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2024-06-11 21:22:57
农产品加工 2024年6期

王 芹

(1. 沧州市物资储备和粮油质检中心,河北 沧州 061000;2. 沧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 沧州 061000)

0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首次被提出是在1950 年,旨在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法,实现计算机完成人的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1]。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各行各业都有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食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存在效率低、耗材多等缺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提高食品加工生产效率。陈坚[2]在2019 年发表的《中国食品科技:从2020 到2035》中提到,我国食品工业目前存在加工增值与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并指出,对食品加工进行智能化装备的革命,将成为食品工业升级的一个重要趋势。关于食品行业智能化的研究从未停止,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应用探索。

1 食品原料采集

原料采集是食品生产后续环节的开端,把握好开端,是后续加工过程的基础。以粮食食品为例,粮食收获后,需进行扦样和检验,以保证原粮安全,一些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原粮扦样和现场检测中,提高了原粮检测效率。

王超群[3]针对原粮扦样过程中存在的专业人才少、工作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等问题,研究开发了智能扦样系统。该系统由智能扦样机和PLC 控制柜组成,在系统中设置好扦样程序,工作时,智能扦样机可以自动判断扦样位置和数量,保证扦样点有代表性,实现了无人自动扦样。该系统借鉴了无人工厂的经验,以计算机系统代替人工重复劳动,提高了原粮收获中扦样这一步骤的智能化水平。

扦样的粮食不应过于潮湿,水分含量不宜过高,针对目前粮食水分检测具有检测时间长、破坏性大等问题,高向上[4]提出了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 的粮食水分快速检测最优模型。该模型基于CSI,因发现不同水分含量的小麦样品会引起WIFI 信号的CSI 变化,因此通过特征提取算法,选出了特征子载波,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得到对应小麦水分信息。该模型具有可视化操作界面,学习难度低。该模型检测精度高、检测成本低、检测速度快、可操作性强,提供了一种创新、智能的粮食水分检测思路。

收货后小麦不完善粒的传统检测方法是人工检测,主观性较强,费时费力,需要检验人员经验丰富。周永强[5]研究了一种用人工智能方法检测小麦不完善粒和杂质的方法,针对小麦图像集数据较少的问题,设计了1 个图像自动采集装置,采集不同密集程度、小麦粒数量下,3 个品种小麦粒的图像,通过标记数据构建不完善粒和杂质的数据图集;基于新获得的图集对检测小麦不完善粒的YOLOX 模型进行改进,使得新模型检测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并能同时识别多类别的小麦不完善粒,并进行计数;利用获得的模型研发了一套小麦不完善粒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动态采集图像并检测,实用性较强。

2 食品流通

在物流发达的今天,食品流通成为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这一过程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物流过程中食品安全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门。林延昌[6]研究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研究以牛肉为例,构建了包含养殖环节、屠宰加工环节、物流环节、销售环节在内的质量追溯系统。在构建的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单位或监管部门维护自己分管职责的区块链节点,所有节点构成一个区块链网络,整个网络有篡改数据情况时立马会被识别和发现。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追溯领域,该研究以牛肉为例构建的食品追溯模型可借鉴到其他食品研究中。

王志立[7]构建了一个食品冷链物流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该模型以系统性、客观性、灵活性、定性与定量结合为原则,以基础设施数字化、业务流程数字化、质量控制数字化、数字化绩效为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初步体系评价,依据CMM 成熟度模型,将食品冷链物流数字化成熟度分为5 个等级:初始级、成长级、规范级、优化级和卓越级,并结合企业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用性。该研究建立了一个可评价食品冷链物流数字化成熟度的实用模型,但存在数据收集不足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充实。

3 食品加工与包装

食品加工和包装过程复杂,人力消耗多,同时效率偏低、出错率高。面对传统加工与包装环节存在的问题,一些科研人员一直不断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其中。

常宪辉[8]研究了智能监测制作馒头过程中面团发酵状态的方法。筛选面团发酵过程中多个动态指标,发现面筋蛋白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有8 处特征峰随面团发酵有显著变化(p<0.05),面团产气量先随面团发酵显著增高(p<0.05),然后显著降低(p<0.05),与面团发酵状态显著相关面团产气量、面团的面筋蛋白结构可以作为特征指标反映发酵程度,并据此利用不同传感技术建立了智能监测面团发酵状态的方法。用GC-IMS 技术提取不同发酵状态面团的挥发性物质,以筛选出的22 个特征挥发性物质为基础,建立了用电子鼻智能监测面团发酵状态的方法。根据面团发酵不同程度时近红外光谱信息的变化规律,采用SG -卷积平滑对光谱做降噪处理,构建了一种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智能监测面团发酵状态的方法。该研究为利用传感技术智能监测面团发酵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靖宇[9]以肉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一个全数字化排酸车间管控系统,实现了肉类排酸、分级、入库全加工流程的数字化管理。针对排酸车间结构复杂、效率低、人力消耗高等问题,从排酸车间总体系统设计、利用超高频RFID 系统读取性能、数据采集与实时监控3 个层次,对肉类排酸进行数字化升级,为肉类排酸车间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明[10]阐述了人工智能包装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包括机器学习技术、物联网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其中,物联网技术应用在食品包装中,可以实现食品生产信息的追溯,并利用电子感应器感应包装内食品类型和数量,并由无限信号传导到手机客户端,实现食品信息的实时追踪;机器学习技术基于积累的大数据,对包装食品进行监测和预警,如用图像识别判断食品包装是否有瑕疵,以及判断食品质量;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主要可以识别消费者在手机端的反馈信息,对改进产品和服务起到推动作用。

高虹[11]设计了一种食品加工生命周期中实现数字化的方案,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能定义加工食品的几何形状、标签、品质、包装等信息,通过传感器实现食品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及时发现食品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提供无损检测报告和改进意见,实现数字化生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收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属性的要求,节约了物理原型。

食品智能包装技术实现了包装的信息化、智能化,为生产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为食品品质实时监测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4 食品贮藏

食品贮藏是食品加工后保证食品安全的环节,传统常用的方法包括低温、气调等方法,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贮藏中可智能判断贮藏状态,并实时调节贮藏条件,是对传统贮藏方法的升级。吴文福等人[12]总结近40 年来智慧化储粮理论和案例,升华出粮仓哲学:解构粮食储藏系统三元微结构,以“一分为二,二分为三,三生变化”作为基本思想,以机理、数据联合驱动为智慧化策略,对过去和现在的储粮方法进行归纳,为构建更高水平储粮体系提供支撑。

刘哲等人[13]研究了一种多功能储粮安全现场快速检测分析仪。该分析仪利用计算机建模和数据分析方法,已知多点位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推算储粮水分、积热、积湿等指标,进而判断粮食霉变等状态,有效指导储粮安全。初步应用显示该分析仪可有效辅助储粮管理。

吴子丹等人[14]阐述了AI 技术在粮食产后贮藏管理中的重要应用,包括粮堆多耦合理论机理驱动AI技术、储粮虫害机器识别技术、数据驱动AI 技术等,可实现粮库储粮过程中的库存识别、质量监测、智能预测等。该研究有效提升了粮食贮藏管理效率,但仍存在基础数据库信息独立问题,数据关联有待加强,以进一步促进粮食系统建设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智慧化提升。

5 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食品行业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还是每一个普通群众,都对食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关于AI 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应用研究也不断深入。

王丹等人[15]研发了一种智能快速检测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技术,即荧光定量高灵敏智能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 技术,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利用高灵敏度物质作为追踪物标记抗体,实现用智能手机现场监测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最低检出限为0.02 ng/mL,加标回收率达到104.9%~110.3%,批内重复性的回收率为95.2%~104.2%,批间再现性回收率为92.3%~107.5%,检测结果与UPLS-MS/MS 方法一致。基于该方法研制的自制快速检测仪,可与手机连接,即时智能监测小麦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为粮食质量安全智能监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技术方法。

宋洁等人[16]阐述了AI 技术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AI 技术可以抓住系统的细节逻辑,增强粮食管理系统预警监测能力,提高智慧决策能力,对突发状况下的粮食应急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鑫等人[17]研究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 和Wasserstein 距离的生成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WGAN) 组合的电子舌技术,可快速检测陈化小麦的贮存年限。研究经过信号数据处理、与传统检测方法对比、模型性能分析,表明建立的WGAN-CNN模型综合性能良好,可用于陈化小麦年限快速识别。该模型利用WGAN 构建样本集,克服了单一基于CNN 模型的电子舌技术因样本不足导致的识别能力有限的缺点,为人工智能快速检测小麦贮存年限提供了新的途径。

6 结语

总结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发现存在一些可改进的方面。一是目前存在信息分散、孤立的情况,造成信息重复收集,浪费人力、物力,应加强信息系统化,全产业链贯通,避免重复检测[18]。二是信息的真实有待加强,可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信息不可篡改。三是保证信息完整可用,防止信息丢失,增加信息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四是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目前,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理论研究居多,小规模应用占一部分,应增加研究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并积极推广应用。五是提高可复制性。可借鉴其他行业比较成熟的信息系统,提高本系统的可复制性,推广应用到不同食品领域,减少重复研发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