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兰,杨晓林,李 萍,郑文婷,邹吉祥,徐兴东
(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临沂 276025)
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植物保护》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植物病害、虫害、草害及其他非生物因素对农作物的危害与防控等知识技能。随着当前农业科技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发凸显。作为高职涉农专业基本上都设置了《植物保护》课程,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植保技术技能人才,我们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调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植物保护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由于历史因素和教育资源限制,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大多数课程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讲大课”比较多,课堂缺乏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植保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植保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尽管国家职业教育教材不断更新进步,但也不能否认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在选择教材或者具体课堂上,仍然盲目使用老旧教材、老旧教案课件等资源,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植物病虫害种类改变、生态环保绿色化农药名称剂量变化都不能及时在《植物保护》课程内容上及时更新表达,与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发展需求不一致、不同步、不匹配,导致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与现实生产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有些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课程缺乏实践操作环节,识别与操作课程不足、实训、实习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毕业后在面对解决植物保护生产实际问题的时候显得手足无措,应对能力差。
部分学校评估体系偏重于期中、期末的考试,对于优秀学生选拔、评优过程中,过于强调笔试考试成绩来评估等级,忽略了平时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实际能力的评价,这样的评估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农业植物保护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农业职业类型教育的特征特色作用发挥不好。
一些学校在教授《植物保护》课程时,师资力量调动力量不足、不够强大,缺乏掌握具备行业前沿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难以满足学生对于植物保护课程学习领会的需求。
教师在讲授植保课程的时候,多数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植物保护课程不仅仅是传授植保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意识和思辨能力,要明确要求学生每个人都要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为更好地为打造绿色低碳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理论知识则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校教学条件采取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线上线下混合、课堂田间结合、学校企业联合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保护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增加涉及最新技术和创新实践的内容,增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确保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产、学、研、用的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要认真分析植保员的具体岗位职责,包括对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控、农药科学使用、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指导以及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等方面。然后根据岗位职责的分析,确定植保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必需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等。最后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定与之相匹配的培养目标。例如,对于技能方面,可以设定病虫害防治技能的掌握程度、农机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等;对于知识方面,可以设定农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病虫害识别能力等;对于素质方面,可以设定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程度、安全意识的培养等。
3.1.1 线上线下混合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融合了传统面授教学和现代网络技术教学的新模式,它结合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实践讲授,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灵活的学习体验。在植物保护课程的线上部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课程教材、课前资料、预习思考、教学视频、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和测验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把教师和同学以及社会学员互动相联结,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和灵活安排学习,促进理解消化。而在线下部分,学生可以参与面对面讲授、实地考察、实验和实习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教室、实验室、植物园、农田等实际场景中进行,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学习实践,加深对植物保护知识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一是具有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的时间和地点学习,节约了通勤时间。二是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资源丰富:线上教学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在线讨论等,增加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衔接等。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
3.1.2 课前课中课后融合
将植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植保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课前融合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供预习资料、视频讲解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上课前自主学习,熟悉课程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并完成预习作业,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课中融合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示等互动式学习活动;也可以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练习题抢答、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线下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和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后融合阶段,教师可以提供复习资料、作业、在线讨论等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性学习。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布置作业、组织在线讨论、答疑等方式,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通过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融合,可以形成一个闭环模式,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考核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3.1.3 课堂田间结合
田间教学活动是为学生们提供实践应用植物保护技术的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田、农场、植物园或农业科研基地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病虫害,学习识别害虫和病害的方法,掌握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并学习如何进行现场监测、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通过将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保护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田间考察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种结合教学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掌握,并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3.1.4 学校企业联合
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的方式,首先,学生受益,学生可以通过到企业实习实训,参与实际植物保护生产过程的实施,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其次,学校和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如专业设备、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第三,企业不但可以派遣植物保护领域的专业师傅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要求,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学生通过与企业接触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需求。第四,从社会影响角度看,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可以共同获得来自行业社会的认可,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竞争力。
3.1.5 课程思政贯穿全过程
课程思政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植物保护课程思政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保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是激发学生个人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在学习植保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教师有机融入“强农兴农”责任、“生态环保”意识等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德技并修”的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责任意识,为未来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植物保护课程思政,应当通过案例分析、教育故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学习昆虫的特性时,以昆虫的多型现象为切入点,介绍社会性昆虫蜜蜂有蜂王、雄蜂和工蜂之分,这些社会性昆虫是一个分工明确和各负其责、相互依存的群体结构,才使得它们的家族得以繁盛[1];启发学生在工作、学习中要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树立听从指挥、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繁荣富强的民族复兴之中;树立团结协作和大局意识,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在学习水稻纹枯病的课程中,以水稻纹枯病防治为切入点,导入中国“生物农药之父”沈寅初院士“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崇高职业精神,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增强学生对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认知[2]。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植保技术特别是植保器械的更换、农药的更新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都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此,需要采用灵活机动的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可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活页式教材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应当根据植物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把更新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农药使用规范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到教材当中,使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保持统一。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实训农场和企业实习资源,增加实训课程内容比例,例如:教师带领学生亲自开展植物病害鉴定、病虫害防治试验等实训操作;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农田或植物保护实验室考察调查,让学生亲身接触各类植物、观察害虫和病害的症状,了解实际植物保护工作的流程;安排学生到农田参与田间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喷药防治实习,与农民一起从事田间植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邀请植物保护专家、学者给学生作报告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行业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扩大学生的视野。
通过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全面评价学生在植物保护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例如:通过书面或在线考试,评估学生对植物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评价实训报告的质量,考核评价学生对操作技术和数据分析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和实习报告综合评估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等。
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开拓教师来源渠道、完善内部培训机制等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占比,逐步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植保行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技术培训;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使教师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植保技术和设备;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师教学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研讨会,共享教学资源,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