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民
(东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山东菏泽 274500)
为保障林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降低林业种植中病虫害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进一步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管理,保障林业种植质量与实际效果,保障林业产业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基于此,需要结合现阶段林业种植发展的现实情况,展开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与应用效果研究。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我国林业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经济林业种植产业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但是随着林业种植面积的扩大,林业病虫种类也变得多样,病虫害严重影响林业种植业的顺利展开[1]。在此背景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随着林业种植面积的不断拓展,病虫害防治与管理涉及的范围也变得更广,导致病虫害防治管理难度增加,病虫害问题严重威胁了林业种植行业的发展。病虫害防治与管理涉及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压力。除此之外,林木病虫害防治不仅会受到本地传统常见病虫害的影响,还会受到外界病虫害侵袭的影响。部分林业栽培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多采取传统病虫害防治措施,导致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增加生态污染风险,不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2]。基于此,需要提升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积极开展相关管理,进而保障林业病虫害防治质量。
林业病虫害常采取物理防治技术干预,该技术操作起来较为简单、方便,防治效果较优,因此被广泛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其中人工捕捉就是林业物理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通过对病虫的人工捕杀或清除,进而保证病虫害控制质量。虽然此种方式操作起来较为便利,但是需要大量人力的资源,劳动力损耗较大且防治效率较低。因此,人工捕捉的方式仅用于初期规模较小病虫害的防治中[3]。物理手段还包括隔离、超声波与诱捕等方式,针对性防治害虫。比如,杀虫灯诱捕,主要是利用不同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捕,对于害虫防治效果较好。捕杀害虫时,为避免害虫逃跑,需要设置口部光滑的集虫袋。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粘板粘住害虫。
林业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是指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或消灭危害林木健康的病虫害。合理选择适用于目标虫害的杀虫剂,并根据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程度进行喷洒施药。常见的杀虫剂包括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使用时应遵循相关法规和使用说明书,保证安全使用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病害类型和发生阶段选用适宜的杀菌剂,如铜剂、酮酰胺类杀菌剂等[4]。喷洒施用杀菌剂时,应按照标准剂量和施药期进行,注意遵循相关规定,确保使用安全,当林地出现杂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时,可采用合适的除草剂进行除草。需注意选择对目标杂草有效、对林木影响较小的除草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施药。除此之外,化学防治中需要注意的是,遵循农药的安全使用要求,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具。同时,妥善保存和处理残留农药,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和施药方式,确保施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然生物学因素来控制和消灭病虫害的方法。
2.3.1引进天敌。通过引进对目标病虫害具有天敌关系的天敌虫或寄生生物,来建立生态平衡,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这些天敌和寄生生物可以是蜘蛛、线虫、细菌等,它们以病虫害为食或寄生于害虫体内,起到控制害虫数量的作用。
2.3.2生物农药的使用。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昆虫激素等天然物质制成的农药,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常见的生物农药包括杀虫菌、杀线菌、杀螨菌等[5]。它们对目标害虫有特别性作用,对非有益生物和环境影响较小。
2.3.3诱控技术。利用性信息素、诱杀剂等物质,诱导病虫害进入特定区域或陷阱,并对其进行控制。例如,利用昆虫的生物学习性,设置诱杀灯或黏虫板,吸引病虫害进入,然后进行捕杀或监测。
2.3.4生物防御激素的应用。一些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的抗性激素可以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通过施用这些生物防御激素,可以减轻病虫害对林木的侵害。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农药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在实施生物防治时,需要考虑种植区域的特点、害虫种类、引进生物种类的适应性等因素,以确保生物防治的效果和长期稳定性。
2.4.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大规模林地进行监测和调查,及时获取病虫害发生的信息。通过遥感影像和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虫害种类、疫情范围和程度,帮助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2.4.2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全息图、数据库等技术,对林地的地理信息进行整合和空间分析。通过建立专题数据库和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空间分布,实现精确施药和针对性管理。智能监测技术:利用传感器、图像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情况。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互联网系统,实现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控、预警和管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6]。
2.4.3生态调控技术。通过优化林地生态系统结构、调整物种构成和植被布局等手段,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例如,通过合理营造森林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天敌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实现自然调控。
2.4.4精准化施药技术。利用无人机、精准喷雾器等装备,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定位、精准喷洒。
2.4.5结合遥感和GPS技术。可以按照病虫害的分布情况和密度变化进行点对点、量对量的施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使用量。综合运用以上现代化防治技术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和管理体系。通过精确的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病虫害,最大限度地保护林业生态和资源。现代化防治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管理的精准性,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环境污染,进一步推动林业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优质树种能够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减少植株损失并提高林业生产效益。树种对常见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是衡量优质树种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对树种抗虫抗病性的科学评估来选择具备较强抵抗力的树种。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树种,能够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并且具备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特点,从而减少病虫害的风险[7]。考虑树种的经济价值,比如木材的质量、用途和市场需求等,能够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树种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比如改良土壤、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这些功能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如基因改良和育种技术,以及对树种的综合评估和实地试种等方法,来选择和培育更适应、更优质、更抗病虫害的树种,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重要的支持。
种苗培育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种苗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树木生长的健康和抗病虫害能力。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母树进行选种,确保种苗遗传品质优良,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潜力。利用育苗技术,如种子繁殖、无性繁殖等,培育出具备良好长势、较强抗病虫害潜力的幼苗。在苗木培育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促进幼苗健康生长和抗病虫害能力的提升。在种苗培育中,要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手段,预防和控制常见的病虫害发生,确保种苗的健康和质量[8]。培育出优质种苗,不仅可以增加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还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经济价值。因此,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种苗培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营林管理在种苗培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一,需要加强土壤管理,保证种植基质的质量,包括土壤pH值、养分含量和排水性等。适当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改善土壤质地,并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和调查,以确保适宜的生长环境。第二,做好灌溉管理。实施有效灌溉和排水,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这有助于种苗正常生长和根系发育,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第三,光照管理干预。种苗需要足够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9]。因此,在种苗培育过程中,要确保种植地点充足的阳光照射,适当修剪周围的竞争植物,以防止阴影的形成。第四,加强病虫害控制。及早识别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定期巡查种苗,发现任何异常症状或害虫迹象时,应立即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保护种苗的健康。第五,加强生长调控。通过合理修剪和摘心等技术来控制种苗的生长,保证株形合理,促进根系发育。通过实施营林管理,可以提高种苗的质量和抗病虫害能力,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防治林业病虫害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防治林业病虫害能够明确目标,确定病虫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为针对性的防治提供依据。科学防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科学防治注重使用环境友好的防治措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科学防治鼓励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如引入天敌、利用生物防治等,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性,实现可持续发展[10]。科学防治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控的效果和效率。因此,科学防治林业病虫害是营林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能够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区病虫监测旨在及时发现、识别和评估林区内潜在的病虫害威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首先,病虫监测应涵盖广泛的指标,包括病虫种类、密度分布、危害程度等。通过连续监测,能够及早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追踪其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其次,监测方法应采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如利用传统的人工调查、陷阱捕捉、物种识别等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与管理系统也是重要环节。监测数据应准确记录,并建立数据库进行存储和分析,以便加深对病虫害趋势的理解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最后,监测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给相关决策者和从业人员,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防治需要大面积展开,随着林业区种植树种数量增加,防治工作难度也有所增加。病虫害防治实际过程中,需要选择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干预,而且需要加强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保障林区病虫害监测与控制质量。为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需要积极开展种苗培育与水肥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全面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