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菁
摘 要:从大众媒体到新媒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都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体现出了虚拟现实技术越发与人们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大趋势。同时,图像在信息交流与传递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交流是双方面的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视觉感官。因此,从符号学和现象学的视角出发,对图像的信息传达功能进行分析,阐述图像语言中的时间性,探讨利用图像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途径,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图像论证图像作为一种现象对人们认知的塑造作用,从而使人们正视虚拟现实技术在图像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像语言;符号学;现象学;虚拟现实
目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将图像现实化并提高其沉浸性,使人们从图像这一切入点来探索从人造现实到虚拟现实的可行性。同时,从将语言视为交流的工具这一角度来看,语言可以分为图像语言和文本语言两种形式,但二者在信息交流中分别起不同的作用,可传达不同类型的信息。本文从贡布里希的《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一文出发,以时间为线索,结合现象学和符号学的知识,对图像语言进行探讨。
一、图像的信息传达功能
在《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中,贡布里希借用了语言学学者的语言分类法,将语言的功能分为表现、唤起和描述三种功能,提出图像的唤起功能强于文字,但表现功能较为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图像在唤起情感方面具有很强的力量,但是要想正确解读图像,则离不开代码、文字说明和上下文这三个变量的配合。与此同时,图像真正的价值在于可以传递无法用代码传达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被传递者有选择性地呈现在图像里,而且图像的形式和内容越是容易被区分开,那么能传达的内容就越具体,处理图像的方式也会从具象的再现转化为抽象的示意。为了使图像不再需要上下文的配合,有学者研究了符号化的视觉图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唤起人的潜意识来实现信息传达目标,而无需依靠受众的文化背景。然而,有许多图像恰恰来自古老的传说和约定俗成的语言,还有一些诸如政治漫画一类的符号化图像形式高度依赖语境,而那些未完成或无法预料的图像相对于纯信息图像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抽象的图像或符号可能在创作时被赋予了特殊意义,但是受众更有可能生发自己的猜测和联想。因此,在和语言一样具有信息传达功能的同时,图像比语言具备更强的视觉刺激效果,同时也有更开放的解读空间,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图像语言中的时间性
在贡布里希的《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中,比较受到关注的是时间性是如何被运用在图像语言中的。在读这篇文章前,笔者认为图像语言和文本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机制不同:虽然二者都会使人产生某种观念,但图像语言是直观地从感官到大脑映像,文本语言则需要人们通过理解和翻译,从而形成脑海中的画面或下一步的逻辑推理。同时,读取图像语言后,观众所产生的观念或定义会偏向文字语言的抽象系统。对此,贡布里希在论述示意图优点时所举的例子能使读者更好地厘清二者的区别,即图像是空间性的(三维空间或二维空间),文字是时间性的;图像可以直接被看到,而文字抽象的逻辑要通过时间性被表达出来。无论是该文章中提到的家族树,还是历史书中常见的时间轴,都是把文字中的时间顺序用图形表示了出来,从而使文字叙述变得更加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易于理解。比如,哈利·贝克的伦敦地铁线路图把传统地图呈现的空间性转化成了数站点数的时间性体验。
西方的哲学家曾就图像语言中的时间性问题展开过很多探讨,而这种主观性的时间观从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分为三个阶段,逐渐过渡到了将时间视为不可分割、绵延不断的整体。此外,有学者提出图像作为整体不能像文字一样被分割为单位,所以其或许不是一种语言。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图像在表达意义时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而且图像所引发的感知或思维也与时间的性质紧密相关。学者萨特论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可分割性,并指出人们可从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这一点上反思到自己的存在。当下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升,从过去到未来不一定是不断进步的,未来也不一定会由过去得出,能够被把握到的只有当下,因此对现象的观察和把握是具身的、当下的,同一个现象在不同人面前会引发不同的联想和观念。
图像是经验主义的,无论是它的制作,还是传递、接收、再传递,都与每个情景下的每个观看者的审美、判断、经历、目的息息相关。即便如此,图像的象征性依然需要借助语境或上下文来体现,或者称为共识——一些通用符号基于人类文化的共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看懂。由此看来,视觉图像的三大构成中,色彩的感官作用最没有共识性,因为它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最大。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中的几何图形或造型等往往可以激发人们潜意识中对它们的感受的相似性,例如直和曲、大和小、多和少等,都能给人不同的直观感受,而色彩却基于不同的文化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倾向。色彩是自然现象,但也是文化呈现,它最需要情境和文化背景来激发情感含义,这也与里尔克对塞尚画作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笔者看来,图像造型部分可以随着时间有动态变化,但具有图像的空间性;色彩可以体现空间关系,但有图像的时间性。相较而言,色彩总是存在于它与周围色彩的关系中,在人的感知中“流动”,捕捉和复刻起来更具个人主观色彩。
三、利用图像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途径
不同色彩与不同符号或形象的结合可使图像具备无限的可能性。这些被人为设计的可能性在网络和虚拟媒介的催化下从只涉及生活的某些场景扩展到覆盖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图像可以直观、快速地激发人们的辨认能力及基于经验、上下文的记忆,而过往经历的训练决定了人们会在图像中注意到什么。“注意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具有选择性。”因此,图像于观众而言虽然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未必能真正地吸引观众。要想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则要把握好某一个瞬间,比如人们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或者情绪易变的时候。具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侵占”受众的感知时空,即“规定”受众要在某时某处感知到图像,从而使观众对图像留下印象。贡布里希将广告信息进入观众视野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警觉和注意、被图像迷惑、解释或综合意义。只有提醒观众图像意义的存在,信息传递才会进入下一阶段,哪怕被解读的意义不全是广告一开始要达到的。类似于可口可樂、苹果手机等知名品牌,其在广告设计中深入植入受众生活后,不断以新的广告在电子屏幕上或公共空间进行宣传,用相同的调性形成统一的系列形象,并以新奇的元素使观众重复观看,能使观众获得持续的品牌印象,从而始终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有些品牌一般会以模仿或者革新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但面对多元化的图像,有时难免会出现同质化问题。
第二,通过叙事学中操纵时间的方法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图像中,从而使观众接收到信息。相较于“规定”受众要在某时某处感知到图像,这种方式需要受众在某种程度上愿意进入该图像的结构或时间,或者图像能够在一开始就成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例如,苹果通过文化情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观众的认知引导到品牌图像本身;耐克通过影像和平面化广告讲述了许多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故事,最后让人们记住“Just do it”的广告语和钩形品牌标志。就新媒介形态下人们自主选择平台和圈层的角度而言,丰富的图像已经将每个个体放置在了信息网络里,等待人们去发现和应用。
在《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中,贡布里希提出“如果我们能容易地区分开图像的媒介与信息,那么就能肯定其信息价值所在”。对此,笔者认为这个观点的关键之处在于图像的形式如果能很好地辅助信息传达,那么信息内容就比较明确;如果形式和内容不易被说清楚,那么图像就容易被读出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比起黑白图像,彩色图像或经过画家提炼的风景画更易被肯定价值或准确传递信息。
四、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图像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达形式,虚拟现实导向下更弱的在场性和更容易暴露在图像中的处境的矛盾给人们带来了更强的体验感和虚无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消费者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和数字画面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或者沉浸到现实中无法进入的虚拟世界,抑或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到博物馆中因时间等要素出现残损的藏品原本的模样。同时,虚拟现实技术把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图像画面切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能够使用感官体验丰富的物象,而不仅靠传统的文学式想象和经验式类比,可使被传达的信息更容易、更快速地被消费者接受,有利于吸引和保留观众的注意力。此外,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来介入现实世界的行为常常会受到网络加载速度、设备条件以及信息本身的体验感和沉浸感水平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但人们对真实感和体验感的追求或许是研究者致力于在虚拟世界中增强图像拟真性的动力之一。越强的沉浸式体验越意味着感官对现实世界的屏蔽,而这种剥离强化了人们对虚拟世界中信息的关注度。数字化的图像虽然可以在视听上呈现不同的风土人情,但并不能代替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样,通过与现实环境的比较,人们很容易意识到虚拟现实的不同步,而这种不同步的基础就是人们对于具身体验的认知。
从绘画到摄影到影视,再到如今虚拟世界的建立,在信息内容的再现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也在不断提升。比如,观众能够区分媒介中不同部分产生的传达效果,以及其中哪些是要传达的信息,哪些是艺术家风格的呈现,哪些是为了增强体验感而做的拟真效果。但是对于设计者没有考虑到的效果,观众有时也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助推了人们实现这一想法,例如AIGC(人工智能生成),其体现了观众自我表达的自主性。
此外,如果把自发(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看成一种自然行为,那么可以从这个角度讨论未来或许会存在的基于电路和网络的人造现实(AR、VR、MR、XR等技术):设计者通过沉浸感或临场感的塑造抵消参与者的不在场感,从而使虚拟现实变得更加真实。如果创作者在制作图像时试图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参与者身上,那么效果便会大打折扣;但如果将整个网络的数据作为信息源,把用户上传的数据在虚拟世界里开放,就可以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生成会使这个数据库越扩越大,但这也使个人具身体验变得越发重要。试想,计算机语言的实现主要依据的是人类的逻辑化语言,而逻辑实际上是理性、不依靠经验的,因此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主要来自逻辑的算法结构,如果图像画错,则只能说明算法不够完善,并且图像和文字语言会被局限于有限的逻辑中。
五、结语
阐述图像作为语言的特征性功能及其优势和不足,即其拥有强刺激功能但需要和文字语言及文化情境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信息传递效果。同时,作为人类视觉的基础及自然景物的客观反映,图像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用的信息载体,包含被描述对象的有关信息,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并且在为人所认知、塑造人的经验的同时,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下具备更多的可能性。在人造的现实中,图像有显著的语言功能,但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的主体性及局限性,仍然不能忽视图像对于塑造主体经验的独特作用,需要更多地在现实世界中去获得独特的體验。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贡布里希论设计[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2]胡佳晨.“读图时代”的到来:读贡布里希《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有感[J].上海艺术家,2011(1):62-63.
[3]李玉平.图像是一种语言吗:由结构主义图像符号学引发的思考[J].文艺争鸣,2021(10):65-71.
[4]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5]沈宇彬.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的“时空性结构”[J].世界哲学,2021(3):90-101,160.
[6]里尔克.观看的技艺:里尔克论塞尚书信选[M].光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7]刘艳辉.视觉传播对视觉主体的重塑:“苹果”文化研究[J].装饰,2010(12):90-91.
[8]孙嘉莉.艺术中的图像交流:读《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J].大众文艺,2014(13):131.
作者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