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玉,司保栋
(1.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山东阳谷 252300;2.阳谷县西湖镇人民政府,山东阳谷 25231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一种新型技术,能够有效增强资源利用率,在科学合理种植之下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的目标。与传统单一种植方法相比,种植人员需深入学习复合种植理论知识,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的同时,确保大豆能够健康成长。结合实际种植条件,科学选种并处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科学选择种植模式,良好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在实现互补式生长目标的基础上,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针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而言,在实际应用中,种植人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展开种植活动。该项技术原理是采用大豆、玉米共同种植,通过扩间增光提升整体种植产量。采用间隙种植方式能够切实强化光能利用率,确保大豆、玉米在交叉种植模式下,为大豆提供庇荫条件。与传统单一种植方式相比,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强化土地资源利用率,帮助种植人员增加实际产量,获取双倍效益。
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其根部自带的根瘤菌对于玉米生长具有一定优势,在充分发挥固氮作用的基础上,为玉米实现健康生长提供氮肥。同时,玉米在生长期间,根茎会逐渐分泌酸性物质,促进大豆根部能够高效吸收营养成分,快速分解土壤中矿物质元素,促使二者在能源互补的基础上,改善土壤养分结构。促进大豆、玉米实现循环作用,综合提升玉米、大豆整体产量。一季双收种植模式不仅可以适当减少氮肥用量,还能实现互补式生长。因此,种植人员应提升自身对该项种植技术的认知,借助复合种植技术优势,优化种植模式,增强整体生产效益。
在实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期间,种植人员需加大对种植区域的重视,从选择、翻耕两方面出发,为种植技术的高效应用提供载体。结合种植需求,优先选择地势平坦的种植区域,为促进大豆、玉米根系健康发育,需确保土层深厚,土壤松软、肥沃,内部有机质含量较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土壤进行检测,在掌握土壤内部成分结构的基础上,适当改善理化性质。确保土壤肥力水平处于中等以上,并选择南北垄向地块,为大豆、玉米健康生长提供充足光照。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较好满足大豆、玉米对水分的需求,为后期产量提供保障[1]。
在播种之前,需积极对种植区域实施整理,采用精细化整地方式,将旋耕深度控制在15~25 cm,增加土壤透气性,实现上虚下实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大豆、玉米实现根系健康生长。在翻耕期间,通过将底层土壤进行翻动,借助紫外线作用深入杀菌灭虫,尽量降低土传病害,改变害虫栖息环境的同时,施加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切实增加土壤肥力。采用犁耕的方式,确保土壤内部无杂物,土壤松软细碎且无颗粒。
选种工作作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需从大豆、玉米品种的性能角度出发,全面满足种植要求。针对玉米品种而言,由于采用复合种植方式,应优先选择耐密性较好、抗紧凑且高产的优质品种,同时,复合种植技术需采用机收模式,以此提升种植效率。因此,需选择株高适宜且抗倒伏的品种,为后续顺利机收提供保障,例如登海605、天泰366等品种,不仅耐密植,同时株型较为紧凑,属于中矮秆品种。对于大豆品种的选择来说,可选择齐黄34、菏豆33等品种,适宜机收并且具有一定耐阴性能,利于实现高产目标[2]。
在科学选种之后,应对种子实施晾晒,并将带病害、颗粒瘪小的种子进行剔除,对颗粒饱满的种子全面处理,优先选择毒性较低的药剂,实现杀菌杀虫目标的同时,避免对种子造成危害。在对大豆种子处理期间,可选用噻虫福萎锈悬浮种衣剂,良好预防苗期产生病害。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辛硫福美双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对玉米种子实施拌种,避免其受到地下害虫的影响,增加整体发芽率,在高效对其处理之后即可展开种植工作。
在播种期间,种植人员需综合考量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在应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期间,可结合实际需求采用同期播种或者分期播种的方式。针对同期播种而言,在确保土壤温度稳定在12℃时即可展开播种,而分期播种则可遵循当地原本播种时间合理展开作业。种植密度能够直接影响出苗率、产量等因素,为促进玉米、大豆能够健康成长,种植人员需科学控制株距、行距,针对地形等多方面因素,提高种植的灵活性。采用机械化播种方式的背景下,应结合种植模式合理选择机械农具,以便提升出苗的均匀性[3]。
从种植模式角度来看,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种植模式。首先,4-2种植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将大豆、玉米分别种植4行、2行,行距、株距为40 cm、10 cm,实际带宽为290 cm,带间距为65 cm。其次,4-3种植模式,种植人员将大豆、玉米分别种植4行、3行,行距、株距为40 cm、10 cm,实际带宽为350 cm,带间距为70 cm。最后,6-3种植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将大豆、玉米分别种植6行、3行,行距、株距为45 cm、10 cm,实际带宽为455 cm,带间距为70 cm。
在玉米与大豆生长期间,为实现精细化种植目标,种植人员需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合理运用间苗、定苗技术,切实提升出苗率。通常情况下,在玉米生长至3~4叶时即可展开间苗工作,针对种植区域内弱苗、病苗等植株进行去除,生长不良的幼苗病害概率较大,为切实降低风险,需做好细致定苗,并对缺苗位置实施补充,进而实现苗均、苗壮目标。玉米作为喜肥作物,在生长期间,种植人员需针对其不同生长阶段对其施肥,大喇叭口、拔节等阶段作为肥料需求旺盛时期,需对其施加尿素、碳铵等肥料,采用基肥、中肥、追肥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保证结实率。如果大豆长势较差,则可在雨后对其追加尿素,良好缓解植株长势,进一步提高抗倒伏能力。
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水分管理作为关键工作对于实现高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豆、玉米对水分需求不同,且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会优先在自己区域内进行吸收,因此,为避免产生吸收不良的现象,应采用漫灌、喷灌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量不同灌溉技术特点实施针对性应用,例如,在玉米大喇叭口时期对水分需求旺盛,此时可采用漫灌技术,作为一种粗放灌溉方式可以同时满足玉米、大豆的需求,提高灌溉效率。玉米植株根系较多,而大豆植株属于直根系作物,在生长期间,更加倾向于深层水吸收,种植人员需将重点灌溉玉米带,其次是玉豆带间,最后为大豆带,提高植株代谢能力,使其快速、稳健生长[4]。
在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间作优势,实现对农作物的合理配置。作为一种新型套作技术,在实施期间需注重科学应用除草技术,高效防治田间杂草。受光照、肥料等方面的滋养,田间杂草会迅速生长,与农作物植株相比,杂草自身生命力较为顽强。在防治过程中,需在苗期采用封闭处理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在后续生长中采用喷雾方式,优化防控技术模式,实现科学用药目标。
在具体防治期间,应对灭茬环节加大重视,在播种之前,种植人员应在前5~7天内对种植区域实施灭茬,采用机械操作方式切实降低土表秸秆覆盖度。针对免耕地块而言,可运用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切实提升灭茬效果。在种植之后,应注重抢墒施药,在对植株浇水过程中,增加药土层厚度,并强化药膜层细密性。在封闭期间,可运用异丙甲草胺与唑嘧磺草胺相结合的方式高效除草,数据显示,该种配方可以将处理效果提升至86%~95%。结合封闭结果具体分析,在后期可对茎叶采取喷施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应坚持安全施药的原则,对喷头加装保护罩,降低药害事故概率。
在玉米生长期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可避免会产生病虫害,为切实降低病虫害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种植人员应尝试总结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此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法。玉米在生长期间主要会产生玉米螟、棉铃虫、基腐病等病虫害,种植人员需做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降低病害概率。通过运用黄板、杀虫灯有效降低害虫数量,充分利用害虫趋光性的特点,实现物理防治。如果病虫害极为严重,可运用化学药剂方法,例如,将辛硫磷乳油与水进行混合可以有效治理玉米螟。
在大豆生长期间,主要会产生灰斑病、蚜虫、菌核病等病害,在其生长至出荚期时,菌核病发病率极高,种植人员可运用菌灵微粒剂实施喷施,提高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大豆、玉米运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坚持科学用药的原则,在幼虫处于低龄期间加大防控力度,作为最佳时期,可以实现保苗、保芯、保株、保产的目标。在其达到农药安全间隔期之后方能收获,确保农作物品质,实现绿色化种植目标[5]。
2.7.1玉米降高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种植人员需结合玉米生长特点及时对其采用降高技术,避免因其长势过于旺盛,增加倒伏概率,并对大豆生长造成影响。在具体操作期间,可运用玉米健壮素,使其高效促进玉米根系生长。通常情况下,能够将株高顺利降低20~30 cm,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同时,可将穗位降低15 cm,因此,种植人员需加大重视,并科学选择用药时间,在玉米生长至7~10叶时效果最佳,通过将药剂均匀施加在上部叶片,在抗倒伏的同时,减少对大豆遮阴情况。
在治理期间,可结合实际需求,选择玉黄金药剂,在玉米生长至6~9片时施用,有效避免玉米产生空秆、秃尖现象。以7~10天为一循环,仔细观察玉米生长情况,对其采取1~2次化控,确保株高得到适度控制。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错过施药期,则应停止喷施,并且避免随意加大药量,需结合种植面积科学规划。
2.7.2大豆控旺技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其自身根系会分泌氮素,因此种植人员需降低对大豆氮肥的施加,如果其吸收过多氮素,则会导致其地表上部植株营养过剩。同时,在温度过高、密度过大的情况下,大豆植株瘪荚多,并且会贪青早熟,整体产量与品质严重下降。对此,种植人员需在其处于6~7叶片时期,对其喷施烯效唑,实现控苗旺长目标,提高光合速率。由于烯效唑需溶于有机溶剂,种植人员可采用拌种方式,多次抖动确保拌种均匀之后即可提高预防效果。或者采用人工控旺技术,作为一种环保、绿色种植技术,可以降低药物对植株的影响。通过打尖、疏枝叶,掐去主茎嫩尖,提高植株通风透光效果。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在苗期遮阴条件较好,则会导致其茎秆逐渐变细,在过度伸长的情况下,内部木质素含量不断降低,此时倒伏概率较大。一旦产生倒伏情况,则会极容易感染病虫害,直接大幅度增加农户损失。因此,需积极运用烯效唑、胺鲜酯等生长调节剂,有效抑制大豆植株实现纵向生长,采取叶面喷施的方式,为后期产量提供保障。其中,胺鲜酯主要应用于大豆初花期、结荚期,借助其内部叔胺类活性物质的作用,高效调节大豆生长情况,提高植株光合速率,确保大豆结荚的饱满性。
在大豆、玉米顺利生长至收获时节之后,种植人员需结合农作物实际成熟顺序进行分析,综合考量种植模式的基础上,优化收获方式,实现适期收获目标。结合种植模式,可运用大豆和玉米联合收获机,调整整机宽度,实现分别收获。针对玉米种植而言,在其整体苞叶全部变黄之后,种植人员应对籽粒实施检查,待乳线全部消失时,即可进行收获。为实现收获目标,需仔细判断大豆成熟程度,当其叶片顺利脱落时,种植人员可适当晃动豆荚,如果产生响声则代表可以机收。
在具体操作期间,应结合种植区域、作业要求综合分析,强化收获机的合理性。综合调整作业参数,严格控制行距,将其偏差控制在5~10 cm可以有效避免产生落穗情况。在大面积作业之前,为确保收获效率,需采取试收方式,进一步优化机具参数。在现代化背景下,种植人员需加大对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减轻任务量,将其贯穿于大豆、玉米生长全过程内,实现标准化种植目标。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一种高效技术模式,能够充分结合玉米、大豆的种植优势,使其在相辅相成的模式下,提高整体产量。种植人员需贯彻落实技术要点,高效运用田间管理、科学除草、玉米降高、大豆控旺、机械化收割技术,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有效增加土壤中的营养,优化传统耕作模式,实现大豆、玉米双丰收的目标,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