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若维 唐雅婕
[摘 要]学前教师情绪劳动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情绪劳动优化策略为主要研究视角,运用NVivo12质性分析工具,对CNKI所收录的关于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近十年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系统梳理我国研究者提出的关于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优化策略。文章还从教师个体、组织管理、国家政策、高校培养、社会公众五个层面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类整理、文本编码和内容分析,从整体上分析如何优化学前教师情绪劳动,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2-0172-05
[收稿日期]2023-11-15
[作者简介]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在线教育中的幼儿园情绪劳动研究”(20EDE367)
[作者简介]邹若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论;唐雅婕,绥化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随着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国家在学前教师队伍精神层面建设上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教师情绪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在现实中,公众倾向于关注教师情绪功能而忽视教师在保教工作中付出的情绪劳动。学前教师是高情绪劳动者,其情绪劳动是为达到学前工作要求和教育目标,在面对工作对象时调整内心情感和面部表情,以表现出适宜情绪状态的过程。以往研究表明,情绪劳动不仅影响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1],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2]。情绪劳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合理的情绪劳动有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而情绪劳动失调不仅会造成教师严重的资源消耗,还会令教师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引发严重后果。由此,关注学前教师情绪劳动及其优化策略对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有关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基础。在情绪劳动优化策略方面,大多是研究者根据量化研究结果提出的相关建议,但在视角上较为狭窄,内容上较为片面,目前也尚未有研究者在以往文献的回顾整理中对此部分进行总结。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我国研究者提出的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优化策略,总结出较为全面系统的优化策略,能够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高质量学前教育教学的实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作为主要的文献源,“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作为主题词,对近10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形成基本的目标文献。再依据研究内容对目标文献逐一阅读和筛选,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紧密的文献,最终选取19篇文献作为研究的有效样本进行内容分析。
(二)研究工具与编码方法
NVivo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质性分析软件,可以帮助研究者整理、分析和提炼对非结构或质性数据的观点。本文以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為研究工具,将19篇文献导入其中,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编码方法为:一是根据研究主题和文献内容确定一级节点,形成研究框架;二是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形成若干子节点;三是组织子节点,保持节点结构化。整个编码过程定期检查,不断反思和重新组织节点。
二、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阅读文献。将文献导入NVivo12中仔细阅读,结合前期了解的基础,初步形成研究的整体框架,并确定树状节点的名称。根据多数文献呈现的内容,发现我国研究者多从策略的实施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优化策略,因此确定教师个体、组织管理、国家政策、高校培养、社会公众五个层面为一级节点。
第二,开展编码和分析。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和编码,最终确定教师个体、组织管理、国家政策、高校培养、社会公众层面15个二级节点,二级节点下的具体措施为三级节点。
因此,结合编码参考点,从教师个体、组织管理、国家政策、高校培养、社会公众五个层面出发,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如表1所示:
(二)编码的构成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和编码结果发现,教师个体、学前、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在优化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个体层面。通过文献内容编码分析发现,研究者们提出学前教师主要从学习情绪调节策略、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和谐师幼关系四个方面来优化情绪劳动。由此,以教师个体为一级节点,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师个体的二级节点。
组织管理层面。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幼儿园及其管理者,对教师情绪劳动具有管理和监督作用。研究将组织管理作为一级节点,将二级节点分为重视园所文化创设、建立情绪支持和保障系统、加强情绪劳动技能培训。
国家政策层面。国家政策能够为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研究将国家政策作为一级节点,在阅读和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将重视情绪情感的作用、完善情绪劳动评价体系标准、减轻教师负担、加大财政支持四个方面作为二级节点。
高校培养层面。职前教育是学前教师专业素质基础保障,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研究将高校培养设为一级节点,二级节点包括:进行情境化模拟训练、加强情绪素养课程建设。
社会公众层面。社会公众的态度影响学前教师的社会地位。研究将社会公众作为一级节点,二级节点分为提高对教师的专业认同和媒体积极关注教师发展。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在NVivo12对文献内容进行的编码中,一级节点教师个体、组织管理、国家政策、高校培养、社会公众居于从属关系最顶层,是实施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优化策略的途径和主体,而所包含的各子节点编码则是对这五个层面的内容支撑。
(一)教师个体
学前教师是情绪劳动的实施主体,其自身情绪智力会影响情绪劳动[2]。通过对所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研究者们从教师个体层面提出的主要措施有学习情绪调节策略、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和建立和谐师幼关系。
1.学习情绪调节策略
学前教师是高情绪劳动者,其情绪劳动一旦调控失败,就会陷入情绪劳动的失调窘境,引发严重后果[3]。因此,学前教师要学习情绪管理和调节策略,增进情绪情感素养,多使用自然表达和深层扮演,避免情绪劳动负荷和资源内耗。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情绪,了解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消极情绪也是情绪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情绪记录法、情绪反思法以及与他人交流来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合理掌控情绪[4];其次,注重自我疏导,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情绪之后,要保持稳定心态,寻找排解和转换消极情绪的方法,如珍惜休假福利,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自我放松活动、正念训练等[5][6];最后,将情绪规则内化,教师在工作中要改善负向表达方式[7],通过认知重评使情感体验与组织规则一致[8],在情绪劳动中多使用自然表达和深层扮演,减少资源消耗。
2.加强自身职业素养
为提高工作中情绪劳动的质量,学前教师还需要增强自身综合职业素质。首先,合理定位自我职业,增强职业认同感,徐楠等人提出合理定位自我职业期望有助于减轻情绪劳动所造成的资源内耗[9];其次,提升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为此,林娇娇提出学前教师一是要减轻负担,调整情绪,二是对自身进行形成性评价,三是珍惜教师福利,补充情绪劳动消耗的资源[10];最后,定期参加培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11]。同时,教师在工作中也要注重提升自身反思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和谐师幼关系
良好的师幼关系也是进行高质量情绪劳动的基础。第一,树立正确儿童观与教育观,秦旭芳提出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幼儿,在情感上与幼儿建立精神联系,让幼儿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教师的关爱[12]。第二,增加师幼交往次数和质量,教师与幼儿多交流會促进师幼关系和谐。第三,教师还应注重学习通识性知识,能够对幼儿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解答[13]。
4.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来自他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学前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朋友等社会力量来使自己得到身心和物质上的支持[9],如向家人和朋友倾诉工作中的情绪情感问题,或向学前管理者和有经验的同事寻求帮助等。
(二)组织管理
幼儿园是优化教师情绪劳动的重要支撑。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幼儿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发现,组织管理层面主要有三个途径:重视园所文化创设、建立情绪支持和保障系统、加强情绪劳动技能培训。在所有编码节点中,组织管理这部分点数最多,说明组织管理在优化教师情绪劳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重视园所文化创设
幼儿园要营造和谐温馨的园所文化,促使学前教师有归属感,发自内心热爱集体,将组织规则内化,从而多使用自然表达和深层扮演,少采用表层扮演。首先,幼儿园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14],为此,管理者需要做到的有:重视教师情绪劳动,关心教师心理健康;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如减少不必要的评比和检查;尊重教师合理需求和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予以关怀和支持;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提升教师专业自主性。其次,营造和谐组织气氛,如塑造工作共同愿景,实现组织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开展群体性休闲活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氛围[15];还要为教师提供物质支持,如设置教师独立办公室[16]。
2.建立情绪支持和保障系统
一是为教师建立情绪疏导机制,如定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组织心理调适活动、设置专门的情绪舒缓室等;二是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补偿教师因长期情绪劳动所造成的资源消耗;三是改进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将情绪劳动的实践标准纳入其中[17];四是缓解教师劳动负荷,如增派实习教师、减轻工作量;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较好的教师予以奖励,如增加福利、提供晋升机会等[14]。
3.加强情绪劳动技能培训
幼儿园管理者应将情绪劳动纳入培训课程中,引导教师学习情绪调节技巧,提高情绪管控能力,增强情绪专业素养。首先,加强教师专业认同,如帮助教师设置发展目标、开展教师带教活动、实施送教下乡活动[18];其次,开展情绪素养培训,在教育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育途径上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帮助教师认识自身情绪、养成认知重评的习惯;最后,开展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训练,巩固教师情绪劳动技能的学习[4]。
(三)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发挥着宏观调控职能,在教师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在国家政策层面主要措施有:重视情绪情感的作用、完善情绪劳动评价体系标准、减轻教师负担、加大财政支持。
1.重视情绪情感的作用
在我国颁布的相关政策中尚未对学前教师情绪情感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其他学段教师相比,学前教师的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对其情绪情感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教师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尊严和需求,重视教师的权力与选择[19];另一方面要尊重教师合理的情绪表达需求,包括负面情绪的表达,同时重视教师工作实践中情绪情感的作用,以此提高教师情绪劳动的质量[7]。
2.完善情绪劳动评价体系标准
目前学前教师相关专业标准中缺失对其情绪劳动的具体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应组织设计出较有权威性的情绪劳动评价体系标准,完善学前教师情绪表达规则[4]。同时将教师的情绪劳动考核纳入招聘选拔、职称评定、晋升机制、科研发展等相关考核制度中[10]。
3.减轻教师负担
为保障教师情绪劳动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应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措施。如教育局的相关工作直接对教师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教师的情绪状态,因此要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内容,避免幼儿教师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保障教师情绪健康[16]。
4.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教师待遇
国家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着物质保障的作用。研究发现,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与工资待遇显著相关[2]。一方面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增加学前教育奖补资金[15];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加强工作岗位穩定保障[6]。
(四)高校培养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职前高校培养是促进准教师情绪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措施有加强情绪素养课程建设和进行情境化训练。
1.加强情绪素养课程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仅要教授准教师理论知识,还应关注准教师情绪劳动相关能力的培养。首先,开设专门的情绪素养课程,为准教师提供系统的情绪知识与技能教育[7],进行情绪劳动策略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3];其次,开展一些情绪相关的讲座[4];最后,定期对准教师进行情绪相关知识的考核。
2.进行情境化模拟训练
情境化模拟训练可以增强准教师情绪劳动的意识,还可以锻炼准教师的实践能力。具体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对准教师进行情绪劳动策略训练,在训练中呈现拟真的教学环境,使准教师体验到较为真实的情绪,并引导准教师采取应对策略,锻炼准教师将学习到的策略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16]。
(五)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对学前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会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公众层面的措施有提高对教师的专业认识和媒体积极关注教师发展。
1.提高对教师的专业认识
目前社会公众对学前教师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会造成教师心理失衡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17]。因此,社会公众应当正确认识学前教师的职业,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如张戈提出社会公众要理解教师工作,对教师的情绪有一定的包容性,家长要理解和尊重教师,配合教师的工作[16]。
2.媒体积极关注教师发展
媒体是社会公众的视角,但近年来媒体过度报道关于学前教师职业的负面新闻,由于“幸存者偏差”,社会公众对学前教师形成一定偏见,加剧了学前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负担。为此,媒体应当多关注学前教师职业的积极面,同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对情绪劳动的支持[20]。
四、反思与建议
通过梳理以往相关文献可以看到,我国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优化策略制定奠定了基础,开拓了途径。但目前优化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仍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未来还需积极展开相关研究,探索提高学前教师情绪劳动质量的途径。
(一)加深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优化策略相关主题研究
目前研究更多是在探究学前教师情绪劳动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中提出优化策略,且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落实到实践中去,无法真正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未来研究者应关注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优化策略方面并积极展开相关研究,为一线学前教师提供有依据的高效策略,提高情绪劳动质量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前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实现。
(二)加强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质性研究和干预研究
在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多以探究情绪劳动的前因变量和后置变量的量化研究为主,情绪劳动的质性研究和干预研究较少。鉴于当下学前教师专业发展趋势,随着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问题不断复杂化,研究方法不能仅停留在以量化研究为主上。一方面,应加强对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质性研究,如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质性研究能够聚焦个体经验,较为真实地反映现实存在问题,并能密切联系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另一方面,后续研究还应多关注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干预研究,为教师情绪劳动提供有依据的高效的优化路径。
(三)推进情绪表达规则和情绪劳动评价体系的建设
我国尚未制定细化的学前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对情绪劳动的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这阻碍了将教师情绪劳动纳入到相关考核中的进程。建立情绪表达规则和情绪劳动评价体系,离不开研究者对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应深入探究我国学前教师情绪劳动,推动情绪表达规则和情绪劳动评价体系的制定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提高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研究的水平以及相关文献的产出量,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贾云.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与专业发展关系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2):89-95.
[2]肖丽君.幼儿教师情绪劳动、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秦旭芳,刘慧娟. 教师情绪劳动失调窘境与理性化调控[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 36(10): 41-45.
[4]毛可. 学前教师情绪劳动困境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19.
[5]蔡永辉,程秀兰,李玲. 学前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和情绪劳动的关系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1): 69-76.
[6]潘华媛,高洁.幼儿教师正念与情绪劳动的关系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4):56-61.
[7]许倩倩. 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8]刘萱. 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的干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9]徐楠,张金荣,叶鑫苗,等.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1):18-24.
[10]林娇娇. 学前教师情绪劳动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11]钟燕. 学前教师情绪劳动和师幼互动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12]秦旭芳,丁起名.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使用现状及改进措施[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1):105-109.
[13]刘慧娟. 学前教师情绪劳动策略与师幼关系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7.
[14]时媛,金月.幼儿教师情绪劳动及其管理策略的实践探索[J].新西部,2018(15):122-123.
[15]胡志红. 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16]张戈.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幼儿教师情绪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17]齐玮. 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困境与优化策略——以厦门市D学前为例[J]. 教师, 2021(31): 72-73.
[18]栗艺文,张春炬. 关于幼儿教师情绪劳动问题的几点思考——以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学前为例[J]. 中国教师, 2020(8): 92-94.
[19]谢小娟.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管理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7(10):200.
[20]余胜美. 幼儿教师情绪劳动表现及管理策略——基于对广州市部分学前教师的问卷调查[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7(7): 66-69.
[责任编辑 张 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