园林植物和畜禽类等科技资源库(圃)建设发展。

高水平建设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是2001 年经科技部批准试点的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集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培训及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现代化基地。为更好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广州联合广东省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科研单位,科学统筹谋划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例如,金颖农科孵化器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了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培育的全要素、全链条农业产业创新集群,2021年获得“国家级企业孵化器”称号,成为广州乃至广东农业领域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2022 年,金颖农科孵化器累计有240 家企业入驻[14]。

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围绕种业、绿色农业、食品安全、农业信息与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引导相关领域龙头企业牵头,与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合作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促进了一批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成为广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建立区校对接机制。广州为推进涉农区的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一个涉农区对接一个高等院校的原则,组织广州地区科研院所的优势科研力量与涉农区进行乡村振兴创新需求对接。通过建立相关区校长的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人才智力密集优势,结合涉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提升涉农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3.2 支持开展农业技术攻关,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组织开展产学研科技攻关合作。广州紧紧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针对现代种业、绿色农业、高效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组织开展产学研科技攻关合作,支持开发一批农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农业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农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策源地等重要使命,从找准主体定位、深化体制创新、加强建设运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维度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

3.3 加强制度设计,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

2021 年广州在新修订的《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中专门设立“成果转化”专章,以立法形式将推动成果转化有效举措予以固化,并对职务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分配权、收益权进行明确。2022 年重新制定的《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持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搭建。持续推动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集聚整合,建设一批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和科技服务示范机构。支持广州现代产业研究院等20 多家单位开展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截至2023 年7 月,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2 家、国家创新驿站1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23 家、众创空间345 家[15]。2022 年,广州技术合同登记为23 389 项,合同成交额达2 645.54 亿元,同比增长9.6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7%,远高于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3.95%的平均水平,连续5 年居广东省第1 位,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居前列[16]。

开展城乡融合发展增城试验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试点。开展增城丝苗米成果转化推广,推动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增城区设立相关分支机构,支持增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暨华南A 股增城园区挂牌成立,支持从化区、南沙区、增城区获批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

3.4 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

广州面向农作物、蔬菜、花卉、果树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防治、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业污染治理等农业相关产业的农业经营主体科技需求,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组织科技特派员与农业经营主体结对,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服务。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农业科技特派员带着技术和成果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技术服务。2022—2024 年,广州农村科技特派员累计入库超过3 000 名,每年组织实施100 项左右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3 年累计选派300 个左右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精准对接农业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在广州市7 个涉农区建立300 个左右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 年累计培训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员、经营管理者、新型农民等超过30 000 人次,促进超过300 个农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创新能力,推广超过1 000项现代农业新技术(包括新品种、新工艺、新方法、新装备等)[17]。

3.5 开展科普帮扶“进乡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利用多种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持续开展科普宣传,大力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新成果的示范推广,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广州已建成的各类科普基地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进科普基地与乡村中小学对接,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进实施科普“下乡”。联合广州多个科普基地、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优化整合科普资源,支持建设广州科普联盟活动平台,实现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组织策划“乡村振兴”“科技帮扶”等系列主题活动,打造“科技帮扶直播间”,精准定位推动科技帮扶、乡村振兴。2020 年以来,在广州地区共组织多场次科普下乡活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4 广州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 科教资源丰富但未能转化成农业科技创新优势

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集聚了全省众多的农业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但丰富的科教资源对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带动作用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体制机制未能完全理顺,广州地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多数是国有体制,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技人员对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对实现产业化缺乏内在动力。农业科研及创新本来就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因而广州的农业科技创新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乏力。

4.2 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创新的力度不够

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及提升竞争力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力度推动农业基础研究创新。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创新,就无法抢占新一轮科技周期突破的高地。从广州多年来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对农业科技创新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不仅导致广州农业基础研究落后,也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尤其缺乏重大农业基础研究谋划与布局,难以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以种业为例,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其相关基础研究需要大量投入,种业研究上不去则直接影响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

4.3 农业财政投入水平相对不足

从公共财政涉农支出情况来看,2022 年,广州公共财政支出投向农林水事务方面支出为83.81 亿元,占全市总财政支出比例为1.64%[18]156,农林水支出占比偏低。从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看,广州按三次产业分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一产业为15.41 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0.19%,与第二产业(占比为15.01%)、第三产业(占比为84.80%)相差较大[18]99。农业投入水平不足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广州地区的水利化、机械化和设施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24 861 万 W,农林牧渔业劳动机械化程度为7.4%[18]219,说明与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生产手段现代化还有距离,不利于机械对劳动的替代。

4.4 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充分

广州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链和产业链不协同。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需要形成服务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目前,广州涉及农业产业的一些关键环节出现“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上存在断链现象[19]。二是科研机构之间协同不够。广州地区的涉农科研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中,科研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联合技术攻关不够,产学研一体化、“育繁推”有效衔接的协同创新格局远未形成。三是科研和产业发展不协同。农业科技创新不是孤立的活动,其本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但囿于科学研究和农业产业发展协同程度不够,一些科研机构为创新而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4.5 农业科技创新与城乡居民高质量发展需求有差距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保障供给、保障民生的重要产业。当前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但目前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仍存在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技术多而提高品质的技术少,农业生产技术有余而加工技术不足,严重影响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向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农业科技创新既要考虑消费需求拉动,也要契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纵观广州农业科技创新,由于产业链和技术链双向融合度不高,不仅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高质量发展需求,也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5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研判

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制定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国内外农业科技革命和技术发展态势,锚定中国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研判,为广州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科学依据。

5.1 新技术变革推动大农业格局加快形成

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智能化和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持续深化,不仅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利用基因编辑、基因组学、遗传改良等新型育种技术,可以改良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可以实现精准育种,避免传统育种中出现的不必要的耗时和浪费。农业机器人可以完成种植、收割、除草、施肥等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安全性。利用微生物可以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的农产品和食品,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人造肉等替代品[20]。这些新的技术革命使现代农业越来越朝着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和装备密集的方向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大农业”生产格局不断形成。

5.2 多样化、优质化、营养化消费需求增加,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伴随经济稳步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在农产品需求总量快速增长基础上,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膳食结构不断优化,推动农产品消费主要由以粮菜食品为主向优质化、功能化和多元化转变。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大幅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构建,农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特别是随着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种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将培育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源,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短板不断补齐,农业科技增产提效显著。随着农产品产地预处理水平提高,蔬菜品牌建设不断强化,营销模式不断创新,蔬菜消费质量将进一步提升。总之,树立“大食物观”理念,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是大势所趋,也成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契机。

5.3 农业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在资源与环境的现实条件约束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引领和内生增长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农业经济学传统观点认为,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但现代农业借助科技创新,直接将植物种植到立体植物工厂的空间和营养液中,通过对光线、温度和湿度的精准调控来提高复种指数、提升产出效率[21]。总而言之,受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及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等多维要素驱动,农业科技在“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绿色发展”等经典议题外产生了新的技术要求,推动农业工厂新范式变革,突破农业资源约束,向空间要资源,向空间要“农场”,向海洋要“牧场”[22],塑造模块化的“植物工厂”“作物工厂”“海洋工厂”,成为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5.4 居民消费倾向变化推动食品消费主权化

“大食物观”的提出,将狭义的粮食安全问题拓展为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发展背景下,追求安全、品质和健康的食品成为以保障食物主权为特征的国际潮流。在全球食物安全形势严峻、食物权利难以保障的复杂局面下,通过构建健全的食物主权体系可以确保食品安全。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变得愈发丰富,消费者在获得充足有效的数量供给后,在需求上开始向农产品的品质化供给转变,食品供给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消费者食品主权不断深化[23]。换言之,国家宏观层面要求推进食物供给安全,消费者微观层面要求品质优良,两种力量推动形成食品主权时代的到来。因此,追求优质农产品供给和提升农产品品质技术,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期趋势。

6 广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功能定位

6.1 种业新品种创制中心

抢占种业制高点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任务。广州要基于农业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充分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都市现代农业跃上新台阶。一是立足现代渔业等新品种的优势地位,积极开展面向全国的新品种创制,做强做大现代渔业种业。二是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强化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市场化品种创制,提高大湾区“菜篮子”供给水平及小盆栽花卉市场占有率。三是依托热带、亚热带微生物技术优势,在新型食用菌菌种创制等领域实现新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形成有广州特色的种业技术创新高地。

6.2 食品科技创新中心

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和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功能和质量安全的需求日益增加,个性化、智能化、便利化成为食品产业未来趋势。从公众对食品的需求出发,打造“从餐桌到农田”逆向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模式,从消费端梳理挖掘公众对于食品科技的重大需求,提升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形成创新活动泉涌的食品创新生态体系。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提质传统食品,培育新兴食品,布局未来食品。积极发挥广州食品科学领域基因组学、合成生物技术优势,践行大食物观,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食品创新高地。

6.3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动力。依托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聚焦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一是继续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国际一流创新生态,面向全球汇聚高端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在已有南沙渔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基础上,根据广州现代农业优势行业和特色农产品,吸引全国顶尖农业科学家在广州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蔬菜、花卉、畜禽等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发力、寻求突破。二是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围绕建设广州农业战略科技人才力量长远目标,广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者、知名企业家等天下英才,构建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引领、领军人才为中坚力量、优秀青年人才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新格局,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6.4 技术集成转化创新中心

重点依托广州地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研院所,围绕水产、花卉、蔬菜、畜禽等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开展集成式科技创新,加强现代农业基础研究及应用型基础研究,拓展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以农产品品种优质安全、绿色生态种养、资源环境友好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相关先进技术和模式的整装配套研究及推广,形成一批有广州特色、有关键技术的一体化农业产业技术群[24]。同时,充分发挥广州农业总部经济发展优势,结合国家、省、市东西部协作及巩固扶贫开发成果要求,形成“广州总部技术集成+域外生产基地”模式,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和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带动农业产业技术进步。

6.5 农业新型装备创制中心

农业装备关乎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农业装备创制中心,突破农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强化广州农业装备技术供给,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分利用广州良好的现代制造业基础,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形成智能农机、智能温室、智能灌溉等新型装备的技术中心和供应基地,努力抢占一批前沿技术制高点,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未来农场和植物工厂智能化技术与装备三大主攻方向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农业装备关键“卡脖子”技术,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创制若干面向未来的智能农机装备,推动重大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推动农业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

6.6 数字农业产业技术中心

在数智化转型的发展背景下,用数字经济加持和赋能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广州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以及荔枝、花卉、水稻、水产等优势产业,对气象环境、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农事活动等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相关数据情况上传云端,为科学化农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农业的精准监测、智能管理、智能决策,使现代农业充分数字化。同时,加强数智技术普及与应用,积极开展精准农业、智能灌溉和智能温室等农业生产过程的改造和重塑,探索数智农业发展道路。

7 广州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对策建议

7.1 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优化整合广州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稳步形成都市现代农业各类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及综合服务中心等科研及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传统农业技术走向现代化。积极挖掘和探索岭南主导农畜产品的营养功能与利用策略,研究开发有营养功能、安全优质的加工产品与加工制造技术,推动广州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借助创新平台加强与农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链接,着力在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5]。二是建成一批示范基地。开展花卉种质资源创新、荔枝精确化和数字化栽培管理体系,以及其他特色优势产品物联网和大数据管控平台等技术攻关,推动建设广州丝苗米种质资源库和繁育基地,智能机械化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以及渔业、花卉、蔬菜、荔枝、畜禽等一批农业生产基地。

7.2 高质量实施“穗种强芯”工程,建立健全种业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为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高质量实施广州“穗种强芯”工程,结合中国未来种业发展趋势,广州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上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是充分发挥广州科技资源、创新资金、创新机构汇集的优势,强化种源攻关和新品种选育,高标准建设广州种业研究院、黄埔隆平院士港科创平台,集中力量强化发展优势,补齐短板弱项,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自立自强贡献广州力量。二是充分利用广州地处岭南、气候温润、雨水充沛、种质资源丰富等优势,全面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和整理,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组织开展对名优特农家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改良繁育,建立分级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三是建立联合育种攻关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整合农业高等院校、育种企业、科研院所等种业优质科技资源,加强科研院所与育种企业项目对接,建立科企创新共同体,重点围绕种业“卡脖子”技术和环节开展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种,提高良种选育成功率[26]。

7.3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技术

整合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全力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推动以目标为导向开展跨学科、大协同攻关,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27]。支持广州地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中企业建设一批涉农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推进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着力推动实验室总部和分中心建设工作。立足岭南特色和广东实际,对标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瞄准现代农业发展前沿问题、“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把广州建设成为引领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高端科技人才聚集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促进农业现代化,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数智生产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28]。一是开展精准农业技术研究。重点发展智能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循环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构建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技术研究。二是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技术研究。重点突破从农产品原料到健康食品的现代食品工程化核心装备开发与制造技术,绿色高效智能消毒技术[29]。另外,加强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监测评估、过程控制等技术研究。

7.4 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引育

围绕广州蔬菜、花卉、水果、渔业、畜禽等主导优势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分析“卡脖子”技术环节,积极开展重点攻关。一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技术创新团队,密切跟踪重点产业种业技术、农业装备、生物农药等方面的顶尖团队,吸引其来广州创立创新平台;同时依托广州现代农业产业需求,成立种业、花卉、水果等优势产品院士工作站。二是面向全球招募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人造食品、营养健康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30],在广州建立研究基地,助力广州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之都。三是发掘一批农村乡土专家。充分挖掘乡村本土人,为进一步夯实广州市农技服务基层队伍提供人才支撑,组织遴选精通农业技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较大影响力的农村乡土专家,为广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7.5 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孵化

一是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繁育、制种、配套栽培等技术,以及水果、蔬菜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开展优势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农用物资和设施农业技术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捕捞装备等领域研发攻关[31]。二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让科技创新带动孵化,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三是实施乡村技术服务支持措施。组织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为农服务,继续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科技需求,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7.6 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农业生产“急难愁盼”

一是坚持推介良种良法。坚持广州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制度,每年遴选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抗性强、稳定性好的一批农作物、水产、畜禽良种,以及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一批先进成熟技术[32],面向农业生产推介发布。不断培优农业品种,促进品质提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开展大型农技推广活动。每年举办大型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组织省、市、区各级农业科研及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现场为农民提供农技咨询。每年举办广州市农业新优品种擂台赛,评比选拔种业企业优良农业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组建农技“轻骑兵”队伍开展精准服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上遇到的“急难愁盼”技术难题。三是发挥社会力量,加强农技推广。支持在穗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推广,鼓励高等院校涉农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依托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立综合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社会化服务站点。

7.7 培育高素质农民,带动乡村人才振兴

立足广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实际,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贴近农民需求为核心,培育高素质农民。一是重点培育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创新创业带头人,包括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等,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认证管理、市场开拓等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农民培训课程,通过弹性学制等多种形式开设农民专业技能培训课程,鼓励引导农民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以村、镇为主体,组织田间课堂、农村农民学校、网络教育等培训。二是发展壮大“三农”专业队伍。依托新业态、新技术凝聚能工巧匠、高校毕业生、职业经理人等各类专才,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土地承包仲裁等人才队伍,提升“三农”人才服务能力。拓展和创新“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完善大学生村官、农村法律顾问等制度。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镇班子及村“两委”班子,促进优秀青年人才回流农村、留在农村、服务农村。

8 结论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广州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旨在建设与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走前列、做表率,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广州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广州具备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科技教育及产业优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农业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但广州较为丰富的科教资源未能很好转化成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存在断链现象,农业科技创新的产业链和技术链双向融合度不高。随着数字化、云计算、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越来越朝着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和装备密集的方向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范式发生深刻变化,“大农业”格局加快形成。

广州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作用,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借助创新平台加强与农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链接,着力在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高质量实施广州“穗种强芯”工程,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强化农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围绕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引育,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广州科技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