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川,陈冠邦
(1.南阳农业职业学院;2.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阐述。2024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能够引领河南实现“两个确保”,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目标达成。
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新时代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成为新时代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农业是传统产业占比最高的行业,一方面,要注重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是生产能力、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生产潜力的统一。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关键要素,因此,生产力是这三个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系统,是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程。
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特征,要求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者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和具备创新能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和“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属性是农业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体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催生新的产业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从而带动劳动者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而自发接受教育培训,加快学习新技术,持续提高技能水平,成为推动要素优化配置、技术进步及市场制度改善的新的劳动者,形成新的农业产业人才链,以更好地满足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产业链是所有参与产业产品价值创造成员基于产业技术逻辑形成的进化共生、竞合共存的共同体,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产业链链接由技术、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制度、政策等要素组成各类产业及组织,产业链链条的延伸及产业链链接企业数量的增加,是生产力作用对象扩展的结果。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链拓展,由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不断拓展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及产业链的升级更新换代,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效果的具体呈现。
河南省深度塑造“7+28+N”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壮大“7+28+N”群链为引领,利用农业大省这个先天优势,不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相结合,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持续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打造农业供应链、强化农业要素链,推动全国主食产业化快速发展,以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自身由农业大省向粮食强省农业强省转变。目前,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8%,主食产业化率达65%,生产了全国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食品城、“食品+”、食品云、食品安、食品冷链、食品数智化“六路并进”全面发力,正由“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转变,农业产业链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载体。
现代产业体系中各类产业能够处于技术水平创新前沿、引领产业发展,核心是产业体系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围绕产业升级换代及科技革命演进趋势进行创新的创新链。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符合产业发展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立足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现代技术条件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直接体验,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业产业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先进性的体现,是现代化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比逐步提高的过程。
新质生产力由产业发展实践所验证,引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产生新动能,助力河南实现“两个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新型劳动者,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需要新型劳动者。立足于河南农业大省、人力资源大省的先天优势,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打造农业人才链,将为农业产业等传统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释放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进入其他产业奠定基础,优化河南的产业结构、实现河南产业结构整体的升级换代。一方面,打造农业人才链,强化人才的集聚效应,利于科技创新的迸发涌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体现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河南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07%,比2021年提高0.62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2%(2023年)相比差距明显,城镇化率的提升仍需要大规模建设保障房、人才公寓,以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增加、打造农业人才链的需要。另一方面,探索“学校+龙头农业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好“新农科”建设;实施优秀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培养造就更多面向未来的农业产业创新人才,为打造农业人才链提供支撑。
产业链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新质生产力作用结果的现实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重点优势产业链发展成效显著,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链发展优势得到巩固,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产业技术基础。2023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显示面板年产能已达2亿平方米(《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洞察》),占全球产能的60%左右;2023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22.21万台,同比增长5.4%。河南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整体经济注入了活力。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新创建5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6个乡镇和60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3.1%。完成国家10.2万公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61万公顷油料种植、约35.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耕地面积连续3年实现净增,累计超过6.7万公顷。面对农产品市场新需求对供给端升级提出更高要求、“好不好”问题日益凸显等新市场形态,河南应以“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打造“舌尖上的产业”为牵引,“3个500亿”重大项目持续发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新供给,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农产品和服务,领跑新赛道、再造新优势,为河南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提质奠定基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河南实践,助力河南实现“两个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河南新动能,筑牢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根基、推动传统农业产业提质发展。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是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也是农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亟需的产业。但并非所有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前沿产业都是未来产业,真正的未来产业是已初步具备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一定市场规模的产业。2023年河南社会研发投入突破2%,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4%,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20.3%。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建设省实验室16家、产业研究院40家、中试基地36家、创新联合体2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达1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72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0.9%。高校“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80个学科进入前1%,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揭牌运行。河南应立足培育壮大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农业产业为着力点,开拓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不断拓展农业生产活动的领域和赛道,筑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和物质基础。以“国之大者”为导向加强对未来河南农业产业的统筹谋划,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组织实施河南未来农业产业孵化与倍增计划,集聚政府、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对农业发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农业新质生产力储备,推动农业劳动资料迭代升级。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河南新动能、筑牢未来发展根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