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乐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教育和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保障与支撑,要求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8高校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研究的重要途径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高校思政课教学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对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理解、逻辑与历史的辩证演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结合的四重逻辑。
一、在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理解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现代化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共性特征,更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18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进程发端于近代西方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演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给人类社会带来突飞猛进、前所未有的巨变。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且在物质生产、技术进步、生活水平等指标方面都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性特征。
但是,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或统一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既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各国现代化潮流,同时又深耕于中国大地,基于自身国情,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特色,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世所未有,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望洋兴叹”,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特色,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色,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在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区别于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家园建构的现代化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质量现代化,而不是走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色,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现代化,而不是殖民掠夺、对外扩张的现代化。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理解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还要把握好坚持自主发展与引领世界潮流的关系。一方面,要着力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贡献和理论贡献,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另一方面,要着力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积累更多的经验。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创造更加成熟定型、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将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3]
二、在逻辑与历史的辩证演进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叙述好中国式现代化,要遵循逻辑与历史的辩证演进规律,厘清从近代史意义上的现代化到新时代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逻辑,对现代化的理解要遵循概念认知与历史变迁的有机统一。
现代化既是世界性潮流,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现代化都有着不同的特定内涵,人们为现代化所作出的努力有着不同路径和不同遭遇。通过历史叙事方式讲述中国现代化的演进历程,能够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构建清晰的叙事框架,具有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赋予现代化叙事以历史厚度和时代印记,将近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宏阔历史背景、丰富表现样态和宝贵经验教训深层次融入思政课程,精准提取不同时代的历史要素解读现代化概念,构建更加具有贯通性和逻辑性的思政育人表达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4]多重的历史视角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多维的教学素材与育人资源。从“人猿相揖别”到轴心时代再到大航海时代与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从远古走来,发轫于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继而扩展至北美,20世纪以来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潮流,并呈东西方分化发展的基本态势。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后深切感受到自身的落伍,为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分别从器物、制度、文化这三个层面进行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先后发起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但囿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努力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历史的重任就落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引,以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历史主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断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积累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13从1954年“四個现代化”的任务到1964年“两步走”的设想,从1987年“三步走”战略部署到1997年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新“两步走”战略安排,我们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和规划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作出相应调整,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不断深化、战略构想不断成熟、实践经验不断丰富。
回顾百年来中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现代化。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将中国式现代化引向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所创造的伟大成就、所书写的恢宏史诗,为思政课教师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叙事与历史叙事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生动素材,是思政课“讲道理”的力量之源、底气所在。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
辩证统一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
要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还必须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这是思政课教学的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练总结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逻辑之中。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所应当坚守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舞台上,人民既是行动者也是评判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人民,最终目标是为了人民,核心内涵是造福人民,评判标准是人民认同。只有为人民所喜爱、所拥有,理论才能变成物质力量;只有站稳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有蓬勃生机。
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所应当把握的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该怎么走,从来没有现成答案,而是党带领人民直面中国国情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有更加清醒的自我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以中国人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也为浩浩汤汤的世界现代化洪流中提供中国样本、书写中国画卷。
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所应当运用好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固本强基,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这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和方向;另一方面又要创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忘初心、展望未来,敢于创新、引领时代,这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力和生长力。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所应当依赖的现实路径。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现代化实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自觉树立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重大问题、突出问题、深层次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各项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所应当遵循的科学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社会矛盾会不断演化,各种利益关系也在加速调整,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只有善于运用全面系统的总体性思维方法,才能科学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全面系统的总体性思维方法在现代化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坚持胸怀天下,就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所应当具有的世界眼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与具体实践需要深刻洞察人类进步潮流,既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有天下胸怀,积极回应各国人民关切,从世界各国汲取有益文明成果;更要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贡献,在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中提出中国方案,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四、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结合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论证好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辩证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上博大精深、宏大叙事与实践中丰富多彩、精微取证的有机统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所作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進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做出新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步骤、总体布局、重要意义等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阐述,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4]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特征,使其在叙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也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底气所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这句话鲜明地体现了理论性的科学内涵。理论性的第一要义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即从规律层面掌握事物的根本特性。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增强其理论性,就是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要求、部署与原则,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与未来趋势,让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能够“知其所以必然”,以全面系统地体现思政课的理论性。
但是,就理论讲理论是简单而枯燥的,不能只看到思政课的知识性、学理性而忽略其趣味性、亲和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说服力,而且需要现代化生产与生活实践的亲和力。在将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既要有宏大叙事的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感,又要有精微取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既要关注宏大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变迁,又要关注细微的个体事件和日常生活。灵活设计两种叙述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使他們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宏大叙事旨在阐释恢宏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即围绕某一主题,以整体性视野和时空跨度,遵照内在逻辑结构,有条理地展现历史叙说的“真”。精微取证则关注某一局部、细节,从细微入手,通过对个体生活实践的感性描述,对宏大叙事进行有效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微观论证虽在宏大叙事内在逻辑结构中开展和进行,但绝非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遮蔽,要避免将二者绝对割裂开来。
宏大叙事与精微取证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宏大叙事是精微论证的对象范围和目标方向,精微取证是完善宏大叙事的内容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呈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阐释和具体实践,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主线和主要矛盾,讲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伟大历史性成就、鲜明特质和重大意义,让新时代大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要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区分不同时空场域开展叙事,坚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精准获取反映事件精神样态、人物内心情感的元素和细节,做到以“小切口”阐释“大视野”、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真正实现抽象理论和社会现实相贯通。同时,还要贯彻“大思政”理念,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贯通,把“教室里的思政课”与“行走的思政课”有机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6]
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叙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时,还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辩证统一。思政课堂是进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好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内容本身具备鲜明的政治属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叙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并非简单的常识灌输,而是具有明确任务的育人实践。高校思政课在叙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政治性与学理性的交融关系,要清晰认识到两者的结合并非将政治性观点与学理性内容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下讲好学理问题,在清晰的学理教育中做好价值引导,让政治性与学理性形成良性互动,防止“一条腿”走路,避免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脱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3]魏礼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J].前线,2022(8):4-12.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作者系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