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气象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2024-06-11 10:46:29吴崇张佳奇陶涛郭杨
唯实 2024年5期
关键词:低空气象培训

吴崇 张佳奇 陶涛 郭杨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安全“腾飞”需要气象护航,气象科技能够支撑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建设、赋能低空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要求加快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撑要素。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及能力建设,是推动气象人才队伍转型升级和素质提升,促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精细、从封闭局限向开放融合转变的不断探索的发展过程,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健全,为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助力发展低空经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萌芽时期(20世纪初—1934年)。这一时期我国气象教育培训还比较落后,气象工作主要是为战争提供保障。20世纪初期,我国的气象研究及相关教育工作主要是由一些外籍传教士和学者在进行。20世纪20年代,随着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在国内高等学府开设气象学课程,我国的气象高等教育才逐步得到发展。竺可桢编写的《气象学发达之历史》是我国首篇详述气象学历史的文献。在民国时期,我国气象教育培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了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设有气象组外,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展的气象学习班和国民政府空军开设的气象训练班也为气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竺可桢创办的气象学习班共办了4期,培养了近百名气象人才,为气象部门各个工作岗位输送了人才。国民政府空军气象训练班规模庞大,教学体系较为完备,课程设置力争丰富,特别是在抗战時期,为空军抗日空战的气象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时期(1935—1948年)。这一时期虽是我国气象事业初创期,气象教育培训即实施了坚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突出政治思想育人、探索培训内容与方式、推行国际交流理念的卓有成效建设之路。但这一时期的气象教育培训也主要是服务保障军事行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尚未显现。为适应抗战需求和战争形势变化,教育培训更加注重实用的气象知识教育,构建了课程讲授、集体讨论、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出一批批为军事行动尤其空军领域提供气象支持的专业人才。抗战期间气象服务已成为战略情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速、风向等因素的准确预测直接影响到空中战略轰炸及航线规划的成败,这一时期的实践也为我国气象服务的军民融合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石。另一方面,秉承开放交流的培训理念,派送学员在美军观察组电台实习交流,不仅学习了美军通报规则,还学习了美国报话机的相关技术,保证了战争期间业务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但这段时期的气象教育培训主要注重实用性,在系统性和深度上有所欠缺,教育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加之抗战期间局势动荡,气象教育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条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气象教育培训事业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展开。1949中央军委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的前身)成立后,在清华大学开办了第一期气象观测训练班并培养了79名学员,这是新中国培养的最早一批气象观测员。1951年,中国气象局开办了天气预报实习班并培养了39名学员,这是新中国培养的最早的一批气象预报人员。1955年,我国首个气象专业学校即北京气象学校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气象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气象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我国又陆续设立了一系列气象专业院校,如南京气象学院(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开始进行本科及以上的气象教育。这些学府为国家气象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壮大了气象学科人才队伍,为气象科研和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持,促进我国气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这段时期,我国逐步开展气象国际化交流进程,然而由于国际敌对势力阻挠,中国气象国际合作在曲折中探索,直到1971年恢复世界气象组织(WMO)合法席位,才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在气象领域互动交流学习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9年)。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救援、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等领域工作的开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加大,气象教育培训响应了科技兴气象、服务拓领域、人才强队伍的要求,主动适应气象事业的发展,依托计算机、遥感、探测等科技的发展,加快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气象部门加大气象院校建设力度。南京气象学院被列入全国重点院校,分别位于北京和成都的两所气象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高等学府,绝大部分地方气象局恢复或新建了气象中等专业学校。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气象服务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同时,中国气象局及各级气象部门纷纷开办各种高新技术培训班和在职提高班,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承担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双重任务的气象教育体系,为改善气象队伍的人才结构提供了保障。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英文简写WMO)各项自愿援助计划,包括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举办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评审等。1979年,中美签署气象科技合作协议,拉开了我国对外气象科技人员交流、培训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序幕。在教育培训领域,1993年WMO批准在南京气象学院设立中国最早的区域培训中心,每年接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气象水文管理人员到华进行交流,同时派遣我国气象专家远赴国外现场指导。

现代化时期(2000年至今)。近年来,我国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的低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迅猛,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低空经济在应急救援、医疗救护、警务安防等公共应用领域活动中有越来越多的体现,跳伞飞行、体验飞行、私人飞行、航空运动、航空科普等低空消费类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普及。为应对低空经济发展对气象技术的创新需求,气象教育培训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着力探索教育技术创新和学习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2003年,基于气象卫星广播系统的中国气象局远程直播教学正式启动,培训课程覆盖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数据处理及气候服务等多个专业领域,这些课程通过多语种授课以适应不同学员的语言需求,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远程教育培训从探索走向了实践。教育技术创新方面,变“灌输式”为“参与式”的教育培训方式,结合市场需求,运用研究式教学、访谈教学、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推行教育云平台、虚拟现实、行业慕课等教学平台与手段。资源建设方面,采用流媒体、非线性编辑和网页交互等多种技术,逐步搭建系统功能完善、应用性能良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共建共享环境。为培养满足气象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015年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20所高校联合发起创立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在气象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和研究平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习实训、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这一时期,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强。自2002年WMO将中国气象局气象培训中心设为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以来,两大区域培训中心南北辉映,累计为全球11000多人提供了短期培训。此外,我国积极响应WMO提出的“全球校园计划”,气象援外培训的规模和学员数量已位列世界第一,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气象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构建等方面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后疫情时代有效教育培训的参考模式。

二、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实践启示

我国气象教育培训事业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服务国家建设的宗旨,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不断变革内容方法,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完善的气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低空经济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坚持德才兼修,提升综合素养。我国气象教育培训坚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传承政治思想育人的“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自立自强”时代精神。当前气象教育培训要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气象史等内容开展培训,教育气象干部和学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弘扬气象优良传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既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气象教育培训中的核心地位,又要着力提升学员重点响应与现代气象服务紧密相关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需求,围绕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的低空经济领域,努力提升气象科技服务现代化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推动气象工作者积极应对气象服务领域的新挑战。

加强协同创新,开发持续动能。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积极运用气象科技和气象教育技术信息化,推动内容与时俱进、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建立完善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新业务流程以及气象科技管理等方面教育培训内容的开发和更新机制。围绕培训课程需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有计划地编制和更新系列教材,以及配套的实训实习教材和教辅。当前,为积极响应为我国低空经济安全“腾飞”护航的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战略,气象教育培训需要依托数字化和智慧化平台,利用数字化转型来整合和优化气象教育资源,围绕通用、警用、海关等各类低空飞行活动、航空应急救援低空空域管控系统等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完善师资教学内容,通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率提升。

构建长效机制,优化发展路径。我国气象教育培训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针对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不同办学形式,规范制定不同的办学标准,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强对气象教育培训质量和实效的跟踪评估。当前应继续推动气象教育培训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评估结果作为教育培训改进、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挖掘、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实时跟踪并持续反馈气象教育培训的效果,定期评估、调整和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应对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的巨大需求。

搭建高地和平台,提升大国话语权。我国气象教育培训一直秉承开放交流的培训理念,坚持对发展中国家气象培训援助和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气象科技。当前,我国的气象教育培训要在WMO等多边合作和“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履行气象教育培训的大国承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援助、设施援建和教育培训,搭建我国气象教育培训高地。另一方面,应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推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气象教育培训领域形成长期稳定的科技交流、科学家互访和气象教育培训的合作机制,提升我国在全球气象治理和低空经济的话语权。

三、提升气象教育培训质量的

对策建议

为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我国气象教育培训要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积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与现代气象服务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平台经济、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和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发展需求“同频共振”,突出科技发展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动力,致力于培养气象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复合型气象专业人才。同时,鉴于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全人类共同挑战,我国气象教育培训应贯彻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推动产業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气象治理话语权的提升贡献中国智慧。

促进思想觉悟与专业能力协同发展。建立理论基础与实践运用能力并重的气象教育培训模式。加强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创新理论的教培计划,引导学员保持“赶考”路上的紧迫感、为民服务的使命感、干事担当的责任感,不断提升领导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充分认识低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引擎的作用,针对发展低空经济的新要求,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WMO等国际组织合作,不断选优配强师资。借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不断更新气象科技与现代化服务前沿领域的教学内容,持续开发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翻转课堂等多样性教育培训方法,确保学员在政治理论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应对发展低空经济对未来气象挑战的全面技能。

加强国内外气象教育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国内教学资源与国际先进资源的合作,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方法创新。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气象专业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平台,同步借鉴和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气象教育培训的多样性与国际化水平。加强对涉外人员及国际议题的专业培训,如开展英语能力提升培训和气象科技英语培训,增设涉外礼仪、国际组织规则等课程,助力气象国际专家队伍建设和外事服务能力提升。同时,加强与相关部委和WMO等国际组织合作,在城市交通、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建筑业等作业飞行以及医疗救援、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等飞行活动的低空经济场景中,探索“气象+”合作新赛道,将气象模块定制化嵌入相关行业援外培训、科技交流和课程体系,建立气象国际教育培训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

推动气象教育培训评价体系持续优化。通过在线平台实施针对性的轮训和持续教育,定期评估培训内容与效果,提高研究和应对低空经济不同应用场景问题的能力。加强气象教育培训能力和质量的监控,狠抓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实效,加强对气象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和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估。构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不断推进气象教育培训评价体系及指标的科学性、精准度和标准化。顺应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实际情况,以课程开发及应用流程为主线,研究设计线上、混合式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梁曙霞

猜你喜欢
低空气象培训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气象(2021年2期)2021-07-01 06:19:58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气象战士之歌
心声歌刊(2019年5期)2020-01-19 01:52:52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大国气象
低空自由飞行短期冲突探测算法
无题(2)
南方文学(2016年3期)2016-06-12 13:54:34
低空无人机在测绘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