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荣,张 苗,徐鲁政
(1.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潍坊 261061;2.潍坊市种子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61)
现阶段,大豆与玉米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集粮食、饲料等多方面功能于一体。在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二者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目标为一季双收,对于种植人员经济、生产效益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方案全面推广种植技术,完善与之配套的技术体系,针对选种、整地、施肥、播种、密度控制、田间管理等多项环节实施控制,在实现高效轮作目标的基础上,促进种植活动实现机械化、可持续化发展。
玉米与大豆作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刚性需求,对于生产、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植活动的复杂性,在其生长期间,往往会受到气候、水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豆与玉米产量无法实现稳步上升。数据显示,我国大豆与玉米进口量持续居高,在2021年,大豆进口量达到9 651.8万t,玉米则达到2 702万t。在此背景下,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能够实现一季双收的目标,增加玉米、大豆产量。从经济角度出发,应用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大豆、玉米的丰收,并提高肥料利用率。据统计,平均增收玉米100~130 kg/667m2,增收大豆达到120~150 kg/667m2,并且受种植模式的影响,降低化肥以及劳动成本方面的投入,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从社会角度出发,由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高效性,不仅合理实现兼容发展的目标,同时还能够明显提升粮食产能,在实现节本增效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对于农业科技贡献、国家粮油安全、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优势。因此,相关人员应充分重视复合种植技术的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针对生态效益而言,通过应用复合种植技术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在充分利用化肥以及农药的过程中,降低农药对环境、土壤造成的污染,有效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在明显改善田间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作物生长,从根本上强化农业生产效益[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是采用宽窄行为主的套种模式,在种植过程中,相关人员应优化品种选择,避免影响整体产量。农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导致其对于实际生长环境的需求具有差异性。针对玉米品种而言,由于玉米属于喜温喜光照作物,对于较低的温度无法忍受。通常情况下,应在10℃以上的温度实施种植,一旦低于温度标准则会导致玉米受到冻害。而大豆在23~25℃范围内,对于其生长极为有利并且能够良好实现高产。大豆在种植期间较为耐旱并且产量较高,在选种时应优先选择适宜高密度种植的品种,使其满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的需求。同时,应结合潍坊市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抗倒伏性较强且具有耐荫能力的品种,例如,潍豆6号、潍豆8号、潍豆9号等[2]。
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综合考量抗倒伏性能以及抗病能力,作为高秆喜光作物,应确保其颗粒饱满。例如,登海605、鲁单510、登海618等,不仅具有良好性能,并且在生长至后期时,具有落叶性好以及脱水快的优势,可以为机械化收割奠定基础。在成功选择玉米与大豆种子之后,种植人员应对其实施处理,结合实际需求,选用杀虫杀菌药剂,通过对种子实施拌种或者包衣有效防止受到地下害虫的影响,增加大豆、玉米苗期病虫害的治理。可以选择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噻虫福萎锈悬浮种衣剂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另外,应用噻虫嗪水分散剂可以对玉米病虫害起到积极作用。
种植区域的合理性对于玉米、大豆产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人员应加大对种植区域选择的重视,优先选择地势平坦的区域,并对该区域内土壤实施检测,确保其肥力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结合玉米生长的特性,应选择南北垄向的区域,并对其排灌条件实施筛选,玉米生长期间离不开充足的水源,但是其具有不耐涝的特点。同时,应确保土层深厚、肥沃,内部有机质含量较高。在播种之前,应注重对种植田的整理,避免内部存在坷垃等固状土体,通过实施精细整地,对其内部茬体实施清除,在进行深耕的过程中应达到上虚下实的标准,增强土壤疏松性。通常情况下,应将耕深控制在15~20 cm,增强土壤中氧气含量,有效消灭土壤中的病菌,为玉米、大豆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3]。
在整地过程中,应对土壤实施管理,在翻耕之后及时对其进行耙地,在有效疏松过后提高土壤平整度。在此基础上,应适当对种植田施肥,使其能够增强土壤地力,相关人员应对土壤成分实施测试,掌握其内部氮、磷、钾、有机质等多种元素的分布结构,坚持科学施肥的原则。另外,应注重把控施肥量以及施肥时机,避免施肥过多、过少对种植活动造成影响,影响肥料利用率的同时,降低种植效果。
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应根据潍坊地区实际气候条件合理确定大豆与玉米的种植时间,坚持适期播种的原则,结合玉米以及大豆实际生长特性综合分析。针对玉米种植而言,主要是在3月下旬~4月上旬实施播种,而大豆则是在4月下旬进行播种,由于玉米与大豆的生长特点不同,在种植时应严格把控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应将玉米播种深度控制在5~8 cm,将大豆控制在3 cm,在满足种植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玉米以及大豆的植株长势。在播种过程中,应借助播种机对玉米以及大豆实施同步或者分带播种,通过严格控制作业速度使其保持匀速行驶,可以确保播种量的科学性,从而强化播种质量。
结合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特点,在种植期间,首先应明确大豆与玉米实际种植位置关系,综合考量不同时期的生长特性,实现合理播种的基础上,促使其达到最佳效果。为充分发挥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应对两种作物之间的种植距离实施科学计算,采用间作套作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作为同熟作物,应确保种植密度的合理性,促使玉米以及大豆在生长期间可以良好进行光合作用。
针对大豆玉米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而言,应不断优化种植模式,结合作物行距、株距等因素科学控制种植密度。综合分析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类型等因素,满足作物实际行距种植要求[4]。
2.4.12+3模式。主要表现为两行玉米与三行大豆种植模式,针对两行玉米种植而言,应将株距控制在15 cm,实际行距为40 cm,确保亩种植数量达到4 000株/667m2。而在种植大豆过程中,应确保在6 000株/667m2,结合大豆生长特性,将其行距控制在35 cm,并适当缩短株距,达到10 cm即可。在种植过程中,应控制带间距为70 cm,并借助相应播种机实施分播,提高种植效果。
2.4.22+4模式。主要表现为两行玉米与四行大豆种植模式,在种植两行玉米的过程中,应将株距保持在15 cm,与2+3模式相同,将行距控制在40 cm,确保种植4 000株/667m2以上。针对四行大豆而言,应确保能够保苗数达到6 000株/667m2,实际株距控制在10 cm。在实施套作的背景下,应将其带间距控制在70 cm,并严格控制带型宽度,为提高种植质量,应控制在27 cm。另外,借助相关设备实现机械化操作。
在种植过程中,应结合大豆与玉米株距、行距进行综合调试,在明确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施肥量。为实现对土壤情况的综合把握,应对种植地湿润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结合土壤干旱程度适当进行灌溉。对于天气降水情况密切观察,合理选择灌溉方式,增强对灌溉量的控制[5]。
在玉米、大豆生长期间,应严格管理施肥活动,对玉米种植应选择高氮缓控释肥,而大豆则需要低氮缓控释肥。根据产量目标的不同,应综合分析大豆玉米的需肥规律,在掌握土壤供肥能力的基础上,应合理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由于大豆根部氮含量较高,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一定氮元素,因此,与单作模式相比应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针对大豆施肥方案而言,应在整地与播种环节科学施肥,主要以基肥、种肥为主,在其开花初期、盛花期等阶段严格控制。在对玉米施肥时,应采取基肥、种肥以及追肥等方式,由于玉米生长对肥料需求较大,在其拔节、大喇叭口等阶段应积极追肥,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为后续种植产量提供保障。
为保证大豆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相关人员应加大对除草工作的重视,结合生长环境深入分析,合理选择物理、化学除草方式。在应用物理除草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不仅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能够降低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在应用化学除草技术时,应严格控制用量,并合理选择除草药剂,在播种前后应分别实施除草,在其生长期间,可以选择灭草松药剂,有效降低土壤中农药残留现象。在大豆生长至复叶期时,为避免阔叶杂草与其争夺养分,应运用精喹禾灵乳油与氟磺胺草醚相结合,按照一定比例加强除草效果。在种植期间如果遇到持续降水的情况,则应积极挖设沟渠,在良好疏通的背景下有效避免产生洪涝现象。
病虫害作为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应结合种植区域实际情况以及大豆玉米常见病虫害深入分析,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促使其能够稳定生长。
2.6.1大豆病害。大豆在生长期间会受到根腐病、灰斑病、病毒病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根腐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发病位置为大豆根部,在大豆处于幼苗期时根部会产生斑点,最终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因此,应运用甲霜灵800倍液对大豆种子实施拌种,并加强田间管理工作。
2.6.2大豆虫害。虫害作为大豆生长期间的关键威胁因素,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具有一定不良影响,大豆蚜虫以及斜纹叶蛾作为主要虫害,在侵害过程中主要是对大豆嫩芽实施啃食,导致大豆叶片产生病斑,最终造成大豆植株枯死,影响产量。因此,可以运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实现对害虫治理。或者采取黄板、黑光灯诱杀等方式,降低害虫基数。
2.6.3玉米病害。在玉米生长期间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会产生玉米斑病,随着病情的不断严重,玉米叶片上的斑点会逐渐进行融合,在叶片逐渐发黄的情况下会慢慢枯死。并且该项病症受降水因素影响,降水充足的情况下会增加病症危害程度。因此,应在发病初期及时运用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2.6.4玉米虫害。玉米螟、地老虎等作为常见虫害,对玉米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危害。例如,玉米螟在不断生长的情况下,会对玉米植株造成破坏,在其不断啃食之下会导致玉米植株产生倒伏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玉米绝产。相关人员应合理运用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强化治理效率,良好控制虫害。
为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的优势与价值,当地政府应积极进行推广,从多方面出发,不断加强对种植人员的培训教育。针对培训内容而言,应包括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技术、密植模式等方面,确保能够贯穿于玉米、大豆生长全过程。在加强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应拓宽学习渠道,邀请相关农业专家组织交流培训会,对于各种栽培技术等相关知识深入讲解,确保其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应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扩大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为强化种植技术的良好推广,应积极选择相关地区实施试点工作,在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的背景下,将技术顺利推广至其他地区。为提高种植技术的水平,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促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政府部门而言,应完善补贴制度,增强种植人员积极性,使其在良好应用的过程中扩大实际宣传范围,提高自身种植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蒸蒸日上。
综上所述,作为农业大国,相关人员应积极利用地理、气候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推广玉米大豆复合带状高产种植技术。针对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逐步加大培训力度,在合理选择种植模式的基础上,优化种植密度,促进农业种植实现精细化管理。强化田间管理的作用,实现玉米、大豆高产出的同时,推动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