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鸣
摘要: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涌现出大量的新兴产业和新的职业领域,这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范围。然而,高校毕业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文从就业影响因素和政策建议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就业形势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市场需求变化
中国经济正经历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的阶段。这种转型对就业市场的需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传统行业面临衰退和萎缩的局面;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科技、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蓬勃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变化使就业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行业的衰退导致许多原本依赖这些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甚至消失,而新兴产业的兴起则带来了大量的创新型、高技能的就业机会。此外,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作逐渐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而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1]
然而,近年来,特别是过去三年中,由于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很多企业面临生产和经营上的困难。大量企业破产倒闭,而部分企业仅能勉强维持运营。对于那些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以外贸或者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来说,其受冲击的程度更为深刻,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企业通过调整员工的岗位、降低薪资、轮岗轮休、缩短工作时长等手段来降低用工成本,并减少企业损失。企业对于现有员工需求的下降,也会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机会的进一步减少。即使在互联网行业这个看似火爆的领域,从2021年开始,仍然不断出现部门优化和裁员的消息。
(二)高校培养模式滞后性
高校培养模式与就业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理論研究,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使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面临着实际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困境。[2]
首先,传统高校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经验。许多高校过于注重理论学习,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使毕业生在面对真实的工作环境时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他们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如实验室操作、软件开发等,并且不了解工作流程和专业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高校培养模式往往忽视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系统性的培养。这使毕业生在面对复杂的职业环境和变化的社会需求时,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可能缺乏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等能力,无法适应需要创新解决方案的工作环境。
最后,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联系也相对薄弱。高校在制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这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力水平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行业领域对于特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远远超过了高校培养模式所能提供的范围,从而使毕业生很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机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就业机会分布不均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水平和速度的差异。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更加发达。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包括历史、地理、政策等。东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具有便利的交通和通信条件,这使该地区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外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与此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这使该地区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相对不便利,难以与外界进行有效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同时,中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环境方面相对欠缺,这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比较完善,市场需求较大,因此该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相对薄弱,市场需求较少,导致该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欠缺。
这种不均衡的就业机会分布使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就业压力和机会。很多高校毕业生可能希望在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地区就业,但由于竞争激烈,难以实现。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由于就业机会相对欠缺,可能面临较高的就业压力。[3]
(四)学生自身面临就业心理问题加重
当前,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面临更为严峻的压力和挑战。这种压力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更多的挫折和困难,进而产生了就业悲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体现为对自身就业能力和机会存在怀疑和消极情绪,会对其就业前景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悲观和焦虑情绪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缺乏对自身就业能力和信心的信任,产生了自卑心理。[4]这种心理状态会阻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积极拓展就业机会和转变就业预期。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就业技能和能力,转变就业预期,就很容易被淘汰,并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这种不利情况增加了他们产生就业依赖心理的可能性,许多高职学生会过度依赖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一旦就业不如预期,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进一步影响其就业前景和发展。
二、解决策略与建议
(一)政府角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民生现象,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作用,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调查和研究市场需求情况来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这包括对行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岗位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动态有助于政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发展方向,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支持高校学生就业。例如,政府可以提供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并吸纳高校毕业生。这种政策的出台能够提高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管,以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政府可以建立和完善用工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审查和监督,确保企业依法用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和劳动条件。这有助于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劳动权益,增强他们的就业保障感和稳定性。需要深化户籍、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对未就业离校毕业生的帮扶,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顺利就业。[5]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为高校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二)高校教育改革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这一举措旨在实现教育和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与实践的融合。通过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高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趋势,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企业可以参与教育过程,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渠道。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种实践经验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并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校企合作还可以加强教育与科研之間的衔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与企业能够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这种密切合作的模式将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贡献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2.优化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教学
优化专业设置意味着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和更新相关专业的内容和方向。这有助于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用人需求相匹配,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注重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环节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项目、实验、实习等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优化专业设置和注重实践教学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并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
加强就业指导是指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提供有关就业信息和资源,包括就业市场的情况、招聘信息、行业发展动态等。同时,学校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就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准备就业。职业规划教育则是通过课程和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挥自身优势,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并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支持。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自身的职业方向和目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是指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包括职业咨询、就业推荐、校企合作招聘等方面的支持。[6]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服务和指导。这一举措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以及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
(三)学生个人努力与自我提升
个体努力与自我提升是指个人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学习,以提高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从而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在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问题中,个人的努力和自我提升至关重要,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高校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识到就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同时,他们应该积极参加实习和培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水平,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高校毕业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等方式,积极拓展自己的经验和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岗位匹配度低、竞争激烈等问题。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学生个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够更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和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本地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全亮,黄剑华,张小菲.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科技大学7000名毕业生为样本[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06):58-68.
[2] 张慧.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引导策略初探[J].中外企业文化,2022(03):170-171.
[3] 朱锐.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3.
[4] 缪志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模式改革[J].人才资源开发,2023(14):22-24.
[5] 汤苗苗,王东瑾.疫情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策略探索: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0(4):33-36.
[6] 曾亚纯.高职院校辅导员成长机制、职业认同与职业能力的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5):48-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