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2024-06-11 10:46:29王聪
唯实 2024年5期
关键词:江苏转型数字化

王聪

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江苏制造业基本已经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全国首批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江苏占据10席,数量和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底,江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为67.9,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但与此同时,江苏制造业存在缺乏领军型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应用场景规模化不够、数据资源利用协同化不足等发展瓶颈。因此,应充分利用江苏自身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破解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探索更具创新性、更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推进逻辑与发展趋势

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推动企业要素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等转型升级。系统梳理全国优秀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逻辑与发展趋势,可以为江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启示。

企业供应链体系向柔性化协同性转变。当前我国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尤其是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等科技胁迫行径,进一步凸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传统线性固化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已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需要构建起拥有快速响应能力、能够有效整合上下游企业、更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供应链体系。当前,国内部分制造企业借助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边缘计算、AI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人、设备、物料、工艺等各类要素的柔性融合,以互联网系统打通生产数据流,以数据驱动生产过程实时感知和动态优化,促进企业生产体系由大规模制造向小批量、个性化转型,实现工艺和制造的柔性切换。同时,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链主企业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网络状供应链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高度协同,从而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如三一重工的18号智能工厂借助借力大数据、物联网、2D/3D视觉传感技术、AI算法以及5G网络等,通过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强化了人、设备、物料、工艺等全要素的链接和全场景的融通,满足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化生产需要。富士康集团将物与物、机器与机器的互联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以电子科技制造领域的WEF灯塔工厂为引领,打造涵盖生产、加工、贴装、组装等不同模块的柔性化生产体系。

企业创新方式向一体化价值共创转变。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流程正在由以企业为主导向引导消费者共同参与并推动生产要素逆向整合的方向转变。一方面,新一轮技术经济范式变革正在改变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经济合理性,范围经济超过规模经济成为企业的优先竞争策略。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消费者参与度和话语权不断增强,“用户导向”“小规模”“个性化定制”正在取代“生产导向”“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成为主导方向。企业基于互联网直接对接用户需求,并对需求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实时感知,从而引导消费者深度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及服务等,以下游的消费需求倒逼上游的产品创新。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供应链的信息畅通,企业基于数字孪生、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关键共性技术,建立起生产企业、运营商、用户等多元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促进行业经验、基础工艺、生产流程等行业技术的数字化和价值再造,缩短了新技术产品从研发实验到产业化的周期。如美的集团2017年设立全国首家用户体验创新实验室,后又建立美的品牌和用户战略中心(CBS),基于用戶、社区和电商大数据,重点研究消费者生活方式、产品趋势和用户需求,实现了从工程师思维到用户导向的创新转变。徐工集团通过建立制造集团级标准件和通用件、共享产品三维模型和标准知识库,实现了机电、液压、传动和整机之间的联动设计,改变了过去不同企业和环节间反馈速度慢、反复核对工序繁琐等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设计效率。海尔智家构建的“10+N”全球开放创新体系,实现了用户与全球创新资源之间的零距离交互,通过将各领域、各行业、各品类合作伙伴链入智家体验云平台,构建共创、共赢、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单品到场景、从空间到全屋的迭代升级。

企业组织架构向扁平化自组织模式转变。数字技术构建的信息交互方式更加及时、精准、充分,引发了产业组织在管理、流程、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促使企业价值创造由线性向网络化、平台化模式转变。同时,市场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增加,也要求企业走向基于数字孪生的“模拟择优”。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正在打破过去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垂直管理结构,通过去中心化、管理放权和个体赋能,形成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架构。这种“联合舰队式”的组织架构包含若干柔性动态的微型经济体,不同模块和节点共同组成价值网络系统,每一个基于市场变化和任务模块建立的工作团队,使员工从由上而下、等级分明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自发主动的推动者,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实时响应。如海尔集团从1998年开始着手企业内部结构和流程再造,从实现“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营运零资本”的“三零”目标,到积极探索“人单合一”创新模式,以“倒三角”组织创新、“端到端”自主经营体建设,完成了由强中心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向重市场链的流程型网络体系结构转变。华为通过总结从发现市场机会到最终交付客户所需要的“一线角色类型”,形成了包括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和交付经理三类角色的“铁三角”模式,用最少的人员配比快速响应客户决策链不同角色的需求。

企业员工管理模式向灵活性“共享员工”转变。数字经济时代打破了传统的组织边界,企业更加关注员工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并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调整劳动关系,灵活调动人力资源。同时,员工的单位属性也在逐渐淡化,不再受制于单位、职能和岗位,而是可以超越企业及空间边界进行自由流动,在多个职业和多重身份间切换。在企业内部,员工的自主权不断增强,与企业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更多的是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是联盟关系。在合伙机制中,员工和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的新型劳动关系。人力资源数据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员工共享和供需双方的快速匹配,“共享员工”“灵活用工”已成为行业跨界互助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更加柔性灵活的用工方式,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为企业节省了成本,也赋予了员工更大的自主权。

二、江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江苏注重突破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智改数转”成效显著,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但与发达省份比较,江苏企业数字化转型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链式生态圈有待形成。加速推动全省制造业产业体系整体数字化转型,亟需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链式生态圈,以及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基于数字技术的开放性协同创新体系。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龙头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高成长企业的发展,江苏与其他发达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有142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北京53家,广东19家,上海12家,浙江8家;而江苏仅有3家(集中在苏州),包括恒力(第123位)、盛虹(第222位)和沙钢(第348位)。在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江苏有290家,仅排在全国第四位,低于浙江(470家)、广东(434家)、山东(366家),与江苏制造强省的定位还有一定差距。

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难以在短时间收到效益。目前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但由于投入资金大且效益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已有数字技术应用也大多分散在个别场景中,难以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运用数字技术对生产、研发、运营、管理等不同环节进行系统性谋划,制约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收益模式不明确、技术支撑条件不足等问题,出现“不想转”“不会转”“转了也不长久”等问题。

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加快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技术和成熟应用场景的支撑。从江苏整体情况看,由于数据要素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针对公共数据的管理规范,制约了数字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虽然江苏已经集聚了徐工汉云、朗坤智慧、中天互联等“智改数转”服务供应商,但整体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2023年公布的50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江苏仅有5个,低于广东(9个)、山东(7个)、北京(6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具有“小、散、专”的特征,而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共性服务设施严重缺乏,造成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不充分。另一方面,囿于制造业领域设备接口不开放、应用场景复杂等问题,在场景应用上还需继续发力。同时,不少应用场景建设存在周期长、转化率低等问题,政府对于本地企业在数据和经验积累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高层次数字人才比较欠缺。高层次复合型数字人才匮乏,是制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从需求结构来看,数字人才需求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2023中国数字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互联网、游戏行业的数字人才需求在逐渐减少,而电子通信、半导体、机械制造等新兴制造行业的数字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割裂的问题突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数字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所涉及的数字战略管理、数字技术应用、数字产品研发、数字营销推广等不同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明显不足,核心芯片、智能算法、智能装备等领域技术短板更为突出。

三、加快推动江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

顺应企业数字化转型范式变革新趋势,江苏要结合已有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坚持全链条赋能、系统性推进,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具有江苏特色的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路径。

完善数字生态,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一是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壮大优质企业主体,形成一批引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完善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圈。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夯实数字平台支撑。更好地发挥江苏国家级双跨平台、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的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建设专业领域工业互联网,集聚绿色转型主体、数字技术供应商、相关行业机构等优势资源,实现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精细管控、生态共建等多重目标。三是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围绕中小企业“不会转”“不敢转”等数字化转型关键性问题,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培育推广符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低成本、模块化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主动上云、深度用云,加快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提升全省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明确创新主体,以数字化推动企业协同创新。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其他创新主体等共同组建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机构,积极建设国家工业设计中心、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建设。二是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开源技术正在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底座”。要支持重点工业软件企业构建专业化开源社区,鼓励更多软件企业、科研院所和开发者参与开源项目建设。组建开源生态企业联盟,建立开源软件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机制,以开源技术平台的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打造数字技术迭代升级的“技术底座”。三是强化数字核心技术支撑。聚焦数字经济“卡脖子”环节和制造业转型技术需求,聚焦关键芯片、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等基础领域,完善“专班推进+揭榜挂帅”机制,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替代接续能力。聚焦“卡脖子”技术,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加快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国产替代。

坚持场景驱动,激活高质量发展创新增量。一是强化“应用示范”,加大数字化应用场景的精准供给。围绕全省“1650”产业体系重点领域设计场景应用清单,促进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采取市场化机制选择应用场景主体,提升竞争性和公平性,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加快形成一批示范带动好、技术水平高、应用模式成熟的“智改数转”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对于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试点项目,要及时进行应用推广,助力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二是加快“强链补链”,夯实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集群优势。深入落实先进制造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推动强链补链,培育和认定100个左右特色產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锻造江苏制造产业新优势。三是聚焦“绿色低碳”,加快构建绿色安全制造体系。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抓手,全面构建绿色安全制造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实施一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项目。对于已获批的绿色智造企业,注重动态跟踪和分类指导,强化榜样引领带动作用。

强化要素支撑,开创智能制造提档新格局。一是集聚高水平数字创新人才。依托江苏“双创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不断创新资助方式,“引、育、留、用”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面向制造业转型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专业特色优势。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政策,引导地方财政资金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力度,探索成立企业数字化发展基金,鼓励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推动多层次“长线”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为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三是高效推进优质项目建设。以“链长+链主”运行機制为基础,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百亿元级和百亿美元级高规格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面向重大产业项目的“绿色通道”服务,优化从“立项”到“运营”的全流程服务。

深化制度创新,构筑产业环境优化新高地。一是完善数据要素共享和安全监管体系。创新数据要素监管机制,深入开展算法规制研究,探索制定监管“沙盒机制”,提升数据共享水平,为数据的顺畅流通、交易和使用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工业设备数据接口开放和工业通信协议兼容,加快数据高效互通和高质量汇聚,构建相互贯通的高质量产业数据链。打造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数据治理体系,解除广大中小企业数据上云的后顾之忧。二是完善园区载体建设。用好江苏自贸试验区等政策优势,积极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推动产业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充分发挥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空间资源配置、重大项目申报等方面集中予以支持,以点带面引领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管理机构与运营企业分离,形成管理机构与运营企业权责明晰的管理架构。三是建立政策落实和政策兑现督促机制。全面落实省、市重要惠企政策措施,推动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兑现落实,继续用好贴息奖补等各项奖励政策,提高兑付效率。建立健全跨部门政策兑现落实协调和监督机制,提升企业获得感。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社科基金经济专项课题“数字经济推动江苏省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23JZB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江苏转型数字化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16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数独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2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数读江苏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48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江苏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34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