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石榴籽香包的文化表达

2024-06-10 04:24杨可心
国际公关 2024年8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变迁

杨可心

摘要:庆阳香包是一种民俗文化产品,在实践中有着较强的功能性。庆阳的石榴籽香包是在原有传统香包的基础上进行的形式上的创新,为了充分实现它的经济价值,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最初的驱虫避邪到婚庆时的多子多福再到各民族团结,体现出石榴籽香包的文化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所发生的转变。石榴籽香包在今天所具有的各民族团结的含义能够反映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深入人心。当然,要想更进一步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就要将石榴籽香包建构为群众共享的文化符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

关键词:石榴籽香包;文化功能;变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庆阳香包又叫香囊、荷包,在庆阳又有 “绌绌”的俗称。所谓 “绌”,是石器时代人们利用骨针将兽皮、树叶等缝制连接起来的一种技法,这种较为粗笨的绣制技艺却以香包制作为载体被庆阳民间手工艺人作为文化艺术传承了下来。[1]它是中国古代女子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产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庆阳香包包含各类手工刺绣的工艺品,如鞋垫、枕套等。[2]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岐黄医药到农耕发端后的衣饰文化文明,数千年约定俗成的防病驱邪、祈祥纳福的功效和向美向善的人性追求,成为庆阳香包绣制的基本特征。[3]庆阳香包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在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文创产品的石榴籽香包,在继承庆阳优秀传统香包功能的同时在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并且通过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实现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术界对庆阳香包的关注源于2002年的第一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近年来,学术界对庆阳香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互联网+非遗”、传承与保护、发展现状与困境分析等领域,并且都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对于石榴籽香包文化功能变迁的微观分析十分稀少。

本文以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为田野点,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考察石榴籽香包文化功能的转变,同时,对将该香包建构成共享的文化符号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以此来更好地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一、石榴籽香包文化功能的变迁

石榴籽香包的文化功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从当地人的描述中了解到,所有传统的香包最初的功能都是驱除蚊虫,后来香包制作者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就在其中增加了多子多孙多福的内涵,近几年,石榴籽香包又增添了各民族团结的内涵。虽然香包的形式和含义不断发生改变,但是当地人始终没有抛弃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增添新的內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古代香包的初始功能:驱虫避邪的民俗文化心理以及保健功能

自古以来庆阳的香包就以中草药作为原料,用来驱虫辟邪。这种功能与它的起源有着密切联系。关于其起源,主要包括驱虫说、锦囊说、绣球说和屈原说四种说法。最可靠的还是驱虫说,指的是在公元前2360年前后,岐伯创造的中医药学说被人们广泛采纳,于是开始在香包中放置中草药。[4]在端午节期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毒月”,毒蛇频繁出现,一些奇形怪状的虫子也层出不穷,这些含有毒素的生物会给孩子带来灾难,所以必须在端午节前后为孩子佩戴含有中草药的香包来驱赶毒蛇和毒虫。

关于香包里中草药的主要功能和配方,当地人解释道:“我们这个中草药的主要作用就是驱蚊和驱虫,其他的作用倒是没有。它的配方主要有12种药材:当归、白芷、山芋、山柰、灵灵香、苍术、细辛、排草、薄荷、辛乙、松香、姜黄。五月端午节讲究的是苍术和雄黄,雄黄就是驱蛇的,端午节一过就是三伏天了,高温天,害怕蛇来,娃娃们戴上这个就驱蛇了。”一位老奶奶有不同的见解,她认为香包挂在门上可以驱赶怪物,就是避邪。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石榴籽香包里的中草药主要有驱虫保健功能。同时,香包与端午节结合后,逐渐走向大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民间社会表达民俗信仰的载体。在当地群众的心中,香包是可以用来避邪的,带上它就可以让一些 “妖魔鬼怪”远离自己,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民俗文化心理,以及香包所发挥的文化功能。

(二)现代香包与石榴的结合:多子多孙多福的文化观以及美好寓意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香包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在审美和精神上的需求,市场也在逐渐缩小。出于最大限度上实现经济价值的目的,香包制作者开始在形式上创新。

据了解,石榴籽形状的香包最早在庆城出现是30年前,创始人认为传统香包的形式过于单调,在端午节难以卖出,为了维持一家的生活,必须进行创新。在形式上的创新主要受到孙子的启发。最初,创始人只是改变了其外观,并没有想到赋予它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这个寓意是后来人们根据传统加入进去的。据学者乌丙安考证,这种以石榴象征人口众多、子孙满堂的习俗是东汉丝绸之路开辟之后才开始的,庆阳恰好处在丝绸之路上,他们崇尚石榴的习俗恐已久矣。这里的妇女在绣制品中对石榴非常喜爱,从古至今一直都把它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5]乌老师的论证是可靠的,当地人尤其是妇女对石榴都是有特殊情感的,她们会在闲暇时间参与石榴籽香包的缝制,这对她们来说不仅能够获得物质报酬,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自从商户在石榴籽香包中增添了这种含义,它的市场逐步扩大。不仅在端午节售卖,婚庆时节也会有很多人来买。

石榴籽香包在被赋予了多子多福这种美好的寓意之后,它的功能在人们的心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讲究的是驱虫避邪的实用性,现在主要追求它的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表达了人们对子孙满堂、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香包的文化价值带动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事实上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许多商户都没有足够的人手去缝制香包,这就需要寻找合适的人群承担这份工作,于是就产生了 “炕头经济”,即村里的妇女和老人闲暇时间在自己的家里缝制香包,完工后交给当地的负责人获得一定的报酬。事实上,商户们还有专门的扶贫车间,如非遗传承人贺老师就有专门的公司,截至2022年她们一共培训了6 000多名妇女,带动520多名农村低收入妇女从事手工刺绣、编织工作,月人均增收1 000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脱贫攻坚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石榴籽与国家话语结合:民族团结的文化符号以及社会整合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行各业都在践行这一理念,庆阳的香包产业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6]庆城县的非遗传承人贺老师在实践中践行了这句话。她是非遗街里将民族团结的含义融入石榴籽香包的带头人,并且凭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将这一理念传播出去。正如她自己所讲的:“过段时间我要去甘南的卓尼县,就是要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文化是一个软实力,就是要和各民族、世界进行交流的。我曾经去过秘鲁等地传播我们的非遗。”她很高兴地向我们介绍:“石榴籽香包的寓意就是民族大团结,我们这个含义也是学习来的,个人方面就是婚庆方面是多子多福。”贺老师的思想觉悟非常高,不仅能将庆城的传统文化传承好,还能够跟随国家的脚步搞好民族团结,也只有这样她们的非遗和文创产品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当地绝大多数的中年妇女和青年人认为,只要能够发挥香包的经济价值,融入一些新的内涵是可以的。就像梅玉阿姨说的:“其实只要让它的经济价值发挥出来,啥都可以融入。”对于民族团结这个文化内涵,当地的生产者是非常认同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将自己的文创产品与国家话语相结合,不仅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还能使本地的文化得到重视,从而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庆城县,石榴籽香包已经成为民族团结的文化符号,当地的文化精英用具有相似性的石榴籽香包来反映当下的意识形态,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象的表达。而它所发挥的功能就是促进当地的民族团结,实现社会整合。虽然庆城是一个汉族县,但是内部的认同和团结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内部形成了较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面对外部社会时我们才能够将民族团结宣传出去。石榴籽香包中的民族大团结内涵足以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当然,这一理念只局限在商户和当地人之间是万万不可的,这就需要我们将这种石榴籽香包构建成一种共享的文化符号。

二、建构共享的文化符号

曹进、张淑萍认为庆阳香包不仅是一款精美的民俗工艺品,而且已经成为庆阳农耕民俗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7]庆阳香包已经成为农耕民俗文化的共享符号,每年人们都会举办一场隆重的农耕文化节,庆阳香包也因此声名远扬。想要在庆城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将石榴籽香包建构成共享的文化符号是十分可取的一条路径。

关于这一路径,我们先要做到的是增强当地人对石榴籽香包的认同。正如刘先福所说:“民俗艺术之所以能获得持久传承的动力,原因在于其核心指向群体或社区的认同表达。”[8]这就要求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要与当地人的生活、经济发展相联系。庆城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县城,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数不胜数。香包现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功能以及文化内涵在当地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并且许多老年人认为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这也说明了链接传统的重要性。所以,石榴籽香包要继续保持驱虫避邪的功能以及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需求相联系,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人们对于某些事物产生认同感时,一定是满足了自身或者集体的利益。只有让当地的群众在石榴籽香包上获利,他们才会在意识上认同它。在当地,这一获利主体就是非遗街里的商户,并且他们一致认为,只要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融入新的文化内涵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当然,商户只是一小部分群体,最重要的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王明珂先生曾在 《羌在汉藏之间》这本书中讲到,各寨子内的认同主要是通过人们建构的历史上弟兄祖先的故事以及为了增强凝聚力在现代所建构的 “毒药猫”理论。这些建构的内容对于当地的团结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同样可以以石榴籽香包为主线建构当地历史上民族团结的故事,使其成为人们日常闲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一些外人进入到这个社区时,当地人可以将这些含义讲给他们听。庆城作为一个旅游地,每年会有很多外地人来旅游,香包作为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会受到一些人的关注,这种含义必然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庆阳香包会以更高层次的各民族团结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在这种石榴籽香包成为共享的文化符号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结束语

虽然庆城缺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相关实践活动,但是它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创新,通过挖掘石榴籽香包的内涵来增强人们的民族团结意识。石榴籽香包文化内涵和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当地人敢于突破和创新的精神,在保持原有内涵不变的基础上与国家话语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实现了非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是所有非遗学习的典范。但是实践活动的缺乏,也体现出了基层政府力量的缺失,这与内蒙古通辽市努日木镇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相同的缺陷。在筆者看来,既然现有的缺陷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映射到非遗领域就是要重视非遗传承人,鼓励她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充分发挥她们的影响力,让非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唐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庆阳香包创新设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2.

[2] 韩悦芳.庆阳香包的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22.

[3] 余振东编.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图典[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4] 周雯.庆阳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以庆阳香包、剪纸、刺绣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8.

[5] 梁燕.庆阳香包的文化象征意义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7.

[6] 习近平.保护、传承、利用,让民间艺术绽放新的光彩[N].人民日报,2022-02-07(001).

[7] 曹进,张淑萍.庆阳香包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34-37.

[8]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02):125-130.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