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深入思悟 推进概念性理解
——以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为例

2024-06-10 07:03:06文|孙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忠骨毛岸英电报

文|孙 洁

在以“毛主席的足迹”为主题的革命文化内容的学习探究之旅中,《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第四课,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下)、《八角楼上》(二上)、《卜算子·咏梅》(四下)。学生读到了有关毛主席的两个故事和他撰写的词,感受到了他对老百姓的关心以及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能感受到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毛主席都英勇无畏,带领大家顽强斗争。至此,学生对毛主席已产生初步认知,对革命领袖萌发朦胧的情感,感知到毛主席是一心为老百姓的。

在大概念统摄下的“毛主席的足迹”主题学习进程中,处于中段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如何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着力于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体悟,从而在获得概念性理解的进程中更进一步呢?

一、资料唤醒同理心,深入感悟父爱之深

在大概念统摄下的“毛主席的足迹”主题学习进程中,《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更能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生活,深入感悟伟人内心世界的经典课文,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初步获得大概念。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悟体会人物情感,是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必由之路。课文第一部分重点写了毛主席惊闻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之情,如何让学生能够站在毛主席的角度感同身受,体会他的情绪和想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大多没有亲人离世的生活经历,难以真切体会感悟到当时毛主席的心情。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一些资料追溯革命岁月,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毛岸英的生平,从而唤醒学生的同理心,理解、感受毛主席的内心,深入感悟其对毛岸英的爱之深沉。

课文是从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电报说起的。在今天,电报已经是一种陌生的通信方式,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自然不会关注,更不会去了解藏在电报背后富有深意的故事。课上,在学生了解了电报主要传达“毛岸英牺牲”这一信息后,老师补充介绍此封电报拟定、发送背后的故事:电报短短几十个字,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却写了整整两个小时,又修改了整整一天;电报发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又将电报压在手里整整一个多月。通过追问两个“为什么”,让学生知道彭总司令、周总理都不忍心将消息告诉毛主席。从身边人的角度去深切体会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对毛主席的打击之大,更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另外,文中有直接写毛主席与毛岸英之间父子情感的语句,但仅仅依托这几个语句来体会他们的深厚感情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学生在课前了解了相关资料。当读到毛岸英短暂人生的坎坷经历的时候,学生的内心无不震撼。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经历坎坷,与毛主席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到四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全力支持岸英上战场等背景资料,引发了学生内心的深深共鸣。

产生共鸣后,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在体会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内心世界时,学生根据需要勾连整合获取的相关资料,移入感情,设身处地地表达理解。有的学生说,从“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个动作看出了毛主席十分悲痛,但又无能为力,只能用吸烟来发泄心情。此时的他在想:岸英啊,你8 岁就和母亲一起入狱,被关进牢房。母亲牺牲之后,你又带着两个弟弟靠乞讨为生。后来到苏联学习、到基层去锻炼,这么多年终于回到我的身边,为什么又传来这样的噩耗呢?当读到“‘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一句时,有学生说,低声呼喊着岸英的名字,毛主席在回忆着1946 年岸英从苏联回来,他们相隔19 年后终于在机场见面相抱时的情景,在回忆他曾经和岸英一起读书、一起谈论工作的美好画面……这样的生成,足以看出这些背景资料助力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体悟。学生依托资料,积极转换角色,更好地理解了毛主席的感受,走入了他的情感世界。

二、锚定言行细涵泳,深入体会抉择之艰

同理心,让学生对主席的失子之痛得到深刻体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伟人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基础。本篇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情感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正是此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生的言语实践点、能力提升点。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聚焦文本细节、涵泳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这几个方面。

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当毛主席收到电报,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聚焦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或一个神态,思考:那时,他在想什么?做批注”这样的基本问题,让学生聚焦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去深入体会他在作为“父亲”与“主席”的矛盾冲突中的感受与所想。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揣摩、挖掘,发现平凡朴实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深意。

生:我找到了这句话:“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踌躇”的意思是犹豫,说明毛主席的内心在犹豫。作为一个父亲,他会想:岸英真的回不来了吗?活着的时候不能相见,牺牲了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作为领袖,他又想:作为主席,我不能搞特殊,不可以把岸英运回国内。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岸英安葬在朝鲜吧!

师:你很好地理解了什么叫“踌躇”,真切地走入了主席的内心世界。我们仿佛听到他的头脑中有两个声音在吵架。父亲的声音响起来,他在说——

生:岸英都牺牲了,你为什么不能去见他最后一面呢?

师:此时,国家领袖的声音又响起来——

生:千千万万烈士牺牲在朝鲜,他们的父母有机会见他们吗?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搞特殊,我应当把岸英安葬在朝鲜啊!

师:此时,父亲的声音又出现了——

生:你和岸英相处不到四年时间,明明你是那么爱他,怎么就这样放弃了呢?为什么不能让他的遗骨回来呢?

师:此时,领袖的声音又在质疑——

生:你是国家领袖,更应该以身作则,把岸英留在朝鲜啊!

师:同学们,两种声音痛苦地撕扯着、对抗着,毛主席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就藏在“踌躇”这一个动作的背后。

“踌躇”一词看似平淡,品起来却是字字血泪。通过模拟毛主席内心的两个声音,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想人物所想,将毛主席心中的矛盾与煎熬体会并阐述得淋漓尽致。此外,课文通过“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等动作、神态,表现出了毛主席听闻噩耗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泪水打湿的枕巾”等描写表达了人物内心抉择的艰难与复杂的心理。通过细细推敲、品读这些充满情感的语句,学生在感受文本语言魅力的过程中,走进故事情境,一步步感受主席的内心,领悟文本的深厚意蕴,为出乎其外,走向获得关于“个人与国家之关系”的概念性理解更推进了一步。

三、化用情境促表达,深入思考之所以然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感受文中毛主席的爱子情深、顾全大局,感动于文中父子情深、艰难抉择而产生共情,获得这些“专家结论”并不难。但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发现其有如此言行的深层原因,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概念性理解,慢慢形成“专家思维”。

课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从“想见遗骨”到“不搞特殊”的内心起伏,再到“不忍签字”的踌躇、纠结,直到最后,经历了一夜的思想斗争,才“泪湿枕巾,最终签字”。作者详细表现了前面这些情感的变化,而最后部分作者则略写了。“泪湿枕巾”这一细节,给学生想象补充、语言描述、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最佳的练笔着力点。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表达训练:“作者没有写毛主席这一晚是怎样度过的,你能不能来写一写?请你抓住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他的内心世界。”于是,学生有了诸如此类的精彩呈现:

夜深人静,毛主席这位父亲,似乎一下苍老了许多。他辗转反侧,眼里盈满了的泪水,终于无声地流了下来。他嘴里喃喃着:“岸英,岸英……”可是,他又忽然起身,在书桌前坐下,轻声低语:“岸英,我对不起你!”像下定了决心似的,他在电报记录稿上写下了两行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常常是用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经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知道了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同样也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在学生抒写、表现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梳理“什么样的人是伟大的”“个人与国家有什么关系”两个核心探究问题并形成初步结论:

生:我们组觉得以身作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是伟大的。

生:我们觉得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是伟大的。

生:以大爱战胜小爱的人是伟大的。

师:是的,几乎所有的伟人都具有这样的特质。但是,从这篇课文中,从毛主席身上,我们又得到这样的启示:伟大的人首先是平凡的人,你看,毛主席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但是在面对重大抉择时,他选择了国家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才成就了伟大。

师:再看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

生:我们觉得,只考虑自己的家人,那样的爱是小爱,为国家和人民着想是大爱。人,不能光有小爱,还要有大爱。

生:我们觉得只有人民心中有祖国,人民团结了,国家才会强大。国家强大了,人民就会过得很幸福。

生:在个人与国家面前,要以国家为重。我们要像主席那样心中有祖国和人民。

师:听着你们的回答,老师很感动!你们已经在思考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已经有了博爱的价值观。关于这些问题,到六年级我们还会继续探究,将通过关于毛主席的三篇课文的学习,在这个时间轴上印上新的足迹。到那时,关于这两个核心探究问题,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更深的感悟。

以上教学环节从课文已有的情境取材,设计了表达训练,让学生从实践层面落实了本课的语文要素。在帮助学生实现从语言理解到语言运用的积极转化过程中,毛主席顾全大局、具有博大胸怀的伟大革命领袖形象和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相得益彰,以一个完整立体的形象,伫立在学生头脑之中,让伟大的革命精神在学生心中慢慢积淀。更可喜的是,通过两个核心探究问题的讨论与梳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毛主席最终作出抉择、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背后,是他在关键时刻舍小家、顾国家。

猜你喜欢
忠骨毛岸英电报
华诞献词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留住红色经典课文的“语文味”——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
家长(2023年2期)2023-03-14 06:57:58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传“电报”
铮铮忠骨昭后人——纪念长泰游击队总队长吴三地烈士诞辰100周年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5:57
祭烈士
大江南北(2015年4期)2015-11-24 10:30:43
乘电报
忆首次赴朝祭奠伯父毛岸英
军事历史(2003年4期)2003-08-21 06:35:26
与毛岸英同时牺牲的高瑞欣
军事历史(1998年4期)1998-08-21 08:02:42