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涵·表现·进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024-06-11 12:39李文凤
南方论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绿色

李文凤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创新和完善,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具体体现。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生活正是人们心中的美好生活。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美好生活的基本蕴涵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涵盖国家层面的发展,也着眼于人民生活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也是美好生活的主体。作为需要主体,无论是人们对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还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追求,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作为创造主体,人民群众呈现出的对美好生活的强烈需要是推动美好生活迈向更高阶段的内在力量,正是这种需要聚合成为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合力,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条件。作为共享主体,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积极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现代化的美好生活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以提高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其视域下的美好生活是人们对于高质量、全方位、更具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的追求,其中包括殷实的物质基础、风清气正的政治条件、繁荣的精神文化、和谐的社会秩序以及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生活的全方位期许。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美好生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社会文明程度下,人民群众拥有的一种多层次、高质量、全方位、可持续的生活状态,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生活。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心就是要准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各个方面的现实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一)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需要

物质生活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根本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谋取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组织形式及分配制度。”[2]也就是说,富裕充实的物质生活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性条件。

随着时代进步,人民对物质方面的需要早已超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经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的问题,追求高品质、多样化、文化性的物质需要。具体而言,一是期望获得更多可支配收入的需求。人民的消费方式正从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在“更满意的收入”情况下,人们才敢于消费、愿意消费,在生活中享有更多的行动自由。二是期盼更高品质、多样化的物质产品需要。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在消费物质产品时越来越重视品质、款式、品牌等,从而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消费潮流。与此同时,人民的消费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物质消费,对教育培训、旅游出行、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更加民主的政治生活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这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以群体性的方式存在,处于一种特定的政治关系中,当人们参与到社会建设和有序的政治生活形成共同的生活时,才能实现自身的独立及其美好生活。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人民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参与度普遍提高,对民主法治的政治需要日渐迫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是期盼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我国在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部分法律法规和制度尚未完善,会导致在政治生活的参与过程中缺乏规范的行为、合理的程序和秩序。二是期盼更加切实地行使民主权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4]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人民更广泛的民主权利,使得政治参与越来越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浅表走向深层,也逐渐落实在日常政治生活实践中。因此,人民对政治生活的要求必然是继续向纵深发展,能够更实质性地参与公共决策和国家治理。

(三)更加充实的文化生活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精神文化生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生存需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也从物质需求扩展到精神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盼有更优质、更多彩、更有营养的精神文化食粮。具体而言,一是期待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布局不够合理、文化产品及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一致等问题。因此,人民期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发展,在更为健全的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基本文化权益。二是期待更加优质多样的文化供给。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期望能够获得更多优质、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产品,要求转变为文化生产的主动参与者,以便更好地享受文化供给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四)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活需要

党和国家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问题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使人民群众从社会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人民对社会生活也较之以往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具体而言,一是期待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与人民生活联系最为直接的、关系到人民最切身利益的,莫过于就业、教育、居住、医疗、养老等生活领域。人民期盼“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公平机会和教育经济条件、期盼“劳有所得”的工作保障和工作环境、期盼“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医疗配套服务、期盼“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期盼“弱有所扶”的社会帮扶救助政策。二是期待更加公平地享有社会公共资源与服务。人民的民生水平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相一致,在不同地区、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大型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占有更优质的公共资源与服务。因而,人民期盼作为社会生活的参与主体享有公平的待遇,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更加绿色的生态生活需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人民群众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需求。唯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幸福生活的成色才会更足。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对生活提出的更高层次需求。具体而言,一是期待更加普遍的绿色发展。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气候和绿色健康等供给服务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期望加快培育和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二是期待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由生产活动引起的,也是由人们不健康、不合理、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用无止境的消费来定义幸福是肤浅的,而且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过度的负担。人们希望通过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人人都具有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形成崇尚绿色健康生活的新风尚。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准确分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创造十四亿多人民的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14 亿多人口将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难度和复杂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特殊的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充分用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和人力资源雄厚的红利,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力量推进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与此同时,坚持党的领导能够集中解决区域、城乡、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和强化弱项,持续推进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的现实要求和多样化需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14 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绘就美好生活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美好生活并非单一维度的追求,而是多层面的需求,它既涵盖了物质层面的满足和精神层面的充实,也在追求数量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一方面,要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以及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在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同时,还应当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质量的提升与数量的增加,促成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革新。另一方面,以实现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导向,持续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精神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美好生活的新图景更加充分展现。

(三)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满足美好生活新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诉求,不仅能带来物质的富足,也能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充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精神风貌,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新需要,使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点亮美好生活新底色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民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幸福生活的发力点,让环境利益更多公正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以环境保护为重要基点,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通过科技创新、生产创新、社会创新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提升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人们主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使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中国式现代化是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现代化,既要使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又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和“美好生活”的协调发展。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开创美好生活新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致力于创造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生活。走和平发展道路源自于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思想传统,美好生活也蕴含着“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中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是狭隘封闭的,而是全人类共享幸福与发展的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寻求实现互利共赢和增进人类福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始终将自身的命运与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伟大旗帜,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中对世界和平稳定的要求,也符合了各国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提供了坚实力量和可靠保障,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绿色
绿色低碳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