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听一堂哲学课

2024-06-11 07:38陈鑫周轶君
北方人(B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浪潮苏格拉底命题

陈鑫 周轶君

好的教育,一定是融合在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和发现的。法国诞生过不少影响世界的哲学家,从笛卡尔、蒙田到孟德斯鸠、卢梭。法国人如何培养思辨能力?我决定去听一堂哲学课。

开设这门课的其实是一个比较贫穷、冲突较多的郊区学校,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在这里交织。法国的国民教育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而是将哲学作为分析、思考的工具教授于人。他们之所以引入哲学课程,是想告诉孩子们对于世界上的这些事情,从小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而不是盲目追随别人的概念和符号,一味顺从或是贸然反对。

我去的那天,哲学课的主题讨论是“什么是爱”。五六岁的小朋友围坐成一个圈,老师拿了一个苏格拉底的玩偶当话筒,像击鼓传花一样,谁拿到谁发言。在“爱”这个大命题下,老师会一步步引导着问:什么时候能感觉到爱?是喜欢还是爱?朋友之间和爱人之间的爱有什么不同?大一点的孩子还会讨论什么是爱的消失。有的孩子经历过父母离婚,会说爱的消失是因为背叛;有的说是因为最好的朋友在外面说自己的坏话。我问你怎么办,有的就说告老师,有的就说自己忍了。

他们讨论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是以戏剧形式展开的。孩子们自导自演,每一组的剧情都不一样。两个小朋友拉着我上去表演——一个人在画画,一个人抢过他手中的画笔,我负责居中调解。讨论用的方式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不停地提问,一层层深入探讨。有个孩子问:“婴儿生下来会作恶吗?他们那么小,会有善恶的意识吗?但这哭声吵得大家都睡不好,是不是也算一种‘恶?”

一般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课堂讨论最终会推导出一个良性结果,比如是不是对爱更有信心了?但法国孩子在讨论了这一切后,有人说还是不敢去愛,因为担心自己的付出和别人的可能是不对等的。同行的一位导演说,这个回答颇有些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韵味。在她看来,法国新浪潮电影不预设结论,最后的结尾总是出人意料。

我们在现场有位法语翻译,一直在向我们解释他们在说什么。我当时听到特别惊讶。那天我没有携带笔记本,就现场随手折了张A4纸记下孩子们说的话。写完我还拍了照,因为我想这张纸条可千万不能丢了。当天拍摄结束后,节目组回到公寓吃晚饭,我就说今天我得给大家好好读一读那些孩子都说了什么。大家听完都觉得特别震撼。他们在这么小的年龄,对于人性和情感认知的细腻程度远超于我们这些成年人。

所以我想,不要害怕跟孩子讨论一些关乎“爱”“责任”“意义”等宏大命题,当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平等对待时,会发现孩子们的情感和表达可能比成人细腻多元。

(摘自微信公众号“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

猜你喜欢
新浪潮苏格拉底命题
新浪潮与现代志趣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推动支付创新,中国银联引领支付科技新浪潮
早秋运动新浪潮
下一站命题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