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萍
西安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刘金萍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陕西西安710065)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西安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西安市;农村;三产融合;融合发展;乡村振兴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西安市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农民为主体,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并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实现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农民富裕之目的[1]。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市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有“大城市小乡村”的城市发展特点,“大经济小农业”的产业发展特点。在人口分布情况上,截至2022年,西安市常住人口1 299.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9.07万人;西安市下辖11个区、2个县,涉农区县8个。在产业发展情况上,2022年西安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23.5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 071.56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7 091.37亿元,增长1.3%。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2022年西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285元,同比增长5.2%;202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133元,和全国相比西安市还有提升空间。从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来看,西安市无区县上榜。从西安市城乡发展情况来看,呈现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县域经济不发达的特点。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三产融合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1.2.1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第一,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西安市持续优化“三区一带三基地13+6集群”都市型现代产业布局。农业产业园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方式,是通过高科技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的发展。例如,西安市阎良区以甜瓜和羊乳为两大主导产业,建成万只奶山羊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早春甜瓜生产基地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甜瓜及羊乳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配套的扶持政策,从用地、金融服务、科技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园区建设。2023年,阎良区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西安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零”突破。第二,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构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例如,西安市鄠邑区以建设现代葡萄产业园为基础,通过“企业投资、农民投地、村集体持股”的股份制经营方式,探索实践出“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方式。在葡萄种植的基础上,拓展葡萄产业链,建成葡萄酒庄园,开发出系列葡萄酒(汁)和高端的冰葡萄酒,提高了农业增值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1.2.2 发展“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关乎民生根本,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第一,西安市不断建立健全“菜篮子”应急保供网络。围绕农业三产融合,相关农业部门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完善“菜篮子”保供管理体制,以提升“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并统筹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稳价工作,日趋实现稳定“米袋子”、丰富“菜篮子”、美化“后院子”、鼓起“钱袋子”四大目标。第二,相关农业部门确定了发展乳制品、蔬菜、猕猴桃3条百亿级和葡萄50亿级产业链,全面提升“菜篮子”农产品稳定生产能力。第三,相关农业部门积极推动每个涉农区县围绕肉蛋奶茶和特色果品至少培育形成1条10亿以上级的产业链,并将4条产业链建设纳入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事项。第四,西安市在市域布局“沿渭河/内蔬菜产业带”,打造70家“菜篮子”基地和41家农业产业链主企业;每年投入9 000万元以上,支持“菜篮子”基地生产和设施提档升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此外,2023年9月20日,第30届杨凌农高会开幕翌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菜篮子”工程稳产保供全程可追溯联盟正式成立,并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1.2.3 科技赋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首先,西安市相关部门应不断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合作,如先后签署了《深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共建秦创原农业板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协议。其次,根据区县产业特色建立工作站及实践基地,如临潼区建立了石榴研究工作站,长安区建立了桃专家工作站,“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陕西中心”落户挂牌周至县。最后,建成农情监测系统,包括智能化温室等一系列科创成果相继落地。例如,巡检机器人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大屏幕,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从整体上看,西安市农村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第一产业基础较弱且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竞争力弱,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联系不紧密。第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第二,农业原材料加工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不强,多为简单的初加工,无法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无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业等生产型合作社占总量的近90%,而加工、流通等服务型合作社占比不足10%,综合型合作社发展明显滞后。产业化企业与合作社、农户之间多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真正形成利益共享的局面,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益较少[2]。
由于西安市农村三产融合处于初级阶段,三产融合项目试错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承受产业融合失败的风险。因此,在农文旅火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同质化项目。例如,乡村休闲旅游以餐饮、住宿、农产品采摘为主,发展特色不明显,开发形式同质化严重。此外,简单的文旅模式难以留住游客,农耕文明展示、农事体验、乡情乡韵、技艺传承乃至文化娱乐等体现地方特色的项目偏少,致使游客无法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例如,西安市袁家村、马嵬驿和白鹿仓等景区都以民俗文化旅游为主题,发展特色雷同,缺乏创新。
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拉动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效果不明显。从产业链来看,农户分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的前端,收益有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等产业链中后端,增值收益较大。第二,利益联结模式单一且松散。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核心环节,有助于促进不同产业在利益链、产业链、价值链方面深度融合,提高发展质量。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合作社多采用松散的订单式农业方式,较少采用股份制参股形式;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企业多采用合同式生产,缺少与生产基地的深度对接。
第一,专业人才匮乏。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逐渐出现农村“空心化”问题,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又急需各类人才。西安市农村现有劳动力普遍存在老龄化、受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村就业环境不佳,薪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并且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人才帮扶政策。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存在融资难问题。产业融合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涉农项目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度较大。第三,土地资源的制约。由于对耕地等土地性质的严格限制,三产融合项目存在用地难题,导致农产品加工、仓储等用地紧张,影响项目建设。
第一,提高机械化水平。传统农业相较于现代农业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现代农业通过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地实现产业振兴。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生产,通过土地流转、无人机植保等方式,在规模化生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机耕、机播、机种效率。第二,发展数字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农产品种植、农技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机管理服务等农业生产领域,形成农业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智能化、精准化集成应用,实现数据融合、服务融合及业务融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3]。
第一,根据不同区县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传统,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发展特色产业。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高陵蔬菜、鄠邑葡萄、阎良甜瓜都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区域特色产品。把这些农产品品牌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从传统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第二,发展休闲特色农业,培育农旅体验新经济。西安市周边县区应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第三,打造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将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要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进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能够辐射带动就业和产业发展。
第一,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在农村三产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订单型、服务型、合作型和股份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不同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二,建立规范的运行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升经营能力。发挥党支部的模范引领作用,鼓励以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规章制度、模式创新更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三,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按劳分配”“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对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分红、持股比例和其他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将产业链、价值链增加的收益尽可能多地分配给社员。
第一,要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需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定期组织他们参加职业培训学校和农科所举办的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农民专业技能。第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西安市的高校资源优势,加强院校合作。引导农业企业积极到高校宣讲,与院校对接,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农业建设。同时,完善农村人才薪酬激励政策,对农村人才引进给予一定补贴,完善农村就业人员在工资、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4]。第三,加大对农村三产融合主体的财政扶持力度。应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财政金融优惠。同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如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农村电商和批发市场等,可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持[5]。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西安市通过“做精一产、做大二产、做优三产”,结合强链、延链、补链,加大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西安市三产融合发展还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为农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1]徐志明.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J]. 江南论坛,2021(4):4-6.
[2]刘婷.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21,12(8):43-47.
[3]马素芳.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路径探究:以陕西榆林特色农业经济为例[J]. 广东蚕业,2023,57(7):101-103.
[4]肖卫东,杜志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0-129.
[5]张后望,余美娟. 数字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J]. 广东蚕业,2023,57(2):52-56.
10.3969/j.issn.2095-1205.2024.03.34
F327
C
2095-1205(2024)03-112-03
2023年度西安市委党校校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23XIV07)
刘金萍(1989— ),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