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忠 陶佳欣
南京东郊中山陵入口处有一座四柱三盈的花岗岩牌坊,中门横眉上镶有一方石额,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南京也因此被誉为“博爱之都”。“爱”是人们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人或事物的深厚情感。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容纳着无数深厚的人文情感。无论是温情或是凄婉的爱情,还是饱含忧思的家国之爱,抑或是海纳百川的包容之爱,一点一滴,共同构筑而成这座充斥着广博爱意的“博爱之都”。
一、南京城中的情与爱
在南京这座城市,从古至今,流传着无数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温情、浪漫或凄婉的情爱跨越时间的长河,经久不衰地弥漫在这座城市。
1.王献之与桃叶渡
在东水关西面、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有一座古渡口,名为桃叶渡。它曾见证着历朝历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一六朝古渡因東晋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处迎送爱妾桃叶而得名。据宋代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记载:“桃叶渡,《图经》云,在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名也,其妹桃根。献之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不用楫者,谓横波急也,尝临此渡歌送之。”[1]桃叶渡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临河有一石牌坊,横书“古桃叶渡”四个大字,石牌坊正反面两侧均刻有楹联,正面刻有“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则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这一渡口正是东晋时期一段浪漫爱情故事的见证。
东晋时期,王献之的爱妾桃叶常常乘船渡河看望家人。由于渡口位于两河交界处,加之当时内秦淮河河面宽阔,渡口水深且湍急,如遇风浪,摆渡不慎时翻船事故常会发生。每当桃叶往返秦淮河时,王献之总是担心她渡河时的安全,因而常常亲自在渡口迎送。
王献之与桃叶在桃叶渡口的浪漫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美好诗篇。以诗篇为载体,这份爱意得以流传至今。渡口石牌坊背面的联语就取自明末清初女诗人纪映淮的《桃叶歌·清溪有桃叶》:“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名以王郎久,花犹古渡新。楫摇秦代月,枝带晋时春。莫谓共凭览,因之可结邻。”[2]时至今日,立于桃叶渡前,人们仿佛依然可以感受到1600多年前二人在黄昏渡口相望时的爱意,魏晋名士的浪漫与潇洒依然弥漫在这座城市。
2.李香君与侯方域
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同样与桃叶渡有着不解之缘。李香君,又名李香,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孔尚任以她与“清初三大家”之一的侯方域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桃花扇》,二人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广为传颂。侯方域所著《李姬传》记录下了李香君与侯方域二人相识、相恋、相离的全过程:“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3]侯、李二人相识于金陵,才子佳人题诗吟曲,渐生情愫。李香君不仅才貌出众,更具有非凡的见识与品格。她及时戳破阉党余孽阮大铖的诡计,劝说侯方域拒绝利诱、保持气节。在与爱人分离之时,除了依依惜别的不舍外,李香君更是展现出了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爱人的勉励:“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4]桃叶渡口,李香君设宴饯别侯方域,劝勉侯方域坚守品格,并为他弹唱《琵琶词》,是为绝唱。这份对于真挚爱情的坚守以及底层女子过人的见识与品格在金陵城桃叶渡口留下印记,经久不衰。
二、金陵怀古与家国之爱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先后成为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明代也曾定都于此。金陵虽为六朝古都,但六个朝代均为短命王朝,平均存续年限不足60年。作为曾经的政治文化中心,金陵城拥有着繁华兴荣的历史,也布满了朝代兴亡与时移世异的痕迹。故而除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外,古都金陵还留存着众多文人志士深切的家国情怀。
历代文人墨客大多有着忧世之思,在寻求自身政治抱负的同时往往密切关注着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寻找改朝换代背后的原因,以怀古的方式为当前的社会建设提供借鉴,即所谓的借古喻今,咏史怀古诗词也因此应运而生,而金陵怀古恰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隋唐及明清时期政治中心的转移,曾经辉煌的金陵城变得萧条,乌衣巷、燕子矶、凤凰台、秦淮河等诸多名胜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凭吊怀古的对象,金陵怀古诗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除了无限的感伤与追思外,诗词中更多地包含着作者对家国深切的爱意与忧思。
咏史诗史上第一组以金陵为题材的组诗是李白的《金陵三首》,创作于安禄山攻陷两京的时局背景下,李白意图借南朝兴亡的史事感慨时局。《金陵三首》其二:“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将金陵城的今昔盛衰对照描写,抒发兴亡之感;其三:“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感叹六朝盛衰无常的同时将眼前的金陵城与唐代洛阳、长安二都相连,点明朝代兴衰的关键在于“人事”,直接借六朝兴亡喻指唐王朝的盛衰。历史与现实的重叠,体现出作者的忧思之情与家国之爱。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颓势日显。据统计,现存的1442首唐代咏史诗中,晚唐所作占了1014首,[5]其中不乏金陵怀古诗。中晚唐诗人往往试图借古讽今,借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政治局势的感想与建议。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更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就揭示了陈后主亡国的原因在于其奢侈荒淫的生活,以此强调“人事”对朝代兴亡的重要影响。批判统治者昏庸无度,强调“人事”重要性的观点也是这一时期金陵怀古诗的主要观点。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李商隐《咏史》“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等均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暗指统治者如若安心于依靠山川之险而纵情享乐,则必将步六朝后尘。
至宋代,金陵怀古词依然是文人咏叹六朝以警示统治者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途径。北宋时期,随着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文人政客的忧患意识愈发强烈,纷纷将目光投向承载着六朝遗恨的金陵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其中的代表,下阕:“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体现出作者面对金陵城遗迹,将六朝时的悲恨与当前社会形势相较,警示统治者“繁华竞逐”的后果,为借金陵抒写国家兴亡增添了更多的爱国之意。靖康之难以后,国势更为严峻。内忧外患之下,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金陵也成为紧邻前线的军事重镇。这一情势之下,文人墨客心中的“金陵情结”更为深厚,借金陵古事表达强烈的忧国之思。[6]南渡名臣李纲的《六幺令》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以六朝故事为诫,希望南宋统治者避免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作者面临着国将不国的危难局面,因而在借古喻今的忧患意识外,还深切表达了努力抗金、重整河山之情,具备了一种责无旁贷的英雄使命意识。[7]
除了借古喻今以表达忧思的家国之爱外,对于亡国遗民而言,金陵怀古还蕴含着强烈的故国之思。部分文人借金陵城这一历史象征及其中的历史遗存表达自己对于故国的思念以及亡国的沉痛。如郑燮《满江红·金陵怀古》:“流不断,长江淼;拔不倒,钟山峭。剩古碑荒冢,淡鸦残照。碧叶伤心亡国柳,红墙堕泪南朝庙。问孝陵松柏几多存?年年少。”在抒发时移世易的感慨外,结尾处更是直接向位于紫金山上的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发问,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伤悼之情。[8]
三、建筑艺术与包容之爱
所谓博爱,更体现为一种博采众长的接纳与包容。包容性恰恰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又一大特征。从六朝时期的石刻雕塑至民国时期的首都建筑规划,无一不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色的交流与碰撞。
六朝石刻与中外艺术风格的交融。六朝石刻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则代表了六朝石刻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南朝陵墓石刻分为三类,即石兽、石碑和神道石柱,形成一组完整气派的石刻群。[2]南朝陵墓石刻,特别是神道石柱的雕刻艺术风格,鲜明地体现出中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现存33处南朝陵墓石刻中,21处位于南京,为南京留下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印记。
现存的南朝神道石柱中,最完整的是梁朝吴平侯肖景墓前的石柱。六朝陵墓神道石柱的结构大体一致,故以萧景墓石刻为例,可以一探南朝陵墓石刻,特别是神道石柱的风格特点。萧景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甘家巷西,墓前神道石柱由柱头、柱身和柱座三部分组成。柱头顶部有一盘形圆盖,圆盖边缘及盖底刻有莲花纹。圆盖之上,石兽辟邪昂首挺立,形象生动。柱身为圆形,刻有20道隐陷的直刳棱纹。柱身上部有一长方形柱额,柱额上刻有神道文,侧面与下方均雕有纹饰,侧面为披衣袒肩、赤脚且手执花草的人像,下方则刻有力士浮雕和交龙纹、绳辫纹。柱座则为上圆下方的形制,上层浮雕双螭,下层为方形基座[9]。从这一神道石柱雕刻造型中,可以窥见,南朝陵墓石刻明显带有了西方雕刻艺术的特点。
关于南朝神道石柱柱式的渊源,滕固指出:“此种柱式通常以为希腊柱式,实则埃及中期(公元前2100—前1600年)的建筑中有所谓原形多利亚柱,即此种柱式。”详细来说,这一石柱与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的石柱有诸多相似之处,“阿育王石柱有多种,大抵园身,柱身周围上下刻诏诰之文;柱头作钟形,周缘刻细长的莲花瓣,其上围以绳辫,又上置一小圆盘,盘上蹲着狮子,有的石柱上蹲着牡牛,所不同的,梁柱化钟形为盘形,化狮子牡牛为辟邪了”[10]。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南朝之前并未发现在神道石柱上设置石兽的情况。可以说,南朝神道石柱上石兽的增置直接借鉴了印度阿育王石柱。此外,柱头与柱身上的莲花纹显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虽然一般认为佛教的传入带来了莲花纹的流行,但早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神庙的建筑上已经出现莲花纹,莲花纹柱式在中国的形成也不能排除受到西方建筑柱式的影响这一可能。[11]
当然,南朝陵墓石刻造型虽然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但仍是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成果。在不破坏传统丧葬形制的条件下,借鉴印度阿育王石柱上设置石狮这一设计,将中国传统丧葬观念中的神兽设置在石柱上方,在保留了传统丧葬习俗的同时创造了南朝陵墓石刻的独特造型,深刻体现出这一时期艺术文化的包容与广博。
中西合璧的都城建筑。时至近代,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国都规划建设也被提上日程。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首都计划》,将“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12]强调南京的建筑应以“中国固有之形式为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因此,在这一时期,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点,又兼具现代建筑功能的建筑风格在南京城蔚然成风。[13]原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即美龄宫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美龄宫从外观上看是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雕梁画栋,歇山顶,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屋面弯曲,屋檐两头上翘,屋脊前端雕有小兽,瓦檐瓦当上均有雕饰,呈现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凤凰更是整座建筑最为突出的设计特点,别墅的琉璃瓦屋顶被1000多只凤凰雕塑环绕,每只瓦檐、瓦当上都刻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二楼南面的“凸”字形平台四周立有34根清式汉白玉栏杆,每根栏杆立柱上都雕刻着一只凤凰,更显示出别墅特殊的女性特征。门廊上的天花,使用中国传统的旋子彩画,为民国时期著名工笔画大师陈之佛所绘,色彩绚丽,精美异常。
美龄宫的建筑比例关系、使用功能则是西式的。其屋身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外墙为耐火砖制,外观使用典型的菱形装饰图案,窗子为大片落地的玻璃窗。内部装修也是中西合璧,彩色水磨石、铸铁花等西式装饰是建筑内部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这是一座中西建筑风格掺杂的折中主义的建筑,在模仿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的同时还创造了更具实用性的现代建筑。[14]美龄宫这种设计风格,既有西方的开放式空间设计,又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结构特色。因此,司徒雷登对美龄宫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是“远东第一别墅”。可以说,建筑风格上的包容性在近代南京都體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不仅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包含着无数的深厚情感。桃叶渡口迎送爱人的王献之,依依惜别的李香君与侯方域,及至美轮美奂的美龄宫,种种故事跨越时间的长河,经久不衰地弥漫在南京这座城市。无数文人墨客面对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执笔挥墨,在无限的感伤与追思外留下了对家国深切的爱意与忧思。从古至今,从六朝时期的石刻雕塑至民国时期的首都建筑规划,无一不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色的交流与碰撞。温情或是凄婉的情爱、饱含忧思的家国之爱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之爱,凝聚在南京这座城市,共同构成了这座充斥着广博爱意的“博爱之都”。
参考文献:
[1][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M].王进珊校点.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2]陈济民.南京掌故[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3]王文濡.續古文观止[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4]王文濡.续古文观止[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5]沈学玕.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弓亚斌.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1).
[7]张慧民,邓妙慈.寒烟衰草后庭花——论金陵怀古词[J].暨南学报,2008(9).
[8]周晓琳.“金陵”意象与古代作家的怀古心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9]卢海鸣.论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J].南京师专学报,2000(2).
[10]沈宁.滕固艺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1]沈琍.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12]付启元,卢立菊.1929年的《首都计划》与南京[J].档案与建设,2009(10).
[13]冯春龙,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南京社会科学,2003(12).
[14]牟婷.原国民政府主席官邸的建筑设计风格分析[J].艺术百家,2012(7).
(郑忠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陶佳欣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