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应用

2024-06-10 11:46门国保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3期
关键词:耕作全程机械化

门国保

(定远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安徽定远 233200)

0 引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传统的人工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日益难以为继。发展和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升种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多个地区已在水稻生产中逐步推行机械化技术,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本文拟从技术推广和实际应用两大方面,深入探讨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 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

1.1 技术研发与创新

技术研发与创新是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整体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为提高机械化程度,近年来政府和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果。在耕作机械方面,研制出适应不同作业条件的多功能整地作业机,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在育秧移栽环节,开发出全自动育秧机和高效精密插秧机,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在田间管理方面,研发出智能喷雾机、施肥机等设备,实现了作业精准化;在收获环节,更新换代出高效割晒捡收获机,大幅缩短了收获周期[1]。

1.2 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在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机械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主要包括财税支持、金融信贷支持、保险补贴支持等多个层面。财税支持方面,对购买农机实行优惠补贴,并降低相关耗材税费负担;金融信贷支持方面,通过设立专项贷款和贴息政策,缓解企业和农户的资金压力;保险补贴支持方面,提供农机植保险费用补贴,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2]。此外,政府还大力推广“机器作业、机户联户”等服务模式,努力解决农户机械操作和维修难题。这些扶持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全程机械化技术在田间地头的推广应用。

1.3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政府坚持大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和仓储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为机械化作业及农产品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田间灌溉排涝设施方面,积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建设高质量梯田和高效平整田块,为耕作和其他机械作业创造良好条件。在交通运输设施方面,加快了农村道路的硬化维修进度,畅通了农田进出通道。在产后处理设施方面,大力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库,缓解了产地与市场的脱节问题[3]。此外,农村电网改造和供电能力提升,为一些大型农机设备提供了能源保障。综合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极大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促进了生产与流通的高效衔接。

1.4 人才培养与培训

发展全程机械化技术离不开有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一是相继出台扶持政策,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环境。高校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相关专业建设,努力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现有农机人员培训。农机专业人员技能水平和从业素质是保障农机正常运转和提高作业效率的关键。因此,政府积极通过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提升驾驶员、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三是推行农业机手制度,加大农机手培养力度。通过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加强农民农机使用技能培训,成为全程机械化不可或缺的操作人员。从高校到基层,从专业人士到农户,全方位夯实了机械化发展所需的人才基础。

2 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

2.1 耕作环节的机械化应用

水稻生产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耕作,其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后续生产过程。传统人工和畜力耕作效率低下,已逐渐被机械化耕作所取代。当前,我国水稻主产区大多采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深松整地、旋耕、灭茬镇压等机具进行耕作。与此同时,一些轻简小型多功能耕整机械也在小块水田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这些先进机械的投入应用,显著提高了耕地质量,为水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据有关调查,采用机械化耕作可使耕层深度达到16 cm以上,且土壤疏松均匀,有利于根系生长。同时,秸秆还田腐熟技术与机械深耕有机结合,进一步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和肥力水平。但当前耕作机械化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部分地区大型机具利用率不高,中小型机具作业能力不足等。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适用机型的研发推广,提高机具综合利用效率,确保耕作环节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2.2 育秧移栽环节的机械化发展

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其机械化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传统人工育秧劳动强度大、工序复杂,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广蛭石基质钵育工厂化育秧技术,采用全自动播种、出苗、灌溉、施肥一体化育秧设备,实现了秧苗培育过程的机械化和规模化。与此同时,优质高效插秧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移栽作业实现了“一步到位”,机插秧密度和质量显著提升。采用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技术,每亩可节约8~10个工日,插秧密度可达20万株/hm²,较人工栽插提高40%以上。目前,部分地区工厂化育秧秧苗占比已超过70%,机械插秧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0%以上。但必须看到,部分地区受农田小块分散、灌排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制约,机插秧推广仍面临一定困难。下一步应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加强机插秧技术的集成创新,促进移栽环节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2.3 田间管理环节的机械化应用

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时开展灌溉、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传统人工作业方式往往存在漏喷、漏施、用量不当等问题。机械化技术在田间管理环节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在灌溉方面,一些地区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精准供水。在施肥环节,不同类型的撒肥机、穴施机得到普遍使用,实现了施肥均匀化、定量化。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各种大型自走式和小型手推式喷雾机广泛投入田间作业,极大提高了防治效率。同时,一些地区还探索开展了水稻生长调节剂的机械化喷施,进一步提升了水稻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但田间管理机械化也面临薄弱环节,如缺乏适宜丘陵山区的轻小型机具,机械维修保养和技术指导跟不上,影响了机具的有效利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针对性机具的研发推广,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提高田间管理机械化的整体水平。

2.4 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发展

收获是水稻生产的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我国水稻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联合收割机、谷物烘干机等已成为主要作业机具。多年来,水稻主产区大力推广大中型履带式和轮式联合收割机,集割晒脱粒于一体,有效解决了农时抢收难题。同时,轴流喂入、切碎铺撒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秸秆还田还草,减轻了对土壤的破坏。在后续烘干环节,农户普遍采用专业烘干塔等机械设备进行谷物干燥,有效降低了产后损失。总的来看,水稻收获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我国水稻机收面积已占水稻收获总面积的85%以上,基本满足生产需求。但不可忽视,当前水稻收获机械化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型机收跨区作业衔接不畅,小农户机收难以良性发展,机械费用偏高影响农民积极性等。今后应着力构建区域协作机制,健全多元化服务模式,促进各类农户广泛参与,不断提升水稻收获机械化发展水平。

3 结语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生产效率、缓解劳动力短缺、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存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养,持续提升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耕作全程机械化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手工制鞋全程LOOK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
农业机械化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